一种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65374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针对的是脚踝受伤群体,希望通过行走来康复,以及脚踝扭伤后想及时活动的病人,是一种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通过具有前后触发器的离合器,可以有效的控制能量的存储和释放。双触发器主要负责感知脚底部与地面接触状况,帮助病人减少体力消耗,同时又不影响病人踝关节的自由活动。这种纯机械的外骨骼降低了新陈代谢的损耗,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康复辅助装置。康复辅助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人体外骨骼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踝关节是连接小腿和足的关节,体积较别的关节小,却要承受几乎全身的重量,一旦受力不均衡就容易造成损伤。并且踝关节是所有运动中最容易受伤的关节之一。踝关节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极易受伤,甚至有些人在走路时就会扭伤脚踝,脚踝不仅承担起身体的重量,而且承担起运动关节的重任,踝关节一旦受伤后不能完全康复,很可能会导致踝关节功能障碍。
[0003]外骨骼机器人在康复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一种新型的运动神经损伤康复技术。当前市面上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大多是由电机、气动、液压驱动的,这种驱动方式增加了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重量,同时电机所散发的热量也会影响病人的使用感受,并且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太过复杂,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一般人很难掌握。另外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采用电机、气动、液压作为动力源,通过生物电信号、机械信号传感器等将使用者的动作信息传达到机器人身上,从而实现对使用者的辅助。但是,由于其体积大、结构臃肿、寿命短、使用成本高、使用场景受限、人机协调能力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主要针对的是脚踝受伤,需要通过行走来康复的需求以及脚踝扭伤后想及时能活动的病人,是一种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该装置可以很好的帮助运动中的病人,减轻对脚踝的负担。通过具有前后触发器的离合器,可以有效的控制能量的存储和释放,帮助病人减少体力消耗。同时不影响病人踝关节的自由活动,具有结构简单,轻便的特点。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包括小腿夹带1,钢丝绳2,恒力弹簧3,离合器5,前端的前触发杆20和后端触发装置24;
[0007]所述的小腿夹带1与钢丝绳2连接,钢丝绳2与恒力弹簧3连接,恒力弹簧3通过钢丝绳2与固定柱4连接,钢丝绳2缠绕钢绳支柱体17最后缠绕在离合器5上的滑轮16上;
[0008]所述的前端的前触发杆20上方与回位弹簧21相连接,回位弹簧21与鞋体6连接,前触发杆20与连接杆19相连,连接杆19与驱动杆15通过销连接,驱动杆15与杆11相连,杆11与控制器10相连接,控制器10与滑轮16之间通过固定在控制器10上的橡胶块25间接接触;后端触发装置24一端穿过鞋底板22,另一端通过联动器8与控制器10触碰,控制器10再次通过橡胶块25与滑轮16接触,离合器触发器装置是由驱动杆15与杆11相连,杆11与控制器10连接,控制器10及其上的橡胶块25与滑轮16,共同组成离合器与触发器相连装置;
[0009]所述的离合器5通过左侧轴座26和右侧轴座7固定在鞋底板22上,离合器5通过轴9连接在左侧轴座26和右侧轴座7上,左侧轴座26与正位弹簧18连接,正位弹簧18连接在控制
器10上的孔12上;
[0010]所述的滑轮16制动方式,橡胶块25和滑轮16接触时会产生摩擦,从而阻碍滑轮16的顺时针旋转,钢丝绳2可以自由地拖入和拉出滑轮16;
[0011]所述的正位弹簧18为了在整个步态周期中保持钢丝绳2的张紧,在弹簧支架上放置正位弹簧18,总是产生一个恒定的逆时针扭矩,当钢丝绳2松弛时,或工作长度减少时,多余的钢丝绳2会立即被拖入滑轮之中;
[0012]所述的后端触发装置24,当后端触发装置24底部被触碰到便会立即往上位移,与前触发杆20在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形成紧凑的组合。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4](1)本专利技术的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结构上设计了被动式的驱动方式,使得脚踝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在重量上降低了很多,设计出离合器这一能够合理转换能量的装置,减轻了重量,利于行走。
[0015](2)本专利技术的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采用双触发装置,把脚部对地面的负功储存起来,等到人体脚部对地面做正功时释放出来,降低了能量消耗。
[0016](3)本专利技术的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利用纯机械的结构来感知脚踝,利用纯机械的结构来控制滑轮的运动,各个部分连接紧凑,能够使得力的传导更加迅速,从而解决延迟问题。
[0017](4)本专利技术的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采用对人体下肢能量转化机理和肌力协调机理,采用非弹性装置将能量转换装置、能量储存装置、固定锚点等与无助力脚踝外骨骼机器人进行适当的结合,使得本专利技术的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能够有较长的寿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脚踝结构部分主视图;
[0020]图3为脚踝结构部分三维空间示意图;
[0021]图4为脚踝结构部分俯视图;
[0022]图5为离合器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小腿夹带;2、钢丝绳;3、恒力弹簧;4、固定柱;5、离合器;6、鞋体;7、右侧轴座;8、联动器;9、轴;10、控制器;11、杆;
[0024]12、孔;15、驱动杆;16、滑轮;17、钢绳支柱体;18、正位弹簧;19、连接杆;20、前触发杆;21、回位弹簧;22、鞋底板;24、后端触发装置;25、橡胶块;26、左侧轴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专利技术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结合附图的进一步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
[0026]请参阅图1、图2、图3,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包括小腿夹带1,钢丝绳2,恒力弹簧3,离合器5,前触发杆20和后端触发装置24,所述的小腿夹带1与钢丝绳2连接,钢丝绳2与恒力弹簧3连接,恒力弹簧3通过钢丝绳2与固定柱4连接,钢丝绳2缠绕
钢绳支柱体17最后缠绕在离合器5上的滑轮16上;所述的小腿夹带主要负责恒力弹簧的拉伸与收缩,离合器主要负责转换能量,双触发器主要负责感知脚底部与地面接触状况,恒力弹簧主要负责把钢丝绳收缩起来,弹簧的拉伸、收缩与离合器的位置有关,它可以有效地控制能量的存储和释放,同时又不影响踝关节的自由移动。机械外骨骼旨在降低身体新陈代谢的损耗;
[0027]请参阅图2、图5,所述的前端的前触发杆20上方与回位弹簧21相连接,回位弹簧21与鞋体6连接,前触发杆20与连接杆19相连,连接杆19与驱动杆15通过销连接,驱动杆15与杆11相连,杆11与控制器10相连接,控制器10与滑轮16之间通过固定在控制器10上的橡胶块25间接接触;后端触发装置24一端穿过鞋底板22,另一端通过联动器8与控制器10触碰,控制器10再次通过橡胶块25与滑轮16接触;离合器触发器装置是由驱动杆15与杆11相连,杆11与控制器10连接,控制器10及其上的橡胶块25与滑轮16,共同组成离合器与触发器相连装置,所述的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动力脚踝外骨骼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小腿夹带(1),钢丝绳(2),恒力弹簧(3),离合器(5),前触发杆(20)和后端触发装置(24);所述的小腿夹带(1)与钢丝绳(2)连接,钢丝绳(2)与恒力弹簧(3)连接,恒力弹簧(3)通过钢丝绳(2)与固定柱(4)连接,钢丝绳(2)缠绕钢绳支柱体(17)最后缠绕在离合器(5)上的滑轮(16)上;所述的前触发杆(20)上方与回位弹簧(21)相连接,回位弹簧(21)与鞋体(6)连接,前触发器杆(20)与连接杆(19)相连,连接杆(19)与驱动杆(15)通过销连接,驱动杆(15)与杆(11)相连,杆(11)与控制器(10)相连接,控制器(10)与滑轮(16)之间通过固定在控制器(10)上的橡胶块(25)间接接触,后端触发装置(24)一端穿过鞋底板(22),另一端通过联动器(8)与控制器(10)触碰,控制器(10)再次通过橡胶块(25)与滑轮(16)接触,离合器触发器装置是由驱动杆(15)与杆(11)相连,杆(11)与控制器(10)连接,控制器(10)及其上的橡胶块(25)与滑轮(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程栗超祥李志昊王紫键王沫楠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