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5853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32
本申请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支撑件和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位于显示模组和支撑件之间。其中,支撑件包括第一通孔,沿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第一通孔贯穿支撑件。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斜面,第一斜面位于第一弹性件与支撑件连接的一侧,并且与第一通孔的边缘连接。由于支撑件中设置有第一通孔,显示模组与支撑件连接后在第一通孔的边缘位置产生印痕,在支撑件和显示模组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并且在第一弹性件上设置有第一斜面,在第一通孔的边缘处形成过渡区域,能够降低印痕产生的可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柔性显示屏应用广泛,在柔性屏幕下方需要设置具有打孔区和非打孔区的支撑板对柔性屏幕进行支撑,打孔区域与柔性屏幕的折叠区域对应设置,打孔区域的硬度较低,使折叠区域能够发生变形。柔性屏幕在打孔区域与非打孔区域的交界处会出现折痕,影响柔性屏幕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用于解决柔性屏幕在打孔区域与非打孔区域的交界处出现折痕的问题。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0005]显示模组;
[0006]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
[0007]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支撑件之间;
[0008]其中,所述支撑件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支撑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支撑件连接的一侧具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连接。
[0009]在支撑件和显示模组之间设置第一弹性件,并且在第一弹性件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边缘连接的第一斜面,能够在第一通孔的边缘处产生过渡区域,在显示模组与支撑件固定后,降低了显示模组在第一通孔边缘的位置出现折痕的可能。
[001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支撑部的俯视图;
[001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一支撑部的俯视图;
[0015]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支撑部的仰视图;
[0016]图6为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第一支撑部的俯视图;
[001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第一支撑部的俯视图;
[001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0053]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54]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55]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1、支撑件2和第一弹性件3,支撑件2位于显示模组1的一侧,第一弹性件3位于显示模组1与支撑件2之间。其中,支撑件2设置有第一通孔21,第一通孔21沿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贯穿支撑件2,第一弹性件3与支撑件2连接的一侧具有第一斜面31,第一斜面31与第一通孔21的边缘连接。
[0056]显示模组1包括折叠区域11和非折叠区域12,支撑件2中设置有第一通孔21的区域与显示模组1中的折叠区域11相对应,支撑件2中与非折叠区域12对应的部分未设置第一通孔21。沿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弹性件与显示模组1的折叠区域11交叠,并且与折叠区域11与非折叠区域12的交界处交叠。弹性件中的第一斜面31位于折叠区域11与非折叠区域12的交界处。
[0057]支撑件2与显示模组1折叠区域11对应的区域设置第一通孔21,降低了支撑件2随显示模组1弯折时的弯折应力,便于显示装置折叠。由于支撑件2中与显示模组1的非折叠区域12对应的位置未设置第一通孔21,显示模组1中折叠区域11与非折叠区域12交叠的位置会产生印痕,第一弹性件3与支撑件2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斜面31,显示模组1与支撑件2连接后,第一弹性件3降低了支撑件2中第一通孔21的边缘与显示模组1中折叠区域11与非折叠区域12的交界位置直接接触的可能,第一弹性件3中的第一斜面31为显示模组1中的折叠区域11与非折叠区域12交界的位置与支撑件2连接提供了过渡区域,在显示模组1通过模压等方式与支撑件2连接后,有利于降低显示模组1印痕产生的可能。
[0058]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围绕第一通孔21设置,并且沿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第一弹性件3与第一通孔21交叠。
[0059]第一通孔21间隔设置于支撑件2,沿第一通孔21的周向可以设置有与第一通孔21连通的安装槽等用于安装第一弹性件3的结构,将第一弹性件3固定于安装槽内,使第一弹性件3的上表面与支撑件2表面平齐。沿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第一弹性件3与第一通孔21交叠,并且第一弹性件3正投影的面积大于第一通孔21正投影的面积,使第一弹性件3围绕第一通孔21设置。
[0060]第一弹性件3围绕第一通孔21设置,降低了第一通孔21边缘与显示模组1接触而产生印痕的可能。通过安装槽等结构将第一弹性件3固定于支撑件2,能够提高第一弹性件3的稳定性,降低了第一弹性件3相对于支撑件2运动的可能。
[0061]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包括多个第二通孔32,第二通孔32位于第一弹性件3与所述第一通孔21交叠的位置,第一通孔21的面积大于第二通孔32的面积。
[0062]第一弹性件3的外边缘固定于支撑件2,内边缘能够沿第一通孔21的周向覆盖部分
第一通孔21。
[0063]在第一弹性件3中设置有第二通孔32能够降低弹性件的弯折应力,由于第一弹性件3为弹性材料制成,支撑件2由刚性材料制成,第二通孔32的面积可以小于第一通孔21的面积,也能够使第一弹性件3随显示模组1折叠。图6为相关技术中为设置第一弹性件3的结构,在支撑板2

的打孔区21

设置弯折孔211

,使支撑板2

的弯折区能够随柔性屏幕1

的折叠部11

弯折,若弯折孔211

的面积较小会增加打孔区21

的弯折应力,若弯折孔211

的面积较大,在柔性屏幕1

通过滚压或真空压力贴附于支撑板2

后,柔性屏幕1

会陷入弯折孔211

内,导致柔性屏幕1

表面出现印痕。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件3能够覆盖部分第一通孔21,使第一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1);支撑件(2),所述支撑件(2)位于所述显示模组(1)的一侧;第一弹性件(3),所述第一弹性件(3)位于所述显示模组(1)与所述支撑件(2)之间;其中,所述支撑件(2)设置有第一通孔(21),所述第一通孔(21)沿所述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支撑件(2),所述第一弹性件(3)与所述支撑件(2)连接的一侧具有第一斜面(31),所述第一斜面(31)与所述第一通孔(21)的边缘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3)围绕所述第一通孔(21)设置,并且沿所述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弹性件(3)与所述第一通孔(21)交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3)包括多个第二通孔(32),所述第二通孔(32)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3)与所述第一通孔(21)交叠的位置,所述第一通孔(2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孔(32)的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显示装置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通孔(32)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通孔(21)宽度的1/3至1/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靠近所述显示装置的弯折轴(5)的方向,多个所述第二通孔(32)的面积逐渐增加。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32)沿所述显示装置长度方向的截面为波浪形。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32)沿所述显示装置长度方向的截面为弧形,并且所述第二通孔(32)向靠近所述显示装置的弯折轴(5)的方向弯曲。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2)包括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3),所述第一通孔(2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2),沿所述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斜面(31)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3)的交界处交叠;所述第一斜面(31)包括第一区域(311),所述第一区域(311)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3)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3)交叠的位置,沿所述第一支撑部(22)指向所述第二支撑部(23)的方向,所述第一区域(311)的长度为5mm至15mm。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显示装置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区域(311)的倾斜角度为5
°
至15
°
。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传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