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光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95460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山地光伏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山地光伏系统,包括光伏组件、泄洪渠和闸门。光伏组件设置于山体坡面。泄洪渠设于山体坡面且位于光伏组件下方。泄洪渠包括截洪沟、集洪沟和引流道,截洪沟及集洪沟在山地等高线方向延伸,截洪沟的垂直高度大于集洪沟的垂直高度。引流道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引流道的一端与截洪沟连接,另一端与集洪沟连接。闸门设置于引流道靠近集洪沟的一端。闸门包括墩部、连接部和挡板,挡板通过连接部可活动地连接于墩部。挡板相对于墩部的角度可根据水流流量自动调节。通过设置泄洪渠可以避免水体漫过光伏组件的表面,防止水体影响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山地光伏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山地光伏
,具体涉及一种山地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为实现节能减排,目前开发建设了山地光伏系统。现有的山地光伏系统只将光伏组件直接安装在山地坡面上,缺少完善的洪水排放渠道,无法有效疏导山体表面的积水,积水过多容易影响光伏组件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山地光伏系统,包括:
[0004]光伏组件,设置于山体坡面;
[0005]泄洪渠,设于所述山体坡面且位于所述光伏组件下方;
[0006]所述泄洪渠包括截洪沟、集洪沟和引流道,所述截洪沟及所述集洪沟沿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延伸,所述截洪沟的垂直高度大于所述集洪沟的垂直高度;所述引流道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所述引流道的一端与所述截洪沟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集洪沟连接;
[0007]闸门,设置于所述引流道靠近所述集洪沟的一端;所述闸门包括墩部、连接部和挡板,所述挡板通过所述连接部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墩部;所述挡板相对于所述墩部的角度可根据水流流量自动调节。
[0008]可选的,所述截洪沟沿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延伸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光伏组件在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引流道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光伏组件在山体坡面由上至下的方向上的长度。
[0009]可选的,所述引流道包括多段子引流道,多段所述子引流道的首段和末端依次连接,所述子引流道适于依山体坡面的坡度进行设置。
[0010]可选的,所述引流道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截洪沟的侧壁开设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引流道与所述多个开口对应连接。
[0011]可选的,所述引流道在坡度大于20%处设置阶梯结构。
[0012]可选的,所述引流道的横截面形状为顶部开口的矩形,所述引流道的横截面尺寸不小于400mm
×
400mm。
[0013]可选的,所述截洪沟的横截面形状为顶部开口的梯形,所述截洪沟的沟深不小于0.3m,底面宽度不小于0.4m,顶部开口宽度不小于0.5m。
[0014]可选的,所述集洪沟的横截面形状为顶部开口的矩形,所述集洪沟的横截面尺寸不小于800mm
×
800mm。
[0015]可选的,所述截洪沟底面的坡度不小于2%,所述集洪沟底面的坡度不小于3%。
[0016]可选的,所述泄洪渠还包括排放流道,所述排放流道与所述集洪沟连接,所述排放流道适于将所述集洪沟内的水体排出。
[001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0018]山体上的水体顺着山体坡面流下时,截洪沟可以拦截水体,并引导水体进入引流道内,之后水体沿引流道向下流动,汇集到集洪沟内,水体在集洪沟内沉淀后,最终通过排放流道排放到河流等处,从而避免水体在山体坡面积聚后漫过光伏组件的表面,进而影响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并且挡板的开合程度可以自动调节,挡板可以抵消部分水流的冲击,消耗、分散水流的能量,减弱水流的动能对集洪沟的破坏作用,还可以阻挡河流中的水体,防止河水倒灌入引流道内。
附图说明
[0019]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002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山地光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所示的山地光伏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3为图1所示的山地光伏系统的另一局部放大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闸门无水流通过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闸门有水流通过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泄洪渠的水体排放路由图;
[0026]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过滤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00、山地光伏系统;200、山体;10、光伏组件;20、泄洪渠;21、截洪沟;22、集洪沟;23、引流道;24、排放流道;231、子引流道;30、闸门;31、墩部;32、连接部;33、挡板;40、过滤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山地光伏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0030]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山地光伏系统100包括光伏组件10、泄洪渠20和闸门30。光伏组件10设置于山体坡面。泄洪渠20设于所述山体坡面且位于所述光伏组件10下方。泄洪渠20包括截洪沟21、集洪沟22和引流道23,所述截洪沟21及所述集洪沟22在山地坡面等高线方向延伸,所述截洪沟21的垂直高度大于所述集洪沟22的垂直高度,所述引流道23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所述引流道23的一端与所述截洪沟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集洪沟22连接。闸门30设置于所述引流道23靠近所述集洪沟22的一端,所述闸门30包括墩部31、连接部32和挡板33,所述挡板33通过所述连接部32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墩部31,所述挡板33相对于所述墩部31的角度可根据水流流量自动调节。
[0031]如图1及图5所示,山地光伏系统100设置于山体200的山体坡面上,截洪沟21在山体200上的垂直高度高于集洪沟22在山体200上的垂直高度,也即是在A方向上,截洪沟21的位置高于集洪沟22的位置,沿山体坡面来看,截洪沟21位于集洪沟22的斜上方。引流道23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也即是引流道23沿B方向延伸。山地光伏系统还包括排放流道24,排放流道24与集洪沟22连接。山体上的水体顺着山体坡面流下时,截洪沟21可以拦截水体,并引导水体进入引流道23内,之后水体沿引流道23向下流动,汇集到集洪沟22内,水体在集
洪沟22内沉淀后,最终通过排放流道24排放到河流等处,从而避免水体在山体坡面积聚后漫过光伏组件的表面,进而影响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0032]根据水体的流量大小,挡板33的开合程度可以自动调节。当引流道23内没有水流流下时,闸门30处于图4所示的状态,挡板33竖直设置,当河流水位上涨时,挡板33可以阻挡河流中的水体,防止河水倒灌入引流道23内。当引流道23内的水流流量较大时,闸门30处于图5所示的状态,挡板33在水流的冲击下呈水平状态,挡板33可以抵消部分水流的冲击,消耗、分散水流的能量,减弱水流的动能对集洪沟22的破坏作用。
[003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截洪沟21沿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延伸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光伏组件10在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引流道23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光伏组件10在山体坡面由上至下的方向上的长度。截洪沟21的垂直高度高于光伏组件10,集洪沟22的垂直高度高于光伏组件10,也即是光伏组件10设置于所述截洪沟21与所述集洪沟22之间。如此设置,可以避免从山体坡面流下的水体绕过截洪沟21或从引流道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地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组件(10),设置于山体坡面;泄洪渠(20),设于所述山体坡面且位于所述光伏组件(10)下方;所述泄洪渠(20)包括截洪沟(21)、集洪沟(22)和引流道(23),所述截洪沟(21)及所述集洪沟(22)沿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延伸,所述截洪沟(21)的垂直高度大于所述集洪沟(22)的垂直高度;所述引流道(23)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所述引流道(23)的一端与所述截洪沟(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集洪沟(22)连接;闸门(30),设置于所述引流道(23)靠近所述集洪沟(22)的一端;所述闸门(30)包括墩部(31)、连接部(32)和挡板(33),所述挡板(33)通过所述连接部(32)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墩部(31);所述挡板(33)相对于所述墩部(31)的角度可根据水流流量自动调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洪沟(21)沿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延伸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光伏组件(10)在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引流道(23)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光伏组件(10)在山体坡面由上至下的方向上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道(23)包括多段子引流道(231),多段所述子引流道(231)的首段和末端依次连接,所述子引流道(231)适于依山体坡面的坡度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燕石鑫刘学武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