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调节搅拌器与釜壁间距的活动刮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4963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于调节搅拌器与釜壁间距的活动刮刀装置,包括横向设置的反应釜,所述反应釜的内部横向转动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套设有螺旋叶片,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上套设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两侧均连接有第一搅拌杆,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上两侧均连接有第二搅拌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通过在搅拌板上增加活动刮刀,并且搅拌板和活动刮刀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以达到调整活动刮刀与反应釜的釜壁间隙的目的,也提高物料的加热效率,且防止一些物料出现堆积无法均匀加热的情况,达到最佳传热效率,能有效缩减加热时间,活动刮刀的位置可以调节,大大提高了刮刀的适用范围,使搅拌器能够适用于不同型号的反应釜,增加了实用性。用性。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调节搅拌器与釜壁间距的活动刮刀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反应釜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便于调节搅拌器与釜壁间距的活动刮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池负极材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造粒是负极材料生产的关键步骤,造粒的过程为将混合均匀的物料装炉进行造粒,得到负极材料半成品。负极材料造粒生产线包含混料机

缓存料仓

反应釜

冷却釜

储料仓

振动筛,物料在反应釜内需要利用搅拌器进行升温搅拌,升温搅拌的一个周期为8

10小时,到达反应时间后,物料经反应釜放出来至冷却釜,通常需要8

12小时能冷却到出料温度。
[0003]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人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反应釜内的搅拌器在搅拌物料时,搅拌器与釜壁间距值太大,导致物料在釜内加热过程中,始终有厚厚一层物料无法被搅拌器搅动,形成了搅拌盲区,搅拌盲区的物料始终处于热源最近处,处于过热状态,而搅拌区的物料,被搅拌盲区物料阻隔,受热较差,形成物料受热不均匀,釜内物料容易与釜壁粘结,降低热传导效率。
[0004]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便于调节搅拌器与釜壁间距的活动刮刀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调节搅拌器与釜壁间距的活动刮刀装置,以解决现在的反应釜内的搅拌器在搅拌物料时,搅拌器与釜壁间距值太大,导致物料在釜内加热过程中,始终有厚厚一层物料无法被搅拌器搅动,形成了搅拌盲区,搅拌盲区的物料始终处于热源最近处,处于过热状态,而搅拌区的物料,被搅拌盲区物料阻隔,受热较差,形成物料受热不均匀,釜内物料容易与釜壁粘结,降低热传导效率的问题。
[0006]本技术便于调节搅拌器与釜壁间距的活动刮刀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7]一种便于调节搅拌器与釜壁间距的活动刮刀装置,包括横向设置的反应釜,所述反应釜的内部横向转动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套设有螺旋叶片,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上套设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两侧均连接有第一搅拌杆,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上两侧均连接有第二搅拌杆,每个所述第一搅拌杆和第二搅拌杆之间均连接有搅拌板,每个所述搅拌板的一侧内均滑动连接有活动刮刀,每个所述搅拌板和活动刮刀之间均设置有调节机构。
[0008]进一步的,所述反应釜的一端外壁上连接有电机,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贯穿于反应釜且与电机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的,每个所述调节机构均包括调节块,所述调节块与活动刮刀的一侧相连接,每个所述搅拌板的一侧均开设有T型槽,所述调节块滑动连接于T型槽内部。
[0010]进一步的,每个所述调节块远离活动刮刀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螺杆,每个所述螺杆的一端均贯穿于搅拌板且连接有手柄,每个所述螺杆上均螺纹套设有锁紧螺母,每个所述锁紧螺母均与搅拌板的外壁一侧贴合设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反应釜的顶部连通有进料管,所述反应釜的底部连通有下料管。
[0012]进一步的,所述反应釜的底部两侧均套设有支撑座,所述反应釜的顶部一侧安装有压力表。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中的通过在搅拌板上增加活动刮刀,并且通过调节机构使得搅拌板和活动刮刀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以达到调整活动刮刀与反应釜的釜壁间隙的目的,提高物料的加热效率,且防止一些物料出现堆积无法均匀加热的情况,达到最佳传热效率,能有效缩减加热时间,活动刮刀的位置可以调节,大大提高了刮刀的适用范围,使搅拌器能够适用于不同型号的反应釜,增加了实用性;
[0015]2、通过设置旋转轴、第一搅拌杆、第二搅拌杆、活动刮刀、螺旋叶片和搅拌板配合使用,对混合物料进行充分的搅拌,加强了搅拌的效果,能够起到均匀搅拌物料的效果,保证了生产出来的电池负极材料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螺旋叶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的搅拌板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21]1、反应釜;2、电机;3、旋转轴;4、固定套;5、螺旋叶片;6、第一搅拌杆;7、第二搅拌杆;8、搅拌板;9、活动刮刀;10、调节机构;101、调节块;102、T型槽;103、螺杆;104、锁紧螺母;105、手柄;11、下料管;12、支撑座;13、压力表;14、进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实施例:
[0026]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0027]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调节搅拌器与釜壁间距的活动刮刀装置,包括横向设置的反应釜1,反应釜1的内部横向转动设置有旋转轴3,旋转轴3上套设有螺旋叶片5,旋转轴3的一端上套设有固定套4,固定套4的两侧均连接有第一搅拌杆6,旋转轴3的另一端上两侧均连接有第二搅拌杆7,每个第一搅拌杆6和第二搅拌杆7之间均连接有搅拌板8,每个搅拌板8的一侧内均滑动连接有活动刮刀9,每个搅拌板8和活动刮刀9之间均设置有调节机构10。
[0028]在其他实施例中,反应釜1的一端外壁上连接有电机2,旋转轴3的一端贯穿于反应釜1且与电机2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通过启动电机2,电机2带动旋转轴3旋转,从而带动第一搅拌杆6、第二搅拌杆7、搅拌板8和活动刮刀9共同旋转对物料进行充分搅拌。
[0029]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调节机构10均包括调节块101,调节块101与活动刮刀9的一侧相连接,每个搅拌板8的一侧均开设有T型槽102,调节块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调节搅拌器与釜壁间距的活动刮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设置的反应釜(1),所述反应釜(1)的内部横向转动设置有旋转轴(3),所述旋转轴(3)上套设有螺旋叶片(5),所述旋转轴(3)的一端上套设有固定套(4),所述固定套(4)的两侧均连接有第一搅拌杆(6),所述旋转轴(3)的另一端上两侧均连接有第二搅拌杆(7),每个所述第一搅拌杆(6)和第二搅拌杆(7)之间均连接有搅拌板(8),每个所述搅拌板(8)的一侧内均滑动连接有活动刮刀(9),每个所述搅拌板(8)和活动刮刀(9)之间均设置有调节机构(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便于调节搅拌器与釜壁间距的活动刮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1)的一端外壁上连接有电机(2),所述旋转轴(3)的一端贯穿于反应釜(1)且与电机(2)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便于调节搅拌器与釜壁间距的活动刮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调节机构(10)均包括调节块(10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延杰江虎张建奇张超龚生友闫语郝云华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宝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