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热混风掺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4954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热混风掺匀装置,包括:新风系统、回风系统、混风腔体、第一混风掺匀系统、第二混风掺匀系统和送风口,新风系统和回风系统均设置于混风腔体的一端,混风腔体的另一端设置有送风口,第一混风掺匀系统和第二混风掺匀系统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于混风腔体内。通过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具有温差的新风和回风气流进行较好地掺匀混合,通过相应的混风掺匀系统对气流进行多次的掺匀混合,从而确保由送风口送出的气流的温度均匀平衡,且可使得回风吸受负压自行吸入,而无需额外的动力来源,进一步地在节省了能源的同时,保障了风量充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整体相对简单,使用方便,便于维护,且寿命较长。且寿命较长。且寿命较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热混风掺匀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新风机组
,尤其涉及一种冷热混风掺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西北高原地区的电力系统中的部分设备经常受到风沙的影响而造成损坏,为了对相应的设备进行保护往往会在其外部设置相对封闭的设备间,同时,为了避免设备工作过程中升温过高而停机,较多地会配置制冷设备以实现室内外冷热交换,这种制冷设备一般采用能够向设备间内引入新风的机组。
[0003]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多的新风机组通过排风风机将热风排出并将新风直接引入,但由于负压的存在,往往会使得较多的沙尘被吸入设备间内,进而造成了设备的损坏;另外,也有现有技术采用与回风机配合的方式,使其将回风气流与新风气流相掺匀,但这种设计中的回风机进一步增大了整个机组的能耗,并且混合后的气流温度往往不均匀,温度波动较大,难以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热混风掺匀装置,包括:新风系统、回风系统、混风腔体、第一混风掺匀系统、第二混风掺匀系统和送风口,所述新风系统和所述回风系统均设置于所述混风腔体的一端,所述混风腔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送风口,所述第一混风掺匀系统和所述第二混风掺匀系统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混风腔体内;
[0005]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混风掺匀系统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压缩部、平衡部和扩散部,所述压缩部的内轮廓沿所述第一方向呈逐渐减小设置,所述扩散部的内轮廓沿所述第一方向呈逐渐增大设置。
[0006]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缩部至少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壁的倾斜度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壁的倾斜度不同。
[0007]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平衡部的内轮廓沿所述第一方向呈保持不变设置。
[0008]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混风掺匀系统包括:至少一低阻掺匀器,所述低阻掺匀器至少具有两导风区,且两所述导风区用于引导气流沿两不同的方向移动并碰撞。
[0009]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低阻掺匀器包括:分隔结构和若干导流片,所述分隔结构内形成有至少两相邻的所述导风区,两相邻的所述导风区呈由内向外依次套设设置,每一所述导风区内均设置有若干所述导流片,且两相邻的所述导风区用于引导气流沿不同的螺旋方向移动。
[0010]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系统包括:至少一新风收集单元,所述新风收集单元的输出端伸入所述混风腔体并靠近所述第一混风掺匀系统设置。
[0011]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收集单元包括:风机、喷嘴阀和喷嘴风管,所述风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喷嘴风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喷嘴风管的另一端伸入所述混风腔体设置,所述喷嘴阀设置于所述喷嘴风管上。
[0012]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回风系统包括:回风口和风阀,所述回风口设置于所述混风腔体的一端上,所述风阀安装于所述回风口上。
[0013]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过滤系统,所述过滤系统连接于所述新风系统的输入端,所述过滤系统用于对气流进行过滤。
[0014]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系统包括:过滤腔和过滤模块,所述过滤腔的一端与所述新风系统连通设置,所述过滤腔的另一端设置有一进风口,所述过滤模块设置于所述过滤腔内。
[0015]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通过对本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具有温差的新风和回风气流进行较好地掺匀混合,通过相应的混风掺匀系统对气流进行多次的掺匀混合,从而确保由送风口送出的气流的温度均匀平衡,且可使得回风吸受负压自行吸入,而无需额外的动力来源,进一步地在节省了能源的同时,保障了风量充足;本技术结构整体相对简单,使用方便,便于维护,且寿命较长。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冷热混风掺匀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冷热混风掺匀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侧向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冷热混风掺匀装置的第二混风掺匀系统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冷热混风掺匀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0020]附图中:
[0021]1、新风系统;2、回风系统;3、混风腔体;4、第一混风掺匀系统;5、第二混风掺匀系统;6、压缩部;7、平衡部;8、扩散部;9、低阻掺匀器;10、分隔结构;11、导流片;12、新风收集单元;13、风机;14、喷嘴阀;15、喷嘴风管;16、回风口;17、风阀;18、过滤系统;19、过滤腔;20、过滤模块;21、排沙风机;22、新风腔;23、百叶窗;24、送风口;25、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
[0023]如图1至图3所示,示出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冷热混风掺匀装置,包括:新风系统1、回风系统2、混风腔体3、第一混风掺匀系统4、第二混风掺匀系统5和送风口24,新风系统1和回风系统2均设置于混风腔体3的一端,混风腔体3的另一端设置有送风口24,第一混风掺匀系统4和第二混风掺匀系统5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于混风腔体3内;其中,第一混风掺匀系统4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压缩部6、平衡部7和扩散部8,压缩部6的内轮廓沿第一方向呈逐渐减小设置,扩散部8的内轮廓沿第一方向呈逐渐增大设置。进一步地,本冷热混风掺匀装置优选地与放置有设备的设备间配合使用,在新风系统1将设备间外部的新风气流过滤后输入至混风腔体3的一端,同时回风系统2将设备间排出的较热的回风气流借助于新风气
流射入第一混风掺匀系统4时产生的负压而吸入,并随新风气流一起进入第一混风掺匀系统4内,且新风气流与回风气流一同进入压缩部6内并随着压缩部6的内部尺寸的变化而掺混,并于平衡部7以及扩散部8内继续进行掺混,从第一混风掺匀系统4内流出的气流通过混风腔体3进入到第二混风掺匀系统5内,第二混风掺匀系统5以低阻对气流进行进一步地掺混,从而确保较冷的新风气流和较热的回风气流掺混均匀,从而使得达到理想温度的气流由送风口24送至设备间内,进而对设备进行合理的温度调节。
[0024]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上述的压缩部6的内轮廓即为其内壁沿径向的截面的大小,上述的扩散部8的内轮廓即为其内壁沿径向的截面的大小。
[0025]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压缩部6、平衡部7和扩散部8共同形成一文丘里管结构。
[0026]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如图2所示的,压缩部6至少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壁的倾斜度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壁的倾斜度不同。进一步地,通过压缩部6的第一部分的内壁和第二部分的内壁的相对变化使得气流在压缩部6的内壁进行更好地掺匀。
[0027]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部分相对于第二部分远离平衡部7设置,第一部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热混风掺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系统、回风系统、混风腔体、第一混风掺匀系统、第二混风掺匀系统和送风口,所述新风系统和所述回风系统均设置于所述混风腔体的一端,所述混风腔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送风口,所述第一混风掺匀系统和所述第二混风掺匀系统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混风腔体内;其中,所述第一混风掺匀系统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压缩部、平衡部和扩散部,所述压缩部的内轮廓沿所述第一方向呈逐渐减小设置,所述扩散部的内轮廓沿所述第一方向呈逐渐增大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混风掺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部的内轮廓沿所述第一方向呈保持不变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混风掺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部至少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壁的倾斜度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壁的倾斜度不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混风掺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风掺匀系统包括:至少一低阻掺匀器,所述低阻掺匀器至少具有两导风区,且两所述导风区用于引导气流沿两不同的方向移动并碰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热混风掺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阻掺匀器包括:分隔结构和若干导流片,所述分隔结构内形成有至少两相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彩霞郭世权丁宇峰马继辉朱宇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震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