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侯振东专利>正文

一种竖流式生物接触反应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4092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竖流式生物接触反应沉淀池,所述反应沉淀池包括池体和从下至上依次相连通设置的厌氧排泥区、缺氧区、好氧区、三相分离区、后缺氧区和泥水分离区,厌氧排泥区、缺氧区、好氧区、三相分离区、后缺氧区和泥水分离区均设置在池体上。本反应沉淀池结合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的优点,克服了活性污泥法常见的需设置推流设施和二沉池、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的缺点,同时解决了单纯使用生物膜法投资运行费用高,管理复杂的问题。管理复杂的问题。管理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竖流式生物接触反应沉淀池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尤其是一种竖流式生物接触反应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生活污水厂一般采用三级处理工艺处理污水,一级处理为粗格栅、细格栅、沉砂池等,主要去除水中较大的漂浮物、丝状物及密度较大的颗粒物;二级生物处理是在一级处理的基础上对主要污染物进行去除,生活污水常见污染物指标有COD、BOD5、氨氮、总氮、总磷、SS五种,二级生物处理后的污水一般可达到一级B标准;三级处理(深度处理)主要是在二级生物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处理,以达到更高的水质标准,如一级A标准、地表准IV类标准、各种回用水的标准等。
[0003]现阶段常用的二级生物处理工艺按原理分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及二者相结合的工艺。活性污泥法主要典型工艺有厌氧

缺氧

好氧生物池(AAO)、改良Bardenpho工艺、氧化沟、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AB法工艺、膜生物反应器(MBR)和其他变形工艺;生物膜法主要典型工艺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流化床、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和其他变形工艺。活性污泥法一般占地面积较大,需要考虑设置污泥回流、混合液回流泵,设置推流和搅拌设施防止非曝气区的污泥沉淀,设置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SBR和MBR除外),占地面积大,但和生物膜法相比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生物膜法处理效率高,但投资和运行费用相对较高,管理相对复杂,常和活性污泥法联用或者在生物池改造工艺中使用。
[0004]综上,现有技术中,活性污泥法存在常见的需设置推流设施和二沉池、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的缺点,而单纯使用生物膜法存在投资运行费用高,管理复杂的问题。
[0005]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不能完全满足使用需求,亟需一种或几种新的污水处理设备或装置。
[0006]通过检索,尚未发现与本技术专利申请相关的专利公开文献。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竖流式生物接触反应沉淀池。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9]一种竖流式生物接触反应沉淀池,所述反应沉淀池包括池体和从下至上依次相连通设置的厌氧排泥区(一)、缺氧区(二)、好氧区(三)、三相分离区(四)、后缺氧区(五)和泥水分离区(六),厌氧排泥区(一)、缺氧区(二)、好氧区(三)、三相分离区(四)、后缺氧区(五)和泥水分离区(六)均设置在池体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反应沉淀池包括进水主管、布水管、曝气管、曝气器、三相分离器、气体收集支管、气体收集主管、出水管、清水回流管、回流泵、回流水穿孔管、排泥管和污泥斗;
[0011]所述进水主管与布水管相连接设置,通过进水主管能够向布水管输入待处理污水,所述布水管、污泥斗均设置在厌氧排泥区,所述回流水穿孔管设置在缺氧区,所述曝气管设置在缺氧区和好氧区之间,所述曝气器设置在好氧区,曝气器与曝气管相连接设置;所述三相分离器设置在三相分离区和泥水分离区;
[0012]所述三相分离区和泥水分离区的三相分离器均连接设置气体收集支管;
[0013]所述泥水分离区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三相分离器、气体收集支管和溢流装置,该溢流装置能够溢流出清水,所述出水管的输入端与溢流装置相连接设置,该出水管的输出端能够排出溢流装置溢流出的清水,该出水管的输出端还通过清水回流管、回流泵与回流水穿孔管相连接设置;
[0014]所述气体收集支管的一端与三相分离器相连接设置,该气体收集支管的另一端与气体收集主管的一端相连接设置,该气体收集主管的另一端能够排出废气;
[0015]所述池体呈中空状,所述排泥管同轴设置于池体的中空内部,该排泥管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排泥管的底部输入端设置于污泥斗的底部上方,该排泥管的顶部输出端向上延伸设置于池体外,且能够向外排泥。
[0016]进一步地,所述池体上相连接设置进水主管、曝气管、气体收集主管、出水管和排泥管,所述进水主管、曝气管、气体收集主管、出水管和排泥管与池体的中空内部相连通设置;
[0017]所述布水管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布水管设置于厌氧排泥区上部,该布水管一端与进水主管相连接设置;该布水管另一端与池体内壁相连接设置;
[0018]所述曝气管沿水平方向设置,曝气管设置于缺氧区和好氧区相连接处;所述三相分离器沿水平方向设置,三相分离器间隔设置于三相分离区和泥水分离区下部,污泥则被三相分离器截留下来,通过曝气器气泡范围外的下降通道回到好氧区、缺氧区和排泥区,经过处理的污水能够通过三相分离器后继续上升进入后缺氧区;
[0019]所述气体收集支管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气体收集支管间隔设置于三相分离区和泥水分离区下部,所述气体收集支管一端与气体收集主管相连接设置,气体通过收集支管和气体收集主管排出反应器。
[0020]进一步地,所述曝气器设置为多个,且曝气器为盘式曝气器或管式曝气器,多个盘式曝气器或管式曝气器间隔设置于好氧区,该多个盘式曝气器或管式曝气器与曝气管相连接设置。
[0021]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还包括斜板或斜管或波纹板,所述斜板或斜管或波纹板设置于泥水分离区的气体收集支管和溢流装置之间,所述斜板或斜管或波纹板沿水平方向设置;
[0022]或者,所述溢流装置包括溢流槽10或集水穿孔管或滗水器。
[0023]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还包括空气管和刮泥机,所述空气管设置于厌氧排泥区中污泥斗内的底部,空气管的一端与池体外空气联通设置,空气管的另一端与排泥管的底部相连接设置,利用空气进行排泥,所述刮泥机设置于厌氧排泥区中污泥斗内的下部,保证池底污泥顺利流向污泥斗;
[0024]或者,所述排泥管采用机械排泥方式排泥。
[0025]进一步地,所述布水管为穿孔管或布水器;
[0026]或者,所述反应沉淀池还包括填料,所述缺氧区、好氧区和后缺氧区内均设置有填料,所述回流水穿孔管设置于填料的底部。
[0027]进一步地,所述填料为悬挂式填料或密度略大于水的流动性填料.
[0028]进一步地,所述流动性填料为磁粉、硅藻土。
[0029]进一步地,当填料设置为悬挂式填料时,多个悬挂填料沿竖直方向设置,多个悬挂填料间隔设置于缺氧区和好氧区。
[0030]本技术取得的优点和效果是:
[0031]1、本反应沉淀池结合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的优点,克服了活性污泥法常见的需设置推流设施和二沉池、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的缺点,同时解决了单纯使用生物膜法投资运行费用高,管理复杂的问题。
[0032]2、本反应沉淀池中,污水经过“厌氧

缺氧

好氧

三相分离

后缺氧

泥水分离”6个反应过程后,可实现去除COD、BOD5、氨氮、总氮、总磷、SS这几项主要污染物指标的功能,本反应沉淀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流式生物接触反应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沉淀池包括池体和从下至上依次相连通设置的厌氧排泥区、缺氧区、好氧区、三相分离区、后缺氧区和泥水分离区,厌氧排泥区、缺氧区、好氧区、三相分离区、后缺氧区和泥水分离区均设置在池体上;所述反应沉淀池包括进水主管、布水管、曝气管、曝气器、三相分离器、气体收集支管、气体收集主管、出水管、清水回流管、回流泵、回流水穿孔管、排泥管和污泥斗;所述进水主管与布水管相连接设置,通过进水主管能够向布水管输入待处理污水,所述布水管、污泥斗均设置在厌氧排泥区,所述回流水穿孔管设置在缺氧区,所述曝气管设置在缺氧区和好氧区之间,所述曝气器设置在好氧区,曝气器与曝气管相连接设置;所述三相分离器设置在三相分离区和泥水分离区;所述三相分离区和泥水分离区的三相分离器均连接设置气体收集支管;所述泥水分离区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三相分离器、气体收集支管和溢流装置,该溢流装置能够溢流出清水,所述出水管的输入端与溢流装置相连接设置,该出水管的输出端能够排出溢流装置溢流出的清水,该出水管的输出端还通过清水回流管、回流泵与回流水穿孔管相连接设置;所述气体收集支管的一端与三相分离器相连接设置,该气体收集支管的另一端与气体收集主管的一端相连接设置,该气体收集主管的另一端能够排出废气;所述池体呈中空状,所述排泥管同轴设置于池体的中空内部,该排泥管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排泥管的底部输入端设置于污泥斗的底部上方,该排泥管的顶部输出端向上延伸设置于池体外,且能够向外排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流式生物接触反应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上相连接设置进水主管、曝气管、气体收集主管、出水管和排泥管,所述进水主管、曝气管、气体收集主管、出水管和排泥管与池体的中空内部相连通设置;所述布水管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布水管设置于厌氧排泥区上部,该布水管一端与进水主管相连接设置;该布水管另一端与池体内壁相连接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振东
申请(专利权)人:侯振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