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高度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2986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高度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外壳、磁路部分和动簧衔铁部分;所述磁路部分装在所述底座部分的上面,并使磁路部分中的线圈组件的轴线呈横向设置;动簧衔铁部分中的衔铁在线圈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磁路部分相配合;所述外壳为罩形,其开口设在侧边;装配有磁路部分、动簧衔铁部分的底座呈侧翻状容纳在外壳内,并使得外壳的安装方向呈竖向,该结构使得安装后的继电器在对应于线圈组件处的高度方向上,仅有线圈组件和外壳的壁厚,从而降低继电器的高度。从而降低继电器的高度。从而降低继电器的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高度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低高度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电磁继电器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使其具有良好的切换负载性能十分的重要。由于受限于安装空间,需要在保证继电器具有一定性能指标的基础上,要求继电器的体积尽可能减少,特别是要求降低继电器的高度。而常见的大电流继电器存在以下问题:1、为压缩高度,压缩相关零件的尺寸,导致继电器性能降低、零件生产制作难度大、装配工艺性差。2、通常线圈设计为方形结构,方形结构线圈的利用率比圆形结构线圈差;在输出同样电磁力的情况下,方形结构线圈需要使用更多的漆包线。3、继电器高度方向被多个零部件占用,如外壳、外壳与衔铁挂钩间的安全间隙、衔铁挂钩、轭铁、轭铁与漆包线间安全间隙、漆包线、漆包线与底座安全间隙、底座、静簧片厚度、盖板厚度等。太多的零件分布在高度方向上,以致高度很难降下来。4、为压缩高度,高度方向的零件尺寸、安全间隙被压缩,导致零件生产工艺性不佳、装配工艺不佳等。如:外壳壁厚局部较薄,注塑成型工艺性不佳;轭铁与漆包线间隙小,以致动簧片与轭铁铆接困难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低高度拍合式电磁继电器,通过对结构进行改进,使得安装后的继电器在对应于线圈组件处的高度方向上,仅有线圈组件和外壳的壁厚,从而降低继电器的高度。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高度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外壳、磁路部分和动簧衔铁部分;所述磁路部分装在所述底座部分的上面,并使磁路部分中的线圈组件的轴线呈横向设置;动簧衔铁部分中的衔铁在线圈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磁路部分相配合;所述外壳为罩形,其开口设在侧边;装配有磁路部分、动簧衔铁部分的底座呈侧翻状容纳在外壳内,并使得外壳的安装方向呈竖向,使得安装后的继电器在对应于线圈组件处的高度方向上,仅有线圈组件和外壳的壁厚,从而降低继电器的高度。
[0005]进一步的,还包括静簧部分;所述磁路部分还包括铁芯和轭铁,铁芯装在线圈组件中,所述衔铁配合于铁芯的一端,轭铁呈L型,L型的一边与铁芯的另一端相接,装配有磁路部分、动簧衔铁部分的底座未侧翻时,L型的另一边配合在线圈组件的上方;静簧部分安装在所述底座中并使静簧部分的静触点与动簧衔铁部分中的动触点对应相配合,装配有磁路部分、动簧衔铁部分的底座未侧翻时,静簧部分的引出部分向下伸出所述底座。
[0006]进一步的,所述静簧部分包括用于实现电流流入、流出的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所述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均为片型结构;所述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的引出部分从继电器的同一侧边伸出。
[0007]进一步的,在外壳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中分别设有可竖向安装的安装部;在底座及其装配在底座上的磁路部分、动簧衔铁部分和静簧部分未侧翻时;所述第一静簧片和第二
静簧片完全处在所述线圈组件的下方。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分别包括静接触部分、插装部和所述引出部分;所述插装部装配在所述底座中,所述静接触部分设在所述插装部的一端并向上延伸,所述引出部分设在所述插装部的另一端并向下延伸,所述插装部设有弯折结构,使得所述引出部分的板面与所述静接触部分的板面相互垂直。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静簧片的静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静簧片的静接触部分呈并排分布,所述第一静簧片的引出部分和所述第二静簧片的引出部分呈并排分布。
[0010]进一步的,所述动簧衔铁部分包括拍合式工作的衔铁和动簧部分;所述第一静簧片的静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静簧片的静接触部分分别设有上、下静接触部;所述动簧部分的上部与所述衔铁相连接;所述动簧部分呈上、下分布有两组动接触部,并分别与第一静簧片、第二静簧片的上静接触部和第一静簧片、第二静簧片的下静接触部对应配合形成两路并联触点结构。
[0011]进一步的,衔铁动作时,动簧部分的下动接触部与第一静簧片、第二静簧片的下静接触部相对于动簧部分的上动接触部与第一静簧片、第二静簧片的上静接触部先接触。
[0012]进一步的,所述静接触部为静触点,所述静触点固定在第一静簧片、第二静簧片上,所述动簧部分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动簧部分设有两个动接触桥,两个动接触桥呈上、下分布,所述动接触部为动触点,所述两组动触点分别固定在所述上、下动接触桥的两端;所述动簧部分包括一条中簧片和两条侧簧片;所述上、下动接触桥的其中一个的中部与所述中簧片的末端相固定,所述上、下动接触桥的另一个的两端与所述两条侧簧片的末端相固定。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中簧片的尾端的向下延伸长度大于所述侧簧片的尾端的向下延伸长度,所述上动接触桥的两端与所述两条侧簧片的末端相固定;所述下动接触桥与所述中簧片的末端相固定。
[0014]进一步的,所述中簧片的末端设有向两边延伸的加宽部,所述下动接触桥的两端分别与中簧片的加宽部相连接,和/或,所述侧簧片的末端分别设有向内侧一边方向延伸的加宽部,所述上动接触桥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簧片的加宽部相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中簧片和所述两条侧簧片的上部连接成一体。
[0016]进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由于采用了所述外壳为罩形,其开口设在侧边;装配有磁路部分、动簧衔铁部分的底座呈侧翻状容纳在外壳内,并使得外壳的安装方向呈竖向。本技术的这种结构,使得安装后的继电器在对应于线圈组件处的高度方向上,仅有线圈组件和外壳的壁厚,从而降低继电器的高度。
[0018]2、由于采用了所述静簧部分包括用于实现电流流入、流出的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所述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均为片型结构。本技术的这种结构,使两个负载引出脚的载流路径足够宽,且无瓶颈区域,载流能力强。
[0019]3、由于采用了衔铁动作时,动簧部分的下动接触部与第一静簧片、第二静簧片的下静接触部相对于动簧部分的上动接触部与第一静簧片、第二静簧片的上静接触部先接触。本技术的这种结构,在衔铁动作时,第一静簧片、第二静簧片的下静接触部优先与对应动接触部接触,此时电路导通;随着衔铁继续旋转,第一静簧片、第二静簧片的上静接
触部与动触点桥对应接触,因此前电路已导通,第一静簧片、第二静簧片的上静接触部与动触点桥间无压差,因此接触时不会起弧。在衔铁复位时,第一静簧片、第二静簧片的上静接触部与动触点桥因为行程相对小,优先断开,此时电路仍接通,无压差,因此断开时不拉弧。随着衔铁继续旋转,第一静簧片、第二静簧片的下静接触部与对应动接触部分断,起弧并断开负载。
[0020]4、由于采用了所述动簧部分设有两个动接触桥,两个动接触桥呈上、下分布,所述动接触部为动触点,所述两组动触点分别固定在所述上、下动接触桥的两端;所述动簧部分包括一条中簧片和两条侧簧片;所述上、下动接触桥的其中一个的中部与所述中簧片的末端相固定,所述上、下动接触桥的另一个的两端与所述两条侧簧片的末端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高度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外壳、磁路部分和动簧衔铁部分;所述磁路部分装在所述底座部分的上面,并使磁路部分中的线圈组件的轴线呈横向设置;动簧衔铁部分中的衔铁在线圈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磁路部分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罩形,其开口设在侧边;装配有磁路部分、动簧衔铁部分的底座呈侧翻状容纳在外壳内,并使得外壳的安装方向呈竖向,使得安装后的继电器在对应于线圈组件处的高度方向上,仅有线圈组件和外壳的壁厚,从而降低继电器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高度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静簧部分;所述磁路部分还包括铁芯和轭铁,铁芯装在线圈组件中,所述衔铁配合于铁芯的一端,轭铁呈L型,L型的一边与铁芯的另一端相接,装配有磁路部分、动簧衔铁部分的底座未侧翻时,L型的另一边配合在线圈组件的上方;静簧部分安装在所述底座中并使静簧部分的静触点与动簧衔铁部分中的动触点对应相配合,装配有磁路部分、动簧衔铁部分的底座未侧翻时,静簧部分的引出部分向下伸出所述底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高度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簧部分包括用于实现电流流入、流出的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所述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均为片型结构;所述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的引出部分从继电器的同一侧边伸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高度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外壳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中分别设有可竖向安装的安装部;在底座及其装配在底座上的磁路部分、动簧衔铁部分和静簧部分未侧翻时;所述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完全处在所述线圈组件的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高度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分别包括静接触部分、插装部和所述引出部分;所述插装部装配在所述底座中,所述静接触部分设在所述插装部的一端并向上延伸,所述引出部分设在所述插装部的另一端并向下延伸,所述插装部设有弯折结构,使得所述引出部分的板面与所述静接触部分的板面相互垂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高度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簧片的静接触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连贵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