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华军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ECMO动脉置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2725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ECMO动脉置管,包括置管本体,置管本体的外壁上开设有容纳槽,容纳槽的槽底上至少开设有一个开口,且容纳槽的一端为第一固定端,容纳槽的另一端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固定端的端面上开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槽口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弹性薄膜形成密闭的充气腔,充气腔上连通有气管,气管一端连通有充气囊,开口上设置有条状的第二弹性薄膜,第二弹性薄膜的内壁与容纳槽的槽底面相贴合,且第二弹性薄膜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薄膜、第一固定端的端面固定连接,第二弹性薄膜内镶嵌有两根弹性钢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避免远端下肢缺血的过程中不需额外建立侧支循环,从而能够降低ECMO实施难度,减轻患者痛苦,并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与治疗风险。患者经济负担与治疗风险。患者经济负担与治疗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ECMO动脉置管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ECMO动脉置管。

技术介绍

[0002]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该技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呼吸功能不全或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时是将静脉血从体内引流到体外,经膜式氧合器氧合后再用驱动泵将血液灌入体内,但该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仍有不少并发症发生,如在实施的过程中因动脉置管直径过大,或者循环衰竭患者应用大剂量收缩血管的活性药物继发血管收缩将导致远端肢体缺血坏死,从而将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严重时将威胁患者生命。
[0003]目前,为预防ECMO动脉置管在插入动脉血管后下肢动脉缺血坏死,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动脉供血管路自身带有的侧孔经连接导管与侧支循环连接后进行供血,而采用这种方式需要额外进行动脉血管穿刺建立侧支循环,不仅难度大,也将增加患者痛苦、治疗费用及风险,因此,现有技术中仍存在缺点和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新型ECMO动脉置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型ECMO动脉置管,包括中空的置管本体,所述置管本体包括近端与远端,所述置管本体的外壁上沿置管本体周向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槽底上至少开设有一个与置管本体内相连通的开口,且容纳槽靠近置管本体的远端的一端为第一固定端,容纳槽的另一端为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二固定端的端面上开设有与置管本体同轴线设置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口位置固定连接有环状且可外凸的第一弹性薄膜形成密闭的充气腔,所述充气腔上连通有气管,所述气管远离充气腔的一端连通有充气囊,所述开口上设置有条状的第二弹性薄膜,所述第二弹性薄膜的内壁与容纳槽的槽底面相贴合,且第二弹性薄膜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薄膜、第一固定端的端面固定连接,第二弹性薄膜内镶嵌有两根与第二弹性薄膜等长且可产生形变的弹性钢丝。
[0007]进一步的,所述开口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开口沿容纳槽的周向等距分布,每个开口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弹性薄膜,每个第二弹性薄膜内均镶嵌有两根所述弹性钢丝。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弹性薄膜的外径与置管本体的外径相等。
[0009]进一步的,所述置管本体内设置有与置管本体相适配的封闭内芯,所述封闭内芯的其中一端为内扩的尖端,且封闭内芯的该端穿过置管本体的远端后位于置管本体外,封闭内芯的另一端穿过置管本体的近端后位于置管本体外,且封闭内芯的该端设置有手柄。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通过在现有置管本体的基础上开设容纳槽,并在容纳槽上开设开口,且在开口上设置第二弹性薄膜,在初始状态下,设置在开口上的第二弹性薄膜能够贴合封
闭开口,此时,与现有技术相同,在向动脉血管内插入置管本体后,可通过置管本体实现正常供血即替代心脏功能向近心端供血;此外,通过在容纳槽其中一端的端面上开设环形凹槽,并在环形凹槽的槽口位置设置第一弹性薄膜能够形成充气腔,当需要向远端肢体供血时,可通过挤压充气囊使第一弹性薄膜产生形变呈外凸状态,而在第一弹性薄膜外凸的过程中可使弹性钢丝产生形变向外凸起,以撑开第二弹性薄膜,从而能够打开开口,此时,置管本体内的血液通过开口可产生分流至下肢血管的远心端,以避免远端下肢缺血,该过程中不需再额外建立侧支循环,总的来说,本技术不仅能够与现有技术相同实现替代心脏功能向近心端供血的功能,同时,还能够避免远端下肢缺血坏死,且在避免远端下肢缺血的过程中不需额外建立侧支循环,从而能够降低ECMO实施难度,减轻患者痛苦,并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与治疗风险。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部分装置在剖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部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5]图4为本技术部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16]图5为本技术第二弹性薄膜被撑开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1、容纳槽;11、开口;12、第一固定端;13、第二固定端;2、置管本体;21、近端;22、远端;3、环形凹槽;4、第一弹性薄膜;5、充气腔;6、气管;7、充气囊;8、第二弹性薄膜;81、弹性钢丝;9、封闭内芯;10、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9]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ECMO动脉置管,包括中空的置管本体2,置管本体2包括近端21与远端22,在使用的过程中,置管本体2的近端21位于动脉血管外,并连接ECMO装置即膜式氧合器;置管本体2的外壁上沿置管本体2周向开设有容纳槽1,容纳槽1的槽底上至少开设有一个与置管本体2内相连通的开口11,且容纳槽1靠近置管本体2的远端22的一端为第一固定端12,容纳槽1的另一端为第二固定端13,第二固定端13的端面上开设有与置管本体2同轴线设置的环形凹槽3,环形凹槽3的槽口位置固定连接有环状且可外凸的第一弹性薄膜4形成密闭的充气腔5,充气腔5上连通有气管6,气管6远离充气腔5的一端连通有充气囊7,当挤压充气囊7时,能够使第一弹性薄膜4产生形变呈外凸状态;开口11上设置有条状的第二弹性薄膜8,第二弹性薄膜8的内壁与容纳槽1的槽底面相贴合,且第二弹性薄膜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薄膜4、第一固定端12的端面固定连接,在初始状态下,第二弹性薄膜8能够封闭开口11,此时,置管本体2在使用时能够实现正常供血即替代心脏功能向近心端供血,而在该过程中,置管本体2内的血液不会通过开口11流出;第二弹性薄膜8内镶嵌有两根与第二弹性薄膜8等长且可产生形变的弹性钢丝81,具体的,在第一弹性薄膜4外凸的过程中可使弹性钢丝81产生形变向外凸起,以撑开第二弹性薄膜8,从而能够使第二弹性薄膜8变成如图5所示的状态,以打开开口11。
[0020]通过在现有置管本体2的基础上开设容纳槽1,并在容纳槽1上开设开口11,且在开口11上设置第二弹性薄膜8,在初始状态下,设置在开口11上的第二弹性薄膜8能够贴合封闭开口11,此时,与现有技术相同,在向动脉血管内插入置管本体2后,可通过置管本体2实现正常供血即替代心脏功能向近心端供血;此外,通过在容纳槽1其中一端的端面上开设环形凹槽3,并在环形凹槽3的槽口位置设置第一弹性薄膜4能够形成充气腔5,当需要向远端肢体供血时,可通过挤压充气囊7使第一弹性薄膜4产生形变呈外凸状态,而在第一弹性薄膜4外凸的过程中可使弹性钢丝81产生形变向外凸起,以撑开第二弹性薄膜8,从而能够打开开口11,此时,置管本体2内的血液通过开口11可产生分流至下肢血管的远心端,以避免远端下肢缺血,该过程中不需再额外建立侧支循环,总的来说,本技术不仅能够与现有技术相同实现替代心脏功能向近心端供血的功能,同时,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ECMO动脉置管,包括中空的置管本体,所述置管本体包括近端与远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管本体的外壁上沿置管本体周向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槽底上至少开设有一个与置管本体内相连通的开口,且容纳槽靠近置管本体的远端的一端为第一固定端,容纳槽的另一端为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二固定端的端面上开设有与置管本体同轴线设置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口位置固定连接有环状且可外凸的第一弹性薄膜形成密闭的充气腔,所述充气腔上连通有气管,所述气管远离充气腔的一端连通有充气囊,所述开口上设置有条状的第二弹性薄膜,所述第二弹性薄膜的内壁与容纳槽的槽底面相贴合,且第二弹性薄膜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薄膜、第一固定端的端面固定连接,第二弹性薄膜内镶嵌有两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华军洪科燕刘仕一
申请(专利权)人:王华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