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尾气收集的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2472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汽车尾气收集的散热装置,包括接头管及散热部;散热部包括筒体、第一隔片、第二隔片及散热片;筒体两端分别与接头管及外部抽风机构相连通;第一隔片设置在筒体与接头管相连通的一端,第一隔片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各第一通孔相对于第一隔片偏心开设;第二隔片设置在筒体中部,第二隔片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各第二通孔相对于第二隔片偏心开设;若干散热片均匀布设在筒体外周壁上;将接头管与散热部相连通来对流经的汽车尾气进行散热冷却,散热部内间隔设置多个隔板,且各隔板上的通孔错位开设,从而延长了高温尾气在散热部内流经的时间,不仅利于尾气的高温换热冷却,同时减弱了尾气的瞬间喷出压力。出压力。出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汽车尾气收集的散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尾气收集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尾气收集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大型车辆每运行一段里程数,就需要对车辆情况进行检查和维护。在进行维护时,需要将车辆驶入维护车间,车间的维护平台上开设有坑道,当车辆驶入时,坑道正好位于车辆正下方,以便人员进入坑道对这辆底盘及其部件进行维护。
[0003]在车辆维护过程中,需要断续的发动车辆的发动机进行试车,以便判断车辆情况。同时,相比于小型车辆,大型及重型车辆的尾气管位于车辆底部或者车辆侧面,因此在试车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害尾气会聚集在车底以及坑道内,会对人员的健康造成损害。
[0004]过去在车辆维护车间通常会安装大型换气风扇,以便尽可能的将车间内的尾气向外排出。但尾气已经在车间内扩散蔓延,这种处理方式只能降低尾气对人员的损伤,不能完全消除尾气的不良影响,而且也会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现在市面上也出现了多种能够对汽车尾气进行收集的装置,其原理是直接将收集管接到汽车尾气管上,这些设备通常将收集、过滤、净化等多种功能集成到一个设备内。但车辆在试车过程中,尾气管中喷出的尾气通常存在温度较高,瞬间压力较大,而且喷气过程存在不规律的间断等特点。如果将汽车尾气直接通入到这些收集设备中,可能会对设备造成损伤,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汽车尾气收集的散热装置,解决了汽车试车时排出的高温尾气需要进行散热冷却后,在进行收集净化的问题。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尾气收集的散热装置,包括用于接通汽车尾气管的接头管,还包括用于冷却汽车尾气的散热部;散热部包括筒体、第一隔片、第二隔片及散热片;筒体两端分别与接头管及外部抽风机构相连通;第一隔片设置在筒体与接头管相连通的一端,第一隔片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各第一通孔相对于第一隔片偏心开设;第二隔片设置在筒体中部,第二隔片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各第二通孔相对于第二隔片偏心开设;若干散热片均匀布设在筒体外周壁上。
[0007]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两个第一通孔及两个第二通孔沿筒体轴向在同一平面上的投影围绕筒体轴向交替设置。
[0008]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散热部还包括第三隔片,第三隔片设置在筒体与外部抽风机构相连通的一端,第三隔片上开设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相对于第三隔片同心开设。
[0009]更进一步优选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内径相同,第三通孔内径大于第一通孔或者第二通孔内径并小于筒体内径。
[0010]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若干散热片围绕筒体轴向均匀布设在筒体外
周壁上,且各散热片的延伸方向与筒体轴向平行;或者若干散热片沿筒体轴向均匀布设在筒体外周壁上,且各散热片沿筒体径向断面套设在筒体外。
[0011]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小车及箱体;小车可在地面上移动并可被推入车底;箱体设置在小车上,箱体上设置接头管,箱体内设置散热部。
[0012]更进一步优选的,箱体沿筒体轴向方向的两侧对称开设有窗口,两个窗口内均设置有风扇,其中一个风扇用于引导外部环境的气流向箱体内流动,另一个风扇用于引导箱体内的气流向外部环境流动。
[0013]更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活动部,活动部设置在箱体上,活动部可相对于箱体沿铅垂线方向移动并抵近或者远离汽车底盘,活动部上设置接头管。
[0014]更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顶柱、驱动机构及罩体;顶柱一端设置在小车上且另一端朝向汽车底盘延伸并贯穿箱体延伸至箱体外部,顶柱延伸至箱体外部的一端上设置活动部,顶柱可沿铅垂线方向伸缩;驱动机构设置在小车上并位于箱体内,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顶柱伸缩;罩体设置在活动部与箱体之间并罩住顶柱延伸至箱体外部的部分,罩体可随活动部移动而发生弹性延展或弹性压缩。
[0015]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汽车尾气收集的散热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将接头管与散热部相连通来对流经的汽车尾气进行散热冷却,散热部内间隔设置多个隔板,且各隔板上的通孔错位开设,从而延长了高温尾气在散热部内流经的时间,不仅利于尾气的高温换热冷却,同时减弱了尾气的瞬间喷出压力,使尾气汇聚在散热部内能够持续而非断续的向外部机构输送,避免对外部机构造成损伤。
[0017](2)本技术将接头管和散热部安装在具有箱体的小车上,从而能够将小车推入汽车底部,以便人员通过移动小车来调整接头管与尾气管的接通,避免移动接头管时会牵拉外部抽风机构的问题。
[0018](3)本技术设置接头管安装在可升降的活动部上,从而能够控制接头管升降并接通尾气管,避免需要人下到坑道手动接通尾气管与接头管。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散热部的立体剖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散热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剖视图。
[0024]图中:1、接头管;2、散热部;21、筒体;22、第一隔片;23、第二隔片;24、散热片;25、第三隔片;201、第一通孔;202、第二通孔;203、第三通孔;3、小车;4、箱体;401、窗口;5、活动部;6、顶柱;7、驱动机构;8、罩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实施例一:
[0027]如图1所示,结合图2、图3及图4,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汽车尾气收集的散热装置,包括用于接通汽车尾气管的接头管1,还包括用于冷却汽车尾气的散热部2,从而将高温尾气冷却为常温在通入后续的处理设备内。
[0028]其中,散热部2包括筒体21、第一隔片22、第二隔片23及散热片24。
[0029]具体来说,筒体21两端分别与接头管1及外部抽风机构相连通,尾气会流经筒体21以进行热交换散热。
[0030]第一隔片22设置在筒体21与接头管1相连通的一端,第一隔片22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201,各第一通孔201相对于第一隔片22偏心开设。
[0031]第二隔片23设置在筒体21中部,第二隔片23上对称开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汽车尾气收集的散热装置,包括用于接通汽车尾气管的接头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冷却汽车尾气的散热部(2);所述散热部(2)包括筒体(21)、第一隔片(22)、第二隔片(23)及散热片(24);所述筒体(21)两端分别与接头管(1)及外部抽风机构相连通;所述第一隔片(22)设置在筒体(21)与接头管(1)相连通的一端,所述第一隔片(22)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201),各所述第一通孔(201)相对于第一隔片(22)偏心开设;所述第二隔片(23)设置在筒体(21)中部,所述第二隔片(23)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202),各所述第二通孔(202)相对于第二隔片(23)偏心开设;若干所述散热片(24)均匀布设在筒体(21)外周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尾气收集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通孔(201)及两个第二通孔(202)沿筒体(21)轴向在同一平面上的投影围绕筒体(21)轴向交替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尾气收集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2)还包括第三隔片(25),所述第三隔片(25)设置在筒体(21)与外部抽风机构相连通的一端,所述第三隔片(25)上开设有第三通孔(203),所述第三通孔(203)相对于第三隔片(25)同心开设。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尾气收集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201)与第二通孔(202)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三通孔(203)内径大于第一通孔(201)或者第二通孔(202)内径并小于筒体(21)内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尾气收集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散热片(24)围绕筒体(21)轴向均匀布设在筒体(21)外周壁上,且各所述散热片(24)的延伸方向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德晶傅法煜任悦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澳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