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1773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引流管,包括引流接口、引流主导管、上连接盖、旋转分离式接口、引流外导管、下连接盖、固定装置、导管鞘和卡接机构,卡接机构包括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均与上连接盖固定连接,第一滑块与第一竖槽滑动连接,第二滑块与第二竖槽滑动连接,通过旋转上连接盖使第一滑块在第一C形槽内滑动至第一C形槽的端头进行卡接,同时第二滑块在第二C形槽内滑动至第二C形槽的端头进行卡接,从而解决了由于螺纹杆和螺纹凹槽是通过螺纹连接,连接时需要持续转动才能拧紧,经常导致引流主导管缠绕,从而影响使用的问题。从而影响使用的问题。从而影响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引流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引流管。

技术介绍

[0002]引流管一般为硅胶材料,为弹性柔软材料,使用引流管时需要保持引流管管道通畅,随时观察,不能扭曲、折转成角,否则影响引流;由于引流管不能扭曲、折转成角,通常需要在病人身上开设较大的创口以便引流管插入,创伤口较大容易造成感染或肿胀,体内的积液渗漏的风险,轻者增加病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治疗期,同样也增加经济负担,重者可危及病患者的生命。
[0003]现有技术专利CN207384588U公开了一种引流管,包括引流主导管、上连接盖、旋转分离式接口、下连接盖、注药装置、注水装置、引流外导管和导管鞘;本技术医用级聚氨酯为硬质材料,引流外导管通过导管鞘可直接插入创口中,无需开设较大的创口,创口不会造成感染或肿胀,体内的积液不会存在渗漏的现象;固定装置起到限位导管鞘的作用,能够进一步避免由于引流外导管在插入创口中由于导管鞘位置不固定,引流外导管产生扭曲、折转成角的问题;引流外导管在插入创口后,由于导管鞘为硬质材料,可通过将螺纹杆和螺纹凹槽拧开,将套设于上连接盖底端的固定装置拿掉,让位夹带动导管鞘可使导管鞘一并拿掉,降低病人的不舒适度。公开号CN21593847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引流管,它包括外管组件、连接座组件和内管组件;其中,所述内管组件包括上盖;所述连接座组件包括连接座,所述上盖和连接座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卡扣结构装配在一起。本技术的上盖可以很方便地卡装在连接座上,且连接速度快。公开号CN20356463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医用引流管,包括插入体腔内的挠性插入部和近端的密封接头,挠性插入部包括远端段和近端段,远端段开设有多个引流孔;远端段和近端段之间设有衔接段,衔接段上开设有孔,衔接段内设有滑阀,滑阀中空形成引流通道,滑阀表面设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滑阀处于第一位置时,衔接段的孔位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密封接头与负压装置连接,引流管为外引流管;滑阀处于第二位置时,衔接段的孔位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外,密封接头与堵头连接,引流管为内引流管。本技术具有兼具内引流和外引流的功能,能够根据需要切换内引流、外引流的优点。
[0004]但上述现有技术,由于螺纹杆和螺纹凹槽是通过螺纹连接,连接时需要持续转动才能拧紧,经常导致引流主导管缠绕,从而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流管,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螺纹杆和螺纹凹槽是通过螺纹连接,连接时需要持续转动才能拧紧,经常导致所述引流主导管缠绕,从而影响使用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一种引流管,包括引流接口、引流主导管、上连接盖、旋转分离式接口、引流外导管、下连接盖、固定装置、导管鞘和卡接机构,所述引流
接口与所述引流主导管接通,所述引流主导管道的一端与所述上连接盖接通,所述上连接盖的一端与所述旋转分离式接口旋转卡接,并位于所述旋转分离式接口的外侧,且与所述旋转分离式接口接通,所述引流外导管与所述引流主导管接通,并贯穿所述下连接盖,所述引流外导管的一端套设有所述导管鞘,所述下连接盖上套设有所述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与所述引流外导管相适配,所述固定装置还与所述导管鞘固定连接,所述卡接机构包括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旋转分离式接口的外侧具有第一竖槽和第二竖槽,且所述第一竖槽与所述第二竖槽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竖槽的下方具有第一C形槽,所述第二竖槽的下方具有第二C形槽,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均与所述上连接盖固定连接,并对称设置在所述上连接盖的内侧,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竖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竖槽滑动连接,通过旋转所述上连接盖使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一C形槽内滑动至所述第一C形槽的端头进行卡接,同时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第二C形槽内滑动至所述第二C形槽的端头进行卡接,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均同时进行旋转与卡接。
[0007]其中,所述引流管还包括注药装置和注水装置,所述注药装置与所述下连接盖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下连接盖的外侧,且所述注药装置与所述引流外导管接通,所述注水装置与所述下连接盖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注药装置的下方,且所述注水装置与所述引流外导管接通。
[0008]其中,所述注药装置包括注药管道、注药接口和注药座,所述注药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注药接口接通,所述注药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注药座接通,所述注药接口与所述引流外导管接通。
[0009]其中,所述注水装置包括注水管道、注水接口和注水座,所述注水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注水接口接通,所述注水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注水座接通,所述注水接口与所述引流外导管接通。
[0010]其中,所述引流主导管包括导管和接口,所述导管与所述接口固定连接,且所述导管与所述接口接通,所述引流接口与所述导管接通,所述接口的一端与所述上连接盖接通。
[0011]本技术的一种引流管,通过将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对称设置在所述上连接盖的内侧,首先将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竖槽对齐,所述第二滑块同时与所述第二竖槽对齐,通过顺时针旋转所述上连接盖使其在所述第一C形槽与所述第二C形槽滑动到达合适位置后,再通过向下挤压所述上连接盖,当到达合适位置后,最后再将所述上连接盖逆时针旋转使其滑动至所述第一C形槽的端头与所述第二C形槽的端头,从而进行卡接,且此时所述第一C形槽的端头与所述第一竖槽对齐,所述第二C形槽的端头与所述第二竖槽对齐,当需要将所述上连接盖取下时,可顺时针旋转所述上连接盖到达合适位置后,通过向上拉至合适位置后,最后再逆时针旋转所述上连接盖至所述第一竖槽与所述第二竖槽便可将所述上连接盖取出,以此方式解决了由于螺纹杆和螺纹凹槽是通过螺纹连接,连接时需要持续转动才能拧紧,经常导致所述引流主导管缠绕,从而影响使用的问题。
[0012]本技术的引流管可适用于脑脊液引流、胸腔引流和腹腔引流管等。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旋转分离式接口的俯视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旋转分离式接口的左视图。
[0017]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旋转分离式接口的右视图。
[0018]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上连接盖的三维立体图。
[0019]图6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0]图7是本技术的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1]101

引流接口、102

引流主导管、103

上连接盖、104...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流管,包括引流接口、引流主导管、上连接盖、旋转分离式接口、引流外导管、下连接盖、固定装置和导管鞘,所述引流接口与所述引流主导管接通,所述引流主导管道的一端与所述上连接盖接通,所述上连接盖的一端与所述旋转分离式接口旋转卡接,并位于所述旋转分离式接口的外侧,且与所述旋转分离式接口接通,所述引流外导管与所述引流主导管接通,并贯穿所述下连接盖,所述引流外导管的一端套设有所述导管鞘,所述下连接盖上套设有所述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与所述引流外导管相适配,所述固定装置还与所述导管鞘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接机构;所述卡接机构包括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旋转分离式接口的外侧具有第一竖槽和第二竖槽,且所述第一竖槽与所述第二竖槽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竖槽的下方具有第一C形槽,所述第二竖槽的下方具有第二C形槽,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均与所述上连接盖固定连接,并对称设置在所述上连接盖的内侧,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竖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竖槽滑动连接,通过旋转所述上连接盖使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一C形槽内滑动至所述第一C形槽的端头进行卡接,同时所述第二滑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敏剑徐小丽徐亚非姜铁斌洪艳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佛山市南海区第三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