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智能飞行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1566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提供的一种全自动智能雨伞,包括伞面、连接伞面的支撑骨架装置,支撑骨架装置内侧端连接固定在圆柱壳上,所述圆柱壳中空且上下设置封口端,所述圆柱壳内部设置控制盒,控制盒连接在圆柱壳内侧壁上,支撑骨架装置套设在圆柱壳外侧壁上,所述圆柱壳顶部设置带框架的共轴双桨电机和固定对应共轴双桨电机的支撑架、控制电机转向的两个舵机;圆柱壳内集成设置的控制盒。有效实现伞体的自由控制,且解放人的双手,实现智能跟随飞行,且后期再开发潜力巨大,如可增设摄像功能等,辅助性功能可以根据需求实时增加调整,操作便捷高效实用。操作便捷高效实用。操作便捷高效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智能飞行伞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飞行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编程控制的全自动智能飞行伞。

技术介绍

[0002]伞是一种遮阳或遮蔽雨、雪的工具,一般用油纸、油布或塑料布等做成;雨伞的英文Umbrella来自拉丁文的Umbra,有遮阳、阴影处的意思;伞的制作材料通常包括了具延展性的布料,和其他可用作骨架的材料与缠线;使用时以手将之举起,虽然伞在最初专利技术时的主要目的,是用来阻挡阳光,但是现在最常被当作雨天挡雨的工具。雨伞的其它作用包括作为装饰物、拐杖甚至兵器,中国香港的老字号梁苏记雨伞就是可作兵器的雨伞之一。
[0003]现有雨伞工具多是遮阳或遮雨使用。常规伞体上包括伞柄、伞架、伞布组成,伞柄上设置供人手握的手柄,由人手撑使用。现有伞体的设计方案上,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但是同样也存在弊端,这种结构方案的伞体在遮雨或遮阳环境中,一般使用时间较长,相信每个人都有类似经验,长时间手撑雨伞,给胳膊和身体的体力上造成不小的消耗,同时还可能对人体机能造成损伤,形成一些劳损病症;同时,常规构造的雨伞,占据着手,在需要搬运或其他动作时,往往会造成诸多不便,如雨天或因为不便而淋湿衣服,遮阳时则遮阳效果全无。
[0004]目前市场上只能雨伞也在普及,但只是在实用上操作更省力或便捷,过程中人的双手,始终是支撑伞体的主要施力部位,没有真正可以解放双手的伞体设计方案出现,实际使用中诸多弊端,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全自动智能雨伞,可以实现智能开启和定位跟随功能效果,能够彻底解放双手,方便使用。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自动智能雨伞,包括伞面、连接伞面的支撑骨架装置,支撑骨架装置内侧端连接固定在圆柱壳上,所述圆柱壳中空且上下设置封口端,所述圆柱壳内部设置控制盒,控制盒连接在圆柱壳内侧壁上,支撑骨架装置套设在圆柱壳外侧壁上,所述圆柱壳顶部设置带框架的共轴双桨电机和固定对应共轴双桨电机的支撑架、控制电机转向的两个舵机;圆柱壳内集成设置的控制盒包括飞控模块、超声波避障模块、电源模块、电显二合一模块、减速电机、电调、智能遥控器、扶手由内向外依次设置。
[0007]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控制盒上设置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固定在控制盒顶部两侧各一个,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的电机输出轴端伸出并平行于控制盒外周面,控制盒外周面滑动连接有支撑套,支撑套内壁上设置滑槽,控制盒外周面上设置有对应滑槽的滑道,所述支撑套外周面连接支撑骨架装置的后端,所述支撑套上设置有穿接电机输出轴的穿接孔,所述穿接孔为螺纹孔,所述电机输出轴同为螺纹轴,通过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正反转,电机输出轴带动支撑套上下沿控制盒外周面滑动,支撑套带动支撑骨架装置支开和收合伞面,完成伞面的开合操作。
[0008]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控制盒上一侧设置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固定在控制盒顶部,电机轴上设置螺纹,控制盒外周面滑动连接有支撑套,支撑套上设置有对应电机轴螺纹的穿接孔,穿接孔内设置有对应螺纹结构,支撑套设于控制盒另一对侧位置设置有光滑孔,控制盒外壳上设置穿接光滑孔的滑杆,一侧的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牵引力作用下拉动支撑套沿另一侧的滑杆上下滑动,实现伞面的开合。
[0009]连接伞面的支撑骨架上部的支撑连杆与控制盒顶部固定,支撑骨架下部的推拉连杆套设在支撑套外侧端,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支撑套上滑时带动推拉连杆上推支撑连杆,连锁反应带动支撑骨架外侧的其他连杆,将伞面支开,反之则闭合伞面。
[0010]作为一种改进,连接伞面的支撑骨架上部的支撑连杆与控制盒顶部固定,支撑骨架下部的推拉连杆套设在支撑套外侧端,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支撑套上滑时带动推拉连杆上推支撑连杆,连锁反应带动支撑骨架外侧的其他连杆,将伞面支开,反之则闭合伞面。
[0011]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控制盒内飞控模块与超声波避障模块、舵机、电调连接,所述超声波避障模块连接在控制盒底部,所述电调连接共轴双桨电机及电池,所述飞控模块接受超声波避障模块信息,指令舵机控制共轴双浆电机的定高模块,完成智能伞飞行动作。
[0012]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圆柱壳中部设置集合线束,集合线束一端由控制盒接出,所述圆柱壳外周面上设置有插装容置槽,集合线束的另一端分散延申并连接至各功能模块的插装容置槽,所述插装容置槽内后端设置接口并和集合线束分出的功能模块连接线对应连接,所述对应功能模块设置由和插装容置槽对应的对接插口并插接在插装容置槽内。
[0013]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电源模块连接电调模块的电池,电源模块设置开关控制电池供电,所述电源模块设置充电口,所述电池与电显二合一连接。
[0014]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遥控器设置有三个按键,分别为开伞键飞控电机启停键、关伞键,所述扶手为固定在控制盒底部的月牙状或圆形握把;所述握把转动卡接在控制盒底部,所述控制盒底部设置控制槽,握把转动卡接在控制槽内。
[0015]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飞控模块内设置蓝牙模块与手机蓝牙系统配对,锁定持有手机或蓝牙装置的人,智能伞上的超声避障模块探测到使用人的高度参数,对应信息反馈到飞控模块,飞控模块内的自动控制系统做出反应,调整伞体姿势,实现即时控制。
[0016]伞面装置也可以是包括折叠板伞面和连接打开折叠板的支撑骨架装置,所述折叠板伞面可控制打开角度135度和水平角度180度两个调节档;所述折叠板伞面的板材可选择塑材、金属或碳纤维等硬质板材。
[0017]该专利技术创造的有益效果在于:有效实现伞体的自由控制,且解放人的双手,实现智能跟随飞行,且后期再开发潜力巨大,如可增设摄像功能等,辅助性功能可以根据需求实时增加调整,操作便捷高效实用。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Ⅰ的放大图;
[0020]图3为图1中Ⅱ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结合附图,做对应说明:如图1

3所示,
[0022]该实施例中,包括伞面1、连接伞面的支撑骨架装置2,支撑骨架装置内侧端连接固定在圆柱壳4上,所述圆柱壳中空且上下设置封口端,所述圆柱壳内部设置控制盒3,控制盒连接在圆柱壳内侧壁上,支撑骨架装置套设在圆柱壳外侧壁上,所述圆柱壳顶部设置带框架11 的共轴双桨电机12和固定对应共轴双桨电机的支撑架5、控制电机转向的两个舵机6;圆柱壳内集成设置的控制盒包括飞控模块13、超声波避障模块14、电源模块15、电显二合一模块16、减速电机17、电调8、智能遥控器9、扶手10由内向外依次设置。
[0023]该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盒上设置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7,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固定在控制盒顶部两侧各一个,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的电机输出轴端伸出并平行于控制盒外周面,控制盒外周面滑动连接有支撑套24,支撑套内壁上设置滑槽25,控制盒外周面上设置有对应滑槽的滑道26,所述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智能飞行伞,其特征在于:包括伞面(1)、连接伞面的支撑骨架装置(2),支撑骨架装置内侧端连接固定在圆柱壳(4)上,所述圆柱壳中空且上下设置封口端,所述圆柱壳内部设置控制盒(3),控制盒连接在圆柱壳内侧壁上,支撑骨架装置套设在圆柱壳外侧壁上,所述圆柱壳顶部设置带框架(11)的共轴双桨电机(12)和固定对应共轴双桨电机的支撑架(5)、控制电机转向的两个舵机(6);圆柱壳内集成设置的控制盒包括飞控模块(13)、超声波避障模块(14)、电源模块(15)、电显二合一模块(16)、减速电机(17)、电调(8)、智能遥控器(9)、扶手(10)由内向外依次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智能飞行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盒上设置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7),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固定在控制盒顶部两侧各一个,两侧的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的电机输出轴端伸出并平行于控制盒外周面,控制盒外周面滑动连接有支撑套(24),支撑套内壁上设置滑槽(25),控制盒外周面上设置有对应滑槽的滑道(26),所述支撑套外周面连接支撑骨架装置的后端,所述支撑套上设置有穿接电机输出轴的穿接孔(18),所述穿接孔为螺纹孔,所述电机输出轴同为螺纹轴,通过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正反转,电机输出轴带动支撑套上下沿控制盒外周面滑动,支撑套带动支撑骨架装置支开和收合伞面,完成伞面的开合操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智能飞行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盒上一侧设置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7),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固定在控制盒顶部,电机轴上设置螺纹,控制盒外周面滑动连接有支撑套(24),支撑套上设置有对应电机轴螺纹的穿接孔,穿接孔内设置有对应螺纹结构,支撑套设于控制盒另一对侧位置设置有光滑孔,控制盒外壳上设置穿接光滑孔的滑杆,一侧的正反转双轴减速电机牵引力作用下拉动支撑套沿另一侧的滑杆上下滑动,实现伞面的开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智能飞行伞,其特征在于:连接伞面的支撑骨架上部的支撑连杆(19)与控制盒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海英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娇阳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