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朱鹮野化放归适应性网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1356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野生动物保护放飞网笼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朱鹮野化放归适应性网笼,包括从动定高立柱组件、电动压夜升降杆、上拉杆、中心块、副杆、下拉杆、挂钩、下拉杆套筒、筒体、柱体、第一副杆套筒、上拉杆套筒、定位孔、定位栓、壳体和第二副杆套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装置内部中央无任何遮挡物,大大提高了网笼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避免了朱鹮撞击到中心柱死亡情况的发生,装置以电动压夜升降杆为动力源对装置整体进行升降,可根据实际环境和需要调节,提高网笼对建设环境和放归对象的兼容性,装置采用装配式设计,组装和拆卸均无需登高作业,不仅提高了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效率,同时避免了登高作业危险情况的发生。时避免了登高作业危险情况的发生。时避免了登高作业危险情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朱鹮野化放归适应性网笼


[0001]本技术涉及野生动物保护放飞网笼
,具体为一种朱鹮野化放归适应性网笼。

技术介绍

[0002]朱鹮属国际珍稀濒危鸟类,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经过40余年的保护,种群逐步发展壮大,种群数量已突破9000只,野生种群已扩散至以陕西汉中为主的4市19县区,近年来,为解决当前朱鹮种群分布范围狭窄、地理环境限制种群发展问题,提出了让朱鹮重现历史分布地,以人工饲养朱鹮个体进行异地野化放归,是目前实现易地种群建立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为了提高人工饲养朱鹮的野化放归成功率,放归前在放归地进行必要的适应性饲养和训练非常重要;
[0003]目前,朱鹮易地放归前,基本采用在放归地建设永久性钢结构固定大网笼用于适应性饲养,永久性钢结构固定大网笼因其结构设计的局限性,一般在网笼中间必须有一个中心柱支撑整个网笼,中心柱将整个网笼内的空间进行分割,降低了空间利用率,且中心柱处于网笼中央,增加朱鹮撞击死亡的风险,永久性钢结构固定大网笼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从设计到建设往往需要1年时间,难以满足朱鹮野化放归工作高效率开展。朱鹮放归后永久性钢结构固定大网笼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难以重复使用,每选择一个新地方都需要建设一处大网笼,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存在一定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朱鹮野化放归适应性网笼,以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朱鹮野化放归适应性网笼,包括四个电动压夜升降杆和四个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四个所述电动压夜升降杆和四个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呈正八边形交错设置,所述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和电动压夜升降杆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卡杆组件,所述卡杆组件包括壳体、第一副杆套筒和两个上拉杆套筒,所述第一副杆套筒和上拉杆套筒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外壁,两个上拉杆套筒关于第一副杆套筒对称设置,所述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和电动压夜升降杆顶端的卡杆组件之间安装有上拉杆,所述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和电动压夜升降杆底端处的外壁固定安装有下拉杆套筒,所述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和电动压夜升降杆的下拉杆套筒之间安装有下拉杆;
[0006]还包括中心块,所述中心块的外壁等距的固定连接有八个第二副杆套筒,八个第二副杆套筒内均安装有副杆,八个副杆的另一端对应的连接在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和电动压夜升降杆顶端的第一副杆套筒内,所述下拉杆的两端套接在下拉杆套筒内,上拉杆的两端套接在卡杆组件的上拉杆套筒内,副杆的两端对应的套接在第二副杆套筒和第一副杆套筒内,所述副杆安装后,副杆与水平面件的夹角处在15
°‑
75
°
之间。
[0007]优选的,所述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包括筒体和柱体,所述柱体滑动套接在筒体内,所
述柱体上自上而下等距的开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筒体的顶端处开设有与定位孔孔径相同的通孔,所述柱体通过定位栓固定在筒体上。
[0008]优选的,所述中心块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用于软网顶部固定的,所述上拉杆上固定连接有用于软网固定的挂钩。
[0009]优选的,所述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和电动压夜升降杆的最小高度为1.6m,最大高度为3m,最小高度为1.6m方便装置工人站在地面对装置进行安装和拆卸。
[0010]优选的,所述筒体为Φ70X2.5mm镀锌管,柱体为Φ80X2.5mm的镀锌管。
[0011]优选的,还包括孔径规格70mm
×
70cm的绿色尼龙软网以及两部电动门帘,绿色尼龙软网设置有放归飞口,两部电动门帘安装在放归飞口处,内部电动门帘挂尼龙软网,外部门帘挂防逃逸铁链帘幕,两部电动门帘均采用遥控控制,按一下遥控器网笼一侧的软网自动打开,让鸟自己飞出去,减少人为干扰。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结构简单,装置主要由中心块、副杆、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和电动压夜升降杆构成,装置内部中央无任何遮挡物,相较于目前中间必须有一个中心柱支撑的网笼,其大大提高了网笼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避免了朱鹮撞击到中心柱死亡情况的发生,装置以电动压夜升降杆为动力源对装置整体进行升降,可根据实际环境和需要调节,提高网笼对建设环境和放归对象的兼容性,装置采用装配式设计,装置拆卸和组装简单,可重复进行使用,且组装和拆卸均无需登高作业,不仅提高了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效率,同时避免了登高作业危险情况的发生,采用遥控控制电动门帘放飞的方式,减少放飞时人为的干扰。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从动定高立柱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从动定高立柱组件;2、电动压夜升降杆;3、上拉杆;4、中心块;5、副杆;6、下拉杆;7、挂钩;8、下拉杆套筒;11、筒体;12、柱体;13、第一副杆套筒;14、上拉杆套筒;15、定位孔;16、定位栓;17、壳体;41、第二副杆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工作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一种朱鹮野化放归适应性网笼,包括四个电动压夜升降杆2和四个从动定高立柱组件1,四个电动压夜升降杆2和四个从动定高立柱组件1呈正八边形交错设置,从动定高立柱组件1和电动压夜升降杆2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卡杆组件,卡杆组件包括壳体17、第一副杆套筒13和两个上拉杆套筒14,第一副杆套筒13和上拉杆套筒14固定连接在壳体17的外壁,两个上拉杆套筒14关于第一副杆套筒13对称设置,从动定高立柱组件1和电动压夜升降杆2顶端的卡杆组件之间安装有上拉杆3,从动定
高立柱组件1和电动压夜升降杆2底端处的外壁固定安装有下拉杆套筒8,从动定高立柱组件1和电动压夜升降杆2的下拉杆套筒8之间安装有下拉杆6;
[0020]还包括中心块4,中心块4的外壁等距的固定连接有八个第二副杆套筒41,八个第二副杆套筒41内均安装有副杆5,八个副杆5的另一端对应的连接在从动定高立柱组件1和电动压夜升降杆2顶端的第一副杆套筒13内,下拉杆6的两端套接在下拉杆套筒8内,上拉杆3的两端套接在卡杆组件的上拉杆套筒14内,副杆5的两端对应的套接在第二副杆套筒41和第一副杆套筒13内,副杆5安装后,副杆5与水平面件的夹角处在15
°‑
75
°
之间。
[0021]进一步地,从动定高立柱组件1包括筒体11和柱体12,柱体12为Φ70X2.5mm镀锌管,筒体11为Φ80X2.5mm的镀锌管,柱体12滑动套接在筒体11内,柱体12上自上而下等距的开设有多个定位孔15,筒体11的顶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朱鹮野化放归适应性网笼,包括四个电动压夜升降杆和四个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电动压夜升降杆和四个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呈正八边形交错设置,所述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和电动压夜升降杆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卡杆组件,所述卡杆组件包括壳体、第一副杆套筒和两个上拉杆套筒,所述第一副杆套筒和上拉杆套筒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外壁,两个上拉杆套筒关于第一副杆套筒对称设置,所述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和电动压夜升降杆顶端的卡杆组件之间安装有上拉杆,所述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和电动压夜升降杆底端处的外壁固定安装有下拉杆套筒,所述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和电动压夜升降杆的下拉杆套筒之间安装有下拉杆;还包括中心块,所述中心块的外壁等距的固定连接有八个第二副杆套筒,八个第二副杆套筒内均安装有副杆,八个副杆的另一端对应的连接在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和电动压夜升降杆顶端的第一副杆套筒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朱鹮野化放归适应性网笼,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定高立柱组件包括筒体和柱体,所述柱体滑动套接在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曾键文牛克胜韩宗良罗元一邓兴苏丹张栋峰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