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随钻抗振伽马探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1188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随钻抗振伽马探测器,包括抗振外筒,所述抗振外筒的内侧的中部设置有突出环,所述突出环将所述抗振外筒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抗振晶体安装腔和抗振光电倍增管安装腔;抗振晶体,安装在抗振晶体安装腔内;抗振光电倍增管,安装在抗振光电倍增管安装腔内;光耦合垫,安装在所述突出环内。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具有晶体和光电倍增管既相互耦合又能相互独立承受振动力,提高了随钻伽马探测器在高强度振动环境下的运行可靠性。境下的运行可靠性。境下的运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随钻抗振伽马探测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随钻抗振伽马探测器,属于油气开发与勘探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钻井勘探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并且随着油气资源的日益枯竭,勘探开发地层深度和复杂度逐渐增大,投入和风险也随之增加。为了减少油气钻探开发风险,节省资金投入,钻井过程中往往采用随钻伽马探测器测量地层伽马强度,以井深为序绘图或者绘制曲线,地质工程师通过这些数据、曲线、图形图像深入了解井底钻遇岩层,指导现场钻井决策和后期的完井开发策略。岩层的伽马强度是重要的地质数据,通过伽马强度可以识别地层岩性,通过邻井测井资料实时判断钻遇的具体层位。
[0003]目前随钻伽马探测器一般采用高温NaI晶体和光电倍增管组成,NaI晶体和光电倍增管之间通过光耦合剂或光耦合软垫实现光的耦合。晶体和光电倍增管同时承受着井下高强度的振动,其接触面传递着高强度的振动力,易导致光电倍增管端面的破裂损坏。如何避免接触面受力的解决方案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随钻抗振伽马探测器,其晶体和光电倍增管既相互耦合又能相互独立承受振动力,提高了随钻伽马探测器在高强度振动环境下的运行可靠性。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随钻抗振伽马探测器,包括:
[0006]抗振外筒,所述抗振外筒的内侧的中部设置有突出环,所述突出环将所述抗振外筒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抗振晶体安装腔和抗振光电倍增管安装腔;
[0007]抗振晶体,安装在抗振晶体安装腔内;
[0008]抗振光电倍增管,安装在抗振光电倍增管安装腔内;
[0009]光耦合垫,安装在所述突出环内。
[001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抗振外筒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堵头,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堵头;所述第一堵头与所述抗振晶体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第二堵头与所述抗振光电倍增管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0011]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抗振晶体包括第一金属外壳,所述第一金属外壳为一端开口的筒状的结构,所述第一金属外壳的内部设置有晶体,所述晶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外壳的封闭端之间设置有第一橡胶垫。
[0012]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外壳的内径大于所述晶体的外径,所述第一金属外壳的内壁与所述晶体的外壁之间通过第一橡胶相连。
[0013]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抗振光电倍增管包括第二金属外壳,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一端设置开口,另一端设置有引线孔;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光电倍增管,所述光电倍增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二橡胶垫。
[0014]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内径大于所述光电倍增管的外径,并且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内壁与所述光电倍增管的外壁之间设置通过第二橡胶相连。
[0015]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抗振外筒的两端沿径向设置有若干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安装有固定螺丝。
[0016]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堵头上设置有引线孔,所述光电倍增管的输出线穿过所述引线孔。
[0017]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外壳和所述第二金属外壳采用无磁金属材质。
[0018]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堵头和所述第二堵头的侧面设置有密封圈。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0]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随钻抗振伽马探测器,光电倍增管和晶体经过抗振封装,增强了抗振能力。晶体和光电倍增管之间采用软接触没有硬接触面,既相互耦合又能相互独立承受振动力。经整体抗振组合处理,提高了随钻伽马探测器可在高强度振动环境下的运行可靠性,适用于高振动的随钻钻井井下作业。
附图说明
[0021]下面将结合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地描述,在图中:
[0022]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随钻抗振伽马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抗振外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抗振晶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抗振光电倍增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27]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0028]1、抗振外筒,2、抗振晶体,3、抗振光电倍增管,11、突出环,12、光耦合垫,13、固定螺丝,14、第一堵头,15、第二堵头,16、弹性件,17、密封圈,21、第一金属外壳,22、晶体,23、第一橡胶垫,24、第一橡胶,31、第二金属外壳,32、光电倍增管,33、第二橡胶垫,34、第二橡胶,35、输出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互相结合。
[0030]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随钻抗振伽马探测器,包括抗振外筒1,所述抗振外筒1的内侧的中部设置有突出环11,突出环11设置成一圈位于所述抗振外筒1的内壁上。所述突出环11将抗振外筒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腔体,突出环11一侧的腔体为抗晶体安装腔,另一侧的腔体为抗振光电倍增管安装腔。本实施例所述随钻抗振伽马探测器还包括抗振晶体2,相比于一般的高温NaI晶体22增加了抗振结构,使其增加了抗振性。抗振晶体2安装并固定在抗晶体安装腔内。抗振光电倍增管安装腔内设置有抗振光电倍增管3,相
比于一般的抗振光电倍增管3增加了抗振结构,使其增加了抗振性。突出环11内安装有光耦合垫12。在本实施例中,突出环11的厚度与光耦合垫12的厚度相匹配,并且突出环11的内径与光耦合垫12的外径相匹配。
[003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抗振外筒1能够将抗振晶体2和抗振光电倍增管3包覆在内,其位置相对不变,在受到振动时,振动会施加在抗振外筒1上,对抗振晶体2和抗振光电倍增管3之间不会产生较大的位置变化。抗振晶体2和抗振光电倍增管3均采用抗振结构,进一步保证其抗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晶体22和光电倍增管32既相互耦合又能相互独立承受振动力,提高了随钻伽马探测器在高强度振动环境下的运行可靠性。
[003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振外筒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堵头14,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堵头15;所述第一堵头14与所述抗振晶体2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6,所述第二堵头15与所述抗振光电倍增管3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6。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6可以是弹簧或橡胶材质制成的弹性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弹性的装置。当抗振晶体2安装在抗振晶体2内后通过弹性件16能够挤压抗振晶体2,使其端部紧贴突出环11和光耦合垫12,进一步起到抗振的作用;另一侧的弹性件16对于抗振光电倍增管3的作用相似。
[003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随钻抗振伽马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抗振外筒(1),所述抗振外筒(1)的内侧的中部设置有突出环(11),所述突出环(11)将所述抗振外筒(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抗晶体安装腔和抗振光电倍增管安装腔;抗振晶体(2),安装在抗晶体安装腔内;抗振光电倍增管(3),安装在抗振光电倍增管安装腔内;光耦合垫(12),安装在所述突出环(1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钻抗振伽马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振外筒(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堵头(14),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堵头(15);所述第一堵头(14)与所述抗振晶体(2)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6),所述第二堵头(15)与所述抗振光电倍增管(3)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钻抗振伽马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振晶体(2)包括第一金属外壳(21),所述第一金属外壳(21)为一端开口的筒状的结构,所述第一金属外壳(21)的内部设置有晶体(22),所述晶体(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外壳(21)的封闭端之间设置有橡胶垫。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随钻抗振伽马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外壳(21)的内径大于所述晶体(22)的外径,所述第一金属外壳(21)的内壁与所述晶体(22)的外壁之间通过第一橡胶(24)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奕挺吴非钱德儒张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