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位底泥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0499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原位底泥收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和进料组件,装置本体内设置隔板并将装置本体的内腔分隔出过滤腔和储存腔,过滤腔位于储存腔的顶部,储存腔与其相邻的过滤腔相连通,过滤腔的数量为多个时,过滤腔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相邻的过滤腔相连通,最上部的过滤腔为敞口腔体,设置过滤元件;进料组件包括进料管,进料管的一端能够与河床底泥以及储存腔相连通。利用上述的原位底泥收集装置,进行底泥收集时,将原位底泥收集装置放置于河床上,实现底泥的原位收集,降低清淤施工对水体的扰动,达到快速泥水分离效果,从而保证清淤时和清淤后水质,且底泥原位收集储存,降低了底泥处理难度,减少了环境污染。减少了环境污染。减少了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原位底泥收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环境工程用清淤设备及其周边配套设施
,特别是涉及一种原位底泥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比较常用的河道清淤技术主要有排干清淤、水下清淤、环保清淤三大类,其中排干清淤主要分干挖清淤、水力冲挖清淤;水下清淤技术主要分抓斗式清淤、潜吸式清淤、普通绞吸式清淤、斗轮式清淤、链斗式清淤、铲斗式清淤、机器人清淤;环保清淤主要分环保绞刀清淤、射流式清淤、原位环保清淤。
[0003]大家都公认底泥对水质有重要影响作用,清淤作为水质治理的重要手段毋庸置疑,但清淤如何清、底泥怎么处置,更重要的是要清楚地认识到清淤施工过程中水质如何来保证,才是环保清淤工作的出发点。
[0004]目前市场上使用比较普遍的、所谓的“生态清淤”采用的方法是,传统绞吸上岸再干化后处置利用为主,这种做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清淤时间长、绞吸后清除的基本都是表层淤积以下的无机硬土,清淤工程对水体扰动大、导致表层淤积物释放到水体,清淤单位对水质无保证责任、底泥上岸后处置点选址困难(土地资源紧张和可能的邻避效应等),而且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原位底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为顶部开口的容器,所述装置本体内设置隔板并将所述装置本体的内腔分隔出过滤腔和储存腔,所述过滤腔位于所述储存腔的顶部,所述储存腔与其相邻的所述过滤腔相连通,所述过滤腔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当所述过滤腔的数量为多个时,所述过滤腔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相邻的所述过滤腔相连通,最上部的所述过滤腔为敞口腔体:最上部的所述过滤腔设置过滤元件;进料组件,所述进料组件包括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一端能够与河床底泥相连通,所述进料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储存腔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底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隔板的数量为多块,上方的所述隔板与所述装置本体的第一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并形成连通通道,下方的所述隔板与所述装置本体的第二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并形成连通通道,所述第一内侧壁与所述第二内侧壁位于所述装置本体的相对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位底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元件包括过滤毛刷和过滤网,所述过滤毛刷靠近所述过滤腔与相邻的过滤腔相连通的一侧设置,所述过滤网远离所述过滤腔与相邻的过滤腔相连通的一侧设置;所述装置本体连接有钢丝绳,所述过滤毛刷设置于所述钢丝绳上,所述过滤网由网格材质制成,所述过滤网的目数为50目~100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底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平行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伟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