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电动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02483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薄电动床,包括:第一床架;第二床架;第一推杆组件,其具有一第一驱动及第一支撑组件;以及第二推杆组件,其具有一第二驱动及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通过一第一铰轴而铰接至所述第一床架,所述第一驱动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铰接点与所述第一铰轴的轴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一驱动的夹角大于15度;所述第二支撑组件通过一第二铰轴而铰接至所述第二床架,所述第二驱动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铰接点与所述第二铰轴的轴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二驱动的夹角大于15度。线与所述第二驱动的夹角大于15度。线与所述第二驱动的夹角大于15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电动床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超薄电动床。

技术介绍

[0002]折叠床通常包括支架、床板及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装置,可对调节床板的角度,以使折叠床呈现不同的状态。
[0003]申请公布号为CN114176354A,申请公布日为2022年3月15日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中公开了种床板分段并可按需折叠或放平的超薄的折叠床架;其特征是:包括相互转动连接的前框、后框、分别设置在前框、后框上的前部推杆组件、后部推杆组件,以及铺设在前部推杆组件、后部推杆上的前部床板组件、后部床板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前部推杆组件、后部推杆组件与驱动电机连接并且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带动床板组件向上翻折;当驱动电机为初始位置时,前框、后框、推杆组件及驱动电机均处于前框、后框的厚度范围内。这种床板分段并可按需折叠或放平的超薄的折叠床架即为比较常见的折叠床。这种折叠床具有以下缺点:初始状态时(各个床板位于同一平面),由于驱动电机与推杆组件的夹角较小,驱动电机需要提供较大的推力才能驱动推杆组件;折叠床通常可以折叠,以利于减小包装尺寸或收纳尺寸,而现有技术的折叠床由于结构上的干涉,导致其折叠后的厚度控制不理想(通常折叠后包含床板的净厚度至少有180mm)。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超薄电动床。
[0005]本技术实施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6]第一床架,其上设置有固定于所述第一床架的第一床板及不固定于所述第一床板的第二床板;
[0007]第二床架,其与所述第一床架铰接,所述第二床架上设置有固定于所述第二床架的第三床板及不固定于所述第二床架的第四床板和第五床板;
[0008]第一推杆组件,其具有一第一驱动及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床架,而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铰接;以及
[0009]第二推杆组件,其具有一第二驱动及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床架,而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铰接;
[0010]所述第一支撑组件通过一第一铰轴而铰接至所述第一床架,所述第一驱动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铰接点与所述第一铰轴的轴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一驱动的夹角大于15度;
[0011]所述第二支撑组件通过一第二铰轴而铰接至所述第二床架,所述第二驱动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铰接点与所述第二铰轴的轴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二驱动的夹角大于15度。
[0012]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一床架上设置第一支撑片,所述第一铰轴设置于所述第
一支撑片上,并使所述第一铰轴的位置在所述第一床架的厚度方向上超出所述第一床架限定的范围。
[0013]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二床架上设置第二支撑片,所述第二铰轴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片上,并使所述第二铰轴的位置在所述第二床架的厚度方向上超出所述第二床架限定的范围。
[0014]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一床架上设置第三支撑片,所述第一驱动与所述第一床架的铰接点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片上,并使所述第一驱动与所述第一床架的铰接点的位置在所述第一床架的厚度方向上超出所述第一床架限定的范围。
[0015]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二床架上设置第四支撑片,所述第二驱动与所述第二床架的铰接点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片上,并使所述第二驱动与所述第二床架的铰接点的位置在所述第二床架的厚度方向上超出所述第二床架限定的范围。
[0016]本技术实施例在折叠状态时,所述超薄电动床包含床板的厚度小于120mm、110mm或100mm。
[0017]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第四床板上设置第一开孔,在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片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第一开孔。
[0018]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一床板上设置第二开孔,在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片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第二开孔。
[0019]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五床板上设置第三开孔,在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三支撑片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第三开孔。
[0020]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二床板上设置第四开孔,在折叠状态时,所述第四支撑片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第四开孔。
[002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一条或多条优点或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驱动组件的角度设置,驱动通过较小的推力即可推动支撑组件;电动床折叠后具有较小的厚度,可节省包装尺寸或收纳空间。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超薄电动床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超薄电动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超薄电动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26]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0027]图5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002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超薄电动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7是图6中C处的放大图。
[0030]图8是图6中D处的放大图。
[0031]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超薄电动床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下文中关于方向如“轴向方向”、“上方”、“下方”等均是为了更清楚的表明结构位置关系,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所述“垂直”、“水平”、“平行”定义为:包括在标准定义的基础上
±
10%的情形。例如,垂直通常指相对基准线夹角为90度,但在本技术中,垂直指的是包括80度至100以内的情形。
[0033]参见图1至图9,本实施例的超薄电动床,包括第一床架1、第二床架2、第一推杆组件3和第二推杆组件4。
[0034]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床架1,其上设置有固定于所述第一床架1的第一床板11及不固定于所述第一床板11的第二床板12。第二床板12与第一床板11铰接。
[0035]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床架2,其与所述第一床架1铰接,以使第一床架1与第二床架2可实现折叠,折叠后,第一床架1与第二床架2可大致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床架2上设置有固定于所述第二床架2的第三床板21及不固定于所述第二床架2的第四床板22和第五床板23。第三床板21与第四床板22铰接,第四床板22与第五床板23铰接。
[0036]本实施例中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床架,其上设置有固定于所述第一床架的第一床板及不固定于所述第一床板的第二床板;第二床架,其与所述第一床架铰接,所述第二床架上设置有固定于所述第二床架的第三床板及不固定于所述第二床架的第四床板和第五床板;第一推杆组件,其具有一第一驱动及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床架,而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铰接;以及第二推杆组件,其具有一第二驱动及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床架,而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铰接;所述第一支撑组件通过一第一铰轴而铰接至所述第一床架,所述第一驱动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铰接点与所述第一铰轴的轴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一驱动的夹角大于15度;所述第二支撑组件通过一第二铰轴而铰接至所述第二床架,所述第二驱动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铰接点与所述第二铰轴的轴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二驱动的夹角大于15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床架上设置第一支撑片,所述第一铰轴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片上,并使所述第一铰轴的位置在所述第一床架的厚度方向上超出所述第一床架限定的范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床架上设置第二支撑片,所述第二铰轴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片上,并使所述第二铰轴的位置在所述第二床架的厚度方向上超出所述第二床架限定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盛宏张璐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创品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