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有进专利>正文

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89700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包含养殖单元,及连接所述养殖单元的浓缩单元。所述养殖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培养腔,及连通所述培养腔下游的旋风筒分离器。所述旋风筒分离器用于输出微藻浓度高于初始浓度的待处理料。所述浓缩单元包括界定运作空间的机体、用于承接所述待处理料的流体床、用于将所述待处理料导回所述培养腔的回流管、设置于所述流体床下方并用于对所述运作空间导入向上气流而将水分向上导引的气流模块,及用于将高温气流向下导入所述运作空间而烘干部分水分,以输出已提高所述微藻浓度的含藻溶液的除水模块。液的除水模块。液的除水模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配合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碳排放是现代工业发展下难以避免的污染危害,其中又以二氧化碳的占比最多,针对人类各种活动所产生的碳排量,现下国际间的协议大多都是以减少碳排量为主要的趋势,以求在兼顾发展的前提下,仍以永续经营为终极目标。据此,现今针对各种含有碳排的废气处理,大多都是将其中的碳成分以二氧化碳的型式分离后,再针对二氧化碳施行封存或者其他相关处置。其中,考虑到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受限于土地利用,例如封存于地层中的常见处置也无法完全避免对土壤的影响,于是仍难以有关键性的突破,无法成为主要的二氧化碳处置方式。因此,若排除单纯的封存处理,目前针对二氧化碳的处置,已逐渐朝向利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处理为主流趋势,通过植物会吸收二氧化碳而行光合作用的基本生态,能确实因应碳中和的需求而产生氧气,是一种相对较为理想的处置方式。
[0003]在评估各类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下,近年来大多是采用可养殖的微藻为主,除了利用微藻吸收二氧化碳的高效率,微藻后续也能再制成生质燃料使用,借此落实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然而,根据利用微藻配合碳中和而吸收二氧化碳的作法而言,现今仍无妥善整合上下游作业的产线化作业,在后端的微藻养殖及相关作业无法与前端二氧化碳导入整合的情况下,处理过程不但较无效率,诸如不必要的运输作业、导入燃料,也都会在无形中损耗部分仍可利用的资源,其它例如微藻养殖、微藻处理等等的后端作业,还需要耗费人力直接作业,难以因应需求处理量越来越大的碳排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妥善整合前后端作业流程的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
[0005]本技术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适用于连接于能导入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捕捉设备,并包含养殖单元,及连接于所述养殖单元的浓缩单元。
[0006]所述养殖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适用于容纳培养用水而培育所述微藻的培养腔,及连通于所述培养腔下游的旋风筒分离器。所述旋风筒分离器用于将自所述培养腔导入的含有初始浓度的所述微藻的所述培养用水分离至少一部分,并输出所述微藻浓度高于所述初始浓度的待处理料。
[0007]所述浓缩单元包括界定出具有用于导入所述待处理料的导入口及位于所述导入口相反侧的导出口的运作空间的机体、一设置于所述运作空间且用于承接自所述导入口导入的所述待处理料的流体床、连通于所述运作空间底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培养腔间并用于将所述待处理料导回所述至少一个培养腔的回流管、设置于所述流体床下方并用于对所述运作空间导入向上气流而将所述待处理料的水分向上导引的气流模块,及安装于所述机体并
用于将高温气流由上而下地导入所述运作空间,借此烘干在所述流体床的所述待处理料的部分水分而自所述导出口输出已提高所述微藻浓度的含藻溶液的除水模块。
[0008]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09]较佳地,前述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浓缩单元的所述流体床具有以自所述导入口往所述导出口的延伸方向呈向下倾斜的上孔板,及位于所述上孔板下方且与所述上孔板同向倾斜的下孔板,所述上孔板具有多个呈贯通状的孔洞,所述下孔板具有多个呈贯通状且孔径小于每一个所述孔洞的针孔。
[0010]较佳地,前述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流体床的所述上孔板具有沿所述延伸方向依序排列,且与水平面所夹的倾斜角逐渐变小的第一上段、第二上段,及第三上段,且所述下孔板具有沿所述延伸方向依序排列,且与水平面所夹的倾斜角逐渐变小的第一下段、第二下段,及第三下段。
[0011]较佳地,前述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浓缩单元的所述除水模块包括适用于连通于加热源与所述运作空间的进气管路、连通于所述运作空间与所述养殖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培养腔的出气管路,及设置于所述出气管路的冷却器。
[0012]较佳地,前述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其中,所述二氧化碳捕捉设备包括用于水泥制程的碳酸化炉,与所述除水模块的所述进气管路连通的所述加热源为所述碳酸化炉。
[0013]较佳地,前述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其中,所述养殖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旋风筒分离器下游,并用于控制所述待处理料导出与否的闸阀。
[0014]较佳地,前述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其中,所述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还包含一连接于所述浓缩单元下游,并用于将所述微藻浓度高于一定程度的所述含藻溶液制成生质燃料的提取单元。
[0015]较佳地,前述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提取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流体床下游的破碎机。
[0016]较佳地,前述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其中,所述二氧化碳捕捉设备包括水泥煅烧炉,所述提取单元制成的所述生质燃料适用于导入所述水泥煅烧炉而当作至少一部分的燃料。
[0017]较佳地,前述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其中,所述二氧化碳捕捉设备包括水泥煅烧炉,所述养殖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培养腔中所培育的所述微藻,能行光合作用而输出适用于导入所述水泥煅烧炉而辅助燃烧的氧气流。
[0018]本技术的有益的效果在于:针对捕捉二氧化碳的需求而设置的所述二氧化碳捕捉设备,能妥善整并而运用所述二氧化碳捕捉设备的特性,在后端建立可妥善处理所培养的所述微藻,并配合所述微藻行光合作用的流体循环而构成完整循环的自动化产线,除了能大幅减少作业人力,也能连续化、效率化、低耗能地执行碳排放的相关处理,以因应越来越大量的处理需求。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一系统配置图,说明本技术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的一第一实施例;
[0020]图2是一示意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浓缩单元;及
[0021]图3是一类似图1的系统配置图,说明本技术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的一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3]参阅图1,为本技术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的一第一实施例,本第一实施例适用于连接于一能导入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捕捉设备1,并包含一养殖单元2、一连接于所述养殖单元2的浓缩单元3,及一连接于所述浓缩单元3下游的提取单元4。所述二氧化碳捕捉设备1包括一用于水泥制程的水泥煅烧炉11,及一连通于所述水泥煅烧炉11下游的碳酸化炉12。在所述水泥煅烧炉11中所产生的高温氧化钙粉末在导入所述碳酸化炉12后,即可在所述碳酸化炉12中与导入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借此达成捕捉二氧化碳的目的。在本第一实施例中,虽然所述二氧化碳捕捉设备1是采用水泥钙循环的机制,但在实际实施时,亦能配合其他机制的二氧化碳捕捉,以因应所捕捉的二氧化碳的碳中和作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适用于连接于能导入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捕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包含:养殖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适用于容纳培养用水而培育所述微藻的培养腔,及连通于所述至少一个培养腔下游的旋风筒分离器,所述旋风筒分离器用于将自所述至少一个培养腔导入的含有初始浓度的所述微藻的所述培养用水分离至少一部分,并输出所述微藻浓度高于所述初始浓度的待处理料;及浓缩单元,连接于所述养殖单元,并包括界定出具有用于导入所述待处理料的导入口及位于所述导入口相反侧的导出口的运作空间的机体、设置于所述运作空间且用于承接自所述导入口导入的所述待处理料的流体床、连通于所述运作空间底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培养腔间并用于将所述待处理料导回所述至少一个培养腔的回流管、设置于所述流体床下方并用于对所述运作空间导入向上气流而将所述待处理料的水分向上导引的气流模块,及安装于所述机体并用于将高温气流由上而下地导入所述运作空间,借此烘干在所述流体床的所述待处理料的部分水分而自所述导出口输出以提高所述微藻浓度的含藻溶液的除水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单元的所述流体床具有以自所述导入口往所述导出口的延伸方向呈向下倾斜的上孔板,及位于所述上孔板下方且与所述上孔板同向倾斜的下孔板,所述上孔板具有多个呈贯通状的孔洞,所述下孔板具有多个呈贯通状且孔径小于每一个所述孔洞的针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因应碳中和作业的产线化微藻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床的所述上孔板具有沿所述延伸方向依序排列,且与水平面所夹的倾斜角逐渐变小的第一上段、第二上段,及第三上段,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有进
申请(专利权)人:黄有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