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9683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集气组件、过滤组件、抽气泵和排气组件。其中,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的下游,其上部的进气端与第一壳体的出气端相连通;集气组件的集气端设置于第一壳体的进气端,其调节端螺纹套设于第一壳体的外壁,且与第一壳体外壁螺纹连接;过滤组件可拆卸设置于第二壳体的内腔,且位于集气组件的下游;抽气泵设置于第二壳体的内腔,且位于过滤组件的下游;排气组件设置于第二壳体的出气端,其出气端为可弯曲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集气组件的调节装置与第一壳体的外壁螺纹连接,以调节集气组件的集气能力;通过将排气组件的出气端设置为可弯曲结构,以调整排气端的方向与位置。与位置。与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净化
,尤其涉及一种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室内废气排放是指烟囱或排气管洞口排出的废气中污染物质,是大气环境的严重的污染源。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化工、石油和涂料等行业所产生的挥发性废气日益增多,这些废气排入大气不仅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也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故需对车间内的空气及废气进行处理净化,并将处理后的废气排放至室外,以保护车间内工人的健康。
[0003]目前室内废气多通过抽风装置排放至室外,但现有的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的集气能力不可调节,且其排放端不可调节,具有一定局限性;现有的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的过滤功能未针对废气中的微粒进行过滤。
[0004]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集气能力不可调节、排放端不可调节、无微粒过滤功能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集气能力不可调节、排放端不可调节、无微粒过滤功能等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包括:
[0008]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为管状结构,其设置于室内;
[0009]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为箱体结构,其上部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出气端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壳体设置于室内;
[0010]集气组件,所述集气组件的集气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进气端,其调节端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以调整其集气端大小;
[0011]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腔,且位于所述集气组件出气端的下游;
[0012]抽气泵,所述抽气泵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腔,且位于所述过滤组件的下游;
[0013]排气组件,所述排气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出气端,所述排气组件的出气端设置于室外,且所述排气组件的出气端为可弯曲结构。
[0014]进一步地,所述集气组件包括:
[0015]调节块,所述调节块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且其内壁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螺纹连接;
[0016]集气罩,所述集气罩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游,铰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进气端,且其进气端开口可调节;
[0017]调节滑槽,所述调节滑槽环设于所述调节块外壁的中部;
[0018]若干支撑杆,若干所述支撑杆间隔设置于所述集气罩的外壁,其一端铰链连接于所述集气罩的外壁,其另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调节滑槽。
[0019]进一步地,所述集气组件还包括:
[0020]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环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出气端,以限制所述调节块的位置。
[0021]进一步地,所述集气组件还包括:
[0022]若干辅助杆,若干所述辅助杆间隔设置于所述集气罩的外壁,其一端铰接于所述集气罩的外壁,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且所述辅助杆为伸缩杆。
[0023]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组件包括:
[0024]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可抽拉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中部;
[0025]过滤网,所述过滤网水平铺设于所述支撑架上;
[0026]微粒过滤装置,所述微粒过滤装置水平铺设于所述支撑架上,且位于所述过滤网的下方。
[0027]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组件还包括:
[0028]拉手,所述拉手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外壁,且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部。
[0029]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组件包括:
[0030]输气管,所述输气管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部,进气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中下部侧壁,且与所述抽气泵的出气端相连通;
[0031]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设置于所述输气管上;
[0032]排气管,所述排气管设置于所述输气管的出气端,所述排气管为可弯曲结构,且其出气端设置于室外。
[0033]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组件还包括:
[0034]隔离板,所述隔离板设置于所述排气管的出气端。
[0035]进一步地,所述的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还包括:
[0036]油雾净化器,所述油雾净化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腔,设置于所述过滤组件的上游,且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输出端相连通。
[0037]进一步地,所述的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还包括:
[0038]透明玻璃,所述透明玻璃嵌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侧壁的下部,且位于所述抽气泵的前侧,以观测所述抽气泵的运转。
[0039]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40](1)本技术的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通过集气组件的调节装置与第一壳体的外壁螺纹连接,以调节集气组件集气端的集气能力;
[0041](2)本技术的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通过在集气组件的下游设置微粒过滤结构,以有效过滤废气;
[0042](3)本技术的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通过将排气组件的出气端设置为可弯曲结构,以调整排气端的方向与位置。
附图说明
[0043]图1是本技术一种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2是本技术一种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中集气组件与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0045]图3是本技术一种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中集气组件与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0046]图4是本技术一种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一);
[0047]图5是本技术一种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二)。
[0048]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0049]10、第一壳体;
[0050]20、第二壳体;
[0051]30、集气组件;31、调节块;32、集气罩;33、调节滑槽;34、支撑杆;35、限位块;36、辅助杆;
[0052]40、过滤组件;41、支撑架;42、过滤网;43、微粒过滤装置;44、拉手
[0053]50、抽气泵;
[0054]60、排气组件;61、输气管;62、流量调节阀;63、排气管;64、隔离板;
[0055]70、油雾净化器;
[0056]80、透明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005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5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5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0),所述第一壳体(10)为管状结构,其设置于室内;第二壳体(20),所述第二壳体(20)为箱体结构,其上部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壳体(10)的出气端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壳体(20)设置于室内;集气组件(30),所述集气组件(30)的集气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进气端,其调节端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外壁,以调整其集气端大小;过滤组件(40),所述过滤组件(40)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20)的内腔,且位于所述集气组件(30)出气端的下游;抽气泵(50),所述抽气泵(50)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20)的内腔,且位于所述过滤组件(40)的下游;排气组件(60),所述排气组件(60)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20)的出气端,所述排气组件(60)的出气端设置于室外,且所述排气组件(60)的出气端为可弯曲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组件(30)包括:调节块(31),所述调节块(31)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外壁,且其内壁与所述第一壳体(10)的外壁螺纹连接;集气罩(32),所述集气罩(32)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上游,铰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进气端,且其进气端开口可调节;调节滑槽(33),所述调节滑槽(33)环设于所述调节块(31)外壁的中部;若干支撑杆(34),若干所述支撑杆(34)间隔设置于所述集气罩(32)的外壁,其一端铰链连接于所述集气罩(32)的外壁,其另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调节滑槽(3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组件(30)还包括:限位块(35),所述限位块(35)环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外壁,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出气端,以限制所述调节块(31)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废气净化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组件(30)还包括:若干辅助杆(36),若干所述辅助杆(36)间隔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鹏周涛熊为松
申请(专利权)人:理睿建筑装饰工程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