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光耦隔离一线通收发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8138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光耦隔离一线通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转换器MCU、一线通电路和电池管理系统MCU;所述转换器MCU的RX引脚与电阻R9连接,所述转换器MCU的TX引脚与电阻R11连接,所述电阻R9和电阻R11通过一线通电路分别与电池管理系统MCU的TX引脚和RX引脚电性连接;所述一线通电路包括第一电路模块和第二电路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路能通过单线实现双向通信且原有的电动车硬件无需更改、成本低,能够有效解决通讯波形畸变,有效降低通讯误码率,大大提高通讯速度,适用于电动车辆通讯环境嘈杂的电磁环境,车辆或设备通讯兼容性大大提高;隔离后电源分离,在放电MOS断开的情况下也能正常通信。也能正常通信。也能正常通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光耦隔离一线通收发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收发电路,具体为一种双向光耦隔离一线通收发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传统的二轮三轮低速电动车通讯方式是:RS485、CAN和UART通信,都需要两根线才能实现双向通讯,目前的传统一线通只能实现单向通讯,无法进行双向通讯。传统的一线通电路抗干扰性较差,通信无隔离,外部信号直连MCU,若信号超出MCU的承受范围便会损坏MCU,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双向光耦隔离一线通收发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光耦隔离一线通收发电路,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向光耦隔离一线通收发电路,转换器MCU、一线通电路和电池管理系统MCU;
[0005]所述转换器MCU的RX引脚与电阻R9连接,所述转换器MCU的TX引脚与电阻R11连接,所述电阻R9和电阻R11通过一线通电路分别与电池管理系统MCU的TX引脚和RX引脚电性连接;
[0006]所述一线通电路包括第一电路模块和第二电路模块,所述第一电路模块包括用于对转换器MCU和电池管理系统MCU进行隔离并增强干扰的光耦PC3,所述第二电路模块包括用于对转换器MCU和电池管理系统MCU进行隔离并增强干扰的光耦PC4。
[0007]所述电池管理系统MCU的RX引脚与第一电路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模块通过电阻R11与转换器MCU的TX引脚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MCU的TX引脚与第二电路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模块通过电阻R9与转换器MCU的RX引脚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路模块还包括MOS管Q1和MOS管Q2,所述MOS管Q1与光耦PC3的4引脚连接,所述光耦PC3的2引脚与MOS管Q2连接,所述MOS管Q2通过电阻R6和电阻R11与转换器MCU的TX引脚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路模块还包括电阻R14和三极管Q3,所述电阻R14与三极管Q3连接,所述三极管Q3与光耦PC4的1引脚连接,所述光耦PC4的4引脚通过电阻R9与转换器MCU的RX引脚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MOS管Q1的栅极与光耦PC3的4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5与光耦PC3的3引脚连接,所述光耦PC3的1引脚连接有电阻R3,所述光耦PC3的1引脚和2引脚连接有电阻R4,所述MOS管Q2的栅极通过电阻R7接地,所述MOS管Q2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1的源极接地,所述光耦PC3的3引脚接地。
[0011]进一步的,所述电阻R14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0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12接地,所述光耦PC4的2引脚和3引脚接地。
[0012]进一步的,所述转换器MCU的RX引脚与电阻R8连接。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由电池管理系统MCU与双向转换器MCU组成,通过一线通电路总线和双方的软件策略实现双向通信;双向转换器MCU的输入与输出信号都接入到同一个一线通线路总线上,当双向转换器MCU为输出模式时,将双向转换器MCU的输入状态设置为无效状态,达到不干扰总线的作用,双向转换器MCU处于接收模式时,将双向转换器MCU的输出状态设置为无效状态;电池管理系统MCU通过光耦实现在输入状态时将输出状态的光耦处于无效状态,在输出状态时将输入状态的光耦处于无效状态,此时若电池管理系统MCU处于输出状态,双向转换器MCU处于输入状态,就可以实现从电池管理系统MCU到双向转换器MCU之间信息的传输;若电池管理系统MCU处于输入状态,双向转换器MCU处于输出状态,就可以实现从双向转换器MCU到电池管理系统MCU之间信息的传输。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系统原理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双向光耦隔离一线通收发电路,转换器MCU、一线通电路和电池管理系统MCU;
[0018]所述转换器MCU的RX引脚与电阻R9连接,所述转换器MCU的TX引脚与电阻R11连接,所述电阻R9和电阻R11通过一线通电路分别与电池管理系统MCU的TX引脚和RX引脚电性连接;
[0019]所述一线通电路包括第一电路模块和第二电路模块,所述第一电路模块包括用于对转换器MCU和电池管理系统MCU进行隔离并增强干扰的光耦PC3,所述第二电路模块包括用于对转换器MCU和电池管理系统MCU进行隔离并增强干扰的光耦PC4。
[0020]由电池管理系统MCU与双向转换器MCU组成,通过一线通电路总线通过双方的软件策略实现双向通信;双向转换器MCU的输入与输出信号都接入到同一个一线通线路总线上,当双向转换器MCU为输出模式时,将双向转换器MCU的输入状态设置为无效状态,达到不干扰总线的作用,双向转换器MCU处于接收模式时,将双向转换器MCU的输出状态设置为无效状态;电池管理系统MCU通过光耦实现在输入状态时将输出状态的光耦PC1处于无效状态,在输出状态时将输入状态的光耦PC2处于无效状态,此时若电池管理系统MCU处于输出状态,双向转换器MCU处于输入状态,就可以实现从电池管理系统MCU到双向转换器MCU之间信息的传输;若电池管理系统MCU处于输入状态,双向转换器MCU处于输出状态,就可以实现从双向转换器MCU到电池管理系统MCU之间信息的传输。
[0021]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电池管理系统MCU的RX引脚与第一电路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模块通过电阻R11与转换器MCU的TX引脚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MCU的TX引脚与第二
电路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模块通过电阻R9与转换器MCU的RX引脚连接。
[0022]所述第一电路模块还包括MOS管Q1和MOS管Q2,所述MOS管Q1与光耦PC3的4引脚连接,所述光耦PC3的2引脚与MOS管Q2连接,所述MOS管Q2通过电阻R6和电阻R11与转换器MCU的TX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与光耦PC3的4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5与光耦PC3的3引脚连接,所述光耦PC3的1引脚连接有电阻R3,所述光耦PC3的1引脚和2引脚连接有电阻R4,所述MOS管Q2的栅极通过电阻R7接地,所述MOS管Q2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1的源极接地,所述光耦PC3的3引脚接地。
[0023]所述第二电路模块还包括电阻R14和三极管Q3,所述电阻R14与三极管Q3连接,所述三极管Q3与光耦PC4的1引脚连接,所述光耦P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光耦隔离一线通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转换器MCU、一线通电路和电池管理系统MCU;所述转换器MCU的RX引脚与电阻R9连接,所述转换器MCU的TX引脚与电阻R11连接,所述电阻R9和电阻R11通过一线通电路分别与电池管理系统MCU的TX引脚和RX引脚电性连接;所述一线通电路包括第一电路模块和第二电路模块,所述第一电路模块包括用于对转换器MCU和电池管理系统MCU进行隔离并增强干扰的光耦PC3,所述第二电路模块包括用于对转换器MCU和电池管理系统MCU进行隔离并增强干扰的光耦PC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光耦隔离一线通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MCU的RX引脚与第一电路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模块通过电阻R11与转换器MCU的TX引脚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MCU的TX引脚与第二电路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模块通过电阻R9与转换器MCU的RX引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向光耦隔离一线通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模块还包括MOS管Q1和MOS管Q2,所述MOS管Q1与光耦PC3的4引脚连接,所述光耦PC3的2引脚与MOS管Q2连接,所述MOS管Q...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洋洋张雪松黄智伟谢猛卢艳超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锂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