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梁下槽口自动磨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8007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轨道梁下槽口自动磨削装置,其包括安装板、主电动机、行走机构、砂带驱动轮、打磨胶轮、摆轴、摆臂、电控单元和拉簧;安装板的顶面相对两侧分别安装有靠轮和顶紧轮;主电动机的动力输出轴安装有砂带驱动轮;行走机构包括行走电机和行走传动轴;行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安装有行走主带轮;行走传动轴上铰接有行走轮和行走副带轮;行走副带轮与行走主带轮之间通过三角皮带连接;摆轴一端安装有打磨胶轮;打磨胶轮通过砂带与砂带驱动轮连接;摆臂一端铰接于主电动机的动力输出轴,另一端与摆轴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磨削效率和质量,磨削过程自动化,极大减轻了人工的劳动强度,消除了安全隐患。消除了安全隐患。消除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梁下槽口自动磨削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轨道梁下槽口自动磨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轨道交通系统以大型钢结构箱型梁为轨道,车厢通过悬挂机构与箱型梁内部的运行机构连接;如图8所示,目前轨道交通系统所使用的箱型轨道梁主要由底板01、腹板02、加筋03、中盖板04和上盖板04组成;底板01中部开设有下槽口011。在箱型轨道梁生产过程中,焊接变形的控制,尤其是下槽口011尺寸控制十分关键,它关系车厢及悬挂机构的运行是否顺畅、平稳。目前在焊接及热矫形保证了箱型梁外形尺寸后,下槽口011尺寸误差较大,通常在

1_

8mm不等;由于轨道梁尺长度寸大(20m

30m),无法进行机械加工;若采用火焰切割后箱型梁二次受热变形又会影响外形尺寸,因此只能用人工打磨的方法去除余量06,不仅磨削效率低,无法保证槽口尺寸精度,而且工人劳动强度也较高,人力成本较高,还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人工打磨存在的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梁下槽口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磨削装置包括安装板(1)、主电动机(2)、行走机构(3)、砂带驱动轮(4)、打磨胶轮(5)、摆轴(6)、摆臂(7)、电控单元(8)和拉簧(9);所述安装板(1)的顶面相对两侧分别匹配安装有靠轮(10)和顶紧轮(11);所述主电动机(2)匹配竖直安装于所述安装板(1)的顶面且与所述电控单元(8)电连接;所述主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轴向所述安装板(1)下侧伸出且伸出端匹配安装有所述砂带驱动轮(4);所述行走机构(3)匹配安装于所述安装板(1)上且包括行走电机(31)和行走传动轴(35);所述行走电机(31)匹配安装于所述安装板(1)的顶面且与所述电控单元(8)电连接,所述行走电机(31)的动力输出轴匹配安装有行走主带轮(32);所述行走传动轴(35)匹配水平铰接安装于所述安装板(1)的底侧且两端还匹配铰接有行走轮(36);所述行走传动轴(35)一端还匹配安装有与所述行走主带轮(32)相匹配的行走副带轮(33);所述行走副带轮(33)与所述行走主带轮(32)之间通过三角皮带(34)匹配连接;所述摆轴(6)匹配安装在所述摆臂(7)上,其匹配竖直穿过所述安装板(1);所述摆轴(6)一端向所述安装板(1)下方伸出且伸出端匹配安装有所述打磨胶轮(5);所述打磨胶轮(5)通过砂带(51)与所述砂带驱动轮(4)匹配连接;所述摆臂(7)的一端铰接于向所述安装板(1)下方伸出的所述主电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上,另一端与所述摆轴(6)向所述安装板(1)下方伸出的一端匹配铰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下槽口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7)在位于所述摆轴(6)的外侧还匹配安装有砂带张紧螺钉(61);所述砂带张紧螺钉(61)的头端与所述摆轴(6)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梁下槽口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的顶面在位于所述主电动机(2)的一侧匹配开设有便于所述摆臂(7)摆动和所述砂带张紧螺钉(61)调节的第一窗口(15),在所述第一窗口(15)的两侧还匹配对称安装有一对限位螺钉(13),且在位于每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东汉金纯张军伟李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