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传感器及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7537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04
本公开具体公开了一种接近传感器及移动终端,所述接近传感器包括主体和第一发散部,主体包括发射部和接收部,发射部和接收部在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发射部用于发生光线,接收部用于接收发射部发出的光线,第一发散部与主体相连,第一发散部设在发射部上方,第一发散部邻近接收部布置,第一发散部远离接收部的一侧端面为朝向发射部方向凹陷的弧形面,或第一发散部远离接收部的一侧端面为平面,本公开的接近传感器,可以减小光线的逸散。可以减小光线的逸散。可以减小光线的逸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近传感器及移动终端


[0001]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接近传感器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0002]接近传感器一般用于判断物体与移动终端正面之间的距离,当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物体靠近了移动终端后,便通知移动终端将屏幕关闭,检测移动终端离开物体时再度点亮屏幕,这样更方便用户操作也更为节省电量。相关技术中的接近传感器的红外灯发射出的光线在传播时发生逸散,使传感器接收的光线减少,导致红外接收传感器功耗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公开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接近传感器,可以减小光线的逸散。
[0004]本公开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
[0005]本公开实施例的接近传感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发射部和接收部,所述发射部和所述接收部在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发射部用于发生光线,所述接收部用于接收所述发射部发出的所述光线;第一发散部,所述第一发散部与所述主体相连,所述第一发散部设在所述发射部上方,所述第一发散部邻近所述接收部布置,所述第一发散部远离所述接收部的一侧端面为朝向所述发射部方向凹陷的弧形面,或者,所述第一发散部远离所述接收部的一侧端面为平面。
[0006]本公开实施例的接近传感器,可以减小光线的逸散。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散部为四分之一球体。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近传感器还包括第二发散部,所述第二发散部设在所述发射部上,所述第二发散部与所述第一发散部相连,且所述第二发散部设在远离所述接收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发散部邻近所述第一发散部的一侧端面为弧面或平面。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近传感器还包括第三发散部,所述第三发散部与所述第一发散部和第二发散部相连,所述第三发散部的纵截面面积向远离所述主体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三发散部的纵截面上,所述第三发散部邻近所述接收部的一侧端面为斜面,所述第三发散部远离所述接收部的一侧端面为弧面或平面。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散部、第二发散部、第三发散部和发射部一体成型。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近传感器还包括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主体相连,所述凸起部沿远离所述主体的方向延伸,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接收部相连通。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远离所述主体的一侧为向远离所述主体方向凸起的弧面。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射部、接收部和凸起部一体成型。
[0015]本公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采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接近传感器。
[0016]本公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可以减小光线的逸散,提高移动终端的性能。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接近传感器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接近传感器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移动装置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移动终端100,盖板110,物体200,
[0021]主体1,发射部11,接收部12,
[0022]第一发散部2,第二发散部3,第三发散部4,凸起部5,
[0023]阻挡件6。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0025]如图1

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接近传感器包括主体1和第一发散部2。
[0026]主体1包括发射部11和接收部12,发射部11和接收部12在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如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发射部11用于发生光线,接收部12用于接收发射部11发出的光线。第一发散部2与主体1相连,第一发散部2设在发射部11上方,第一发散部2邻近接收部12布置,第一发散部2远离接收部12的一侧端面为朝向发射部11方向凹陷的弧形面,或者,第一发散部2远离接收部12的一侧端面为平面。
[0027]具体地,发射部11和接收部12在主体1上相对布置,发射部11设在主体1的右侧,接收部12设在主体1的左侧,发射部11和接收部12之间设有一定距离,且发射部11发出的光线需要经过物体200或人体的反射后才能被接收部12接收。第一发散部2设在发射部11的上方,且靠近接收部12布置,即第一发散部2位于发射部11上方的左侧。
[0028]例如,通过将第一发散部2靠近接收部12设置,可以使发射部11发出的光线总体向左偏移,减少发射部11发出的光线的逸散,进而降低接近传感器的功耗。
[0029]例如,将第一发散部2设为四分之一球体,球体的设置可以改变光线的传输方向,发射部11发出的光线在经过球体时会发生折射,使光线向接收部12的方向偏移,降低发射部11发出的光线的逸散损失,使发射部11可以以更小的发射电流实现接近传感器对距离判断的功能。
[0030]具体地,第一发散部2为四分之一的球体,并将四分之一的球体设在发射部11的左侧,即第一发散部2的右端与发射部11在左右方向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一发散部2的左端为弧形面。
[0031]例如,将第一发散部2右端与发射部11在左右方向的中心轴线重合,避免了发射部11发出的光线传播至第一发散部2的右侧,而且接收部12在发射部11的左侧,相比相关技术中发射部11发射出的一半光线会传播至发射部11中心轴线的右侧,而右侧的光线中的大部分光线因无法通过物体200或人体的反射至接收部12,造成了光线的逸散,本公开中通过将第一发散部2的右端与发射部11的中心轴线的重合,避免了光线向发射部11的右侧扩散,减小了光线的逸散。
[0032]可以理解的是,发射部11和接收部12均位于主体1上,发射部11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发散部2进行发散后,再经过物体200或人体进行反射,反射后的光线传播至接收部12,接收部12根据接收到的光线的能量和发射部11发出的光线的能量对主体1与物体200或人体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
[0033]可以理解的是,发射部11也可以设在主体1的左侧,相应的接收部12设在主体1的右侧,第一发散部2相应地设在发射部11的上方右侧,便于第一发散部2对发射部11发射出的光线进行发散。
[0034]例如,发射部11和接收部12之间还设有阻挡件6,阻挡件6可以为胶套或挡墙,避免发射部11发出的光线直接被接收部12接收。
[0035]例如,发射部11为红外灯,发射的光线为红外光。
[003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散部2远离接收部12的一侧端面为朝向靠近发射部11方向凹陷的弧面。
[0037]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发散部2的右侧面为平面或者弧面,例如,当第一发散部2的右侧面为平面时,该平面沿上下方向竖直延伸,若第一发散部2的右侧面为弧面时,该弧面为朝向右侧凹陷的弧面。...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发射部和接收部,所述发射部和所述接收部在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发射部用于发生光线,所述接收部用于接收所述发射部发出的所述光线;第一发散部,所述第一发散部与所述主体相连,所述第一发散部设在所述发射部上方,所述第一发散部邻近所述接收部布置,所述第一发散部远离所述接收部的一侧端面为朝向所述发射部方向凹陷的弧形面,或所述第一发散部远离所述接收部的一侧端面为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散部为四分之一球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发散部,所述第二发散部设在所述发射部上,所述第二发散部与所述第一发散部相连,且所述第二发散部设在远离所述接收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发散部邻近所述第一发散部的一侧端面为弧面或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发散部,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