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件及电芯顶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6118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芯顶盖,特别是一种密封件及电芯顶盖,其中密封件包括环形设置的第一环形密封部,第一环形密封部具有中间孔,第一环形密封部上密封凸设有第二环形密封部,中间孔位于第二环形密封部内侧,第一环形密封部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和/或第一环形凸起,第一环形凹槽和/或第一环形凸起套设在第二环形密封部外侧。本申请的一种密封件,将极柱密封圈密封部与光铝片之间的密封改为线面组合式密封,实现密封件的多重压缩比,增强密封性能,进而降低电芯在长时间使用后的电解液从密封件与光铝片之间漏液的发生概率。封件与光铝片之间漏液的发生概率。封件与光铝片之间漏液的发生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密封件及电芯顶盖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芯顶盖,特别是一种密封件及电芯顶盖。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芯顶盖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部分电芯会在极柱区域出现漏液现象,这大幅降低了电芯的使用安全性能,具体地,如图1

3所示,电芯顶盖上的组件主要包括极柱8、上塑胶11、端子压块9和光铝片10等,端子压块9安装于上塑胶11上,所述端子压块9安装于端子压块9上,极柱8贯穿光铝片10和上塑胶11,并与端子压块9相配合,为避免电芯的极柱区域出现电解液的漏液现象,极柱8和光铝片10之间密封设置有极柱密封圈29,以避免电解液从极柱8和光铝片10之间漏出,由于极柱密封圈29位于光铝片10与极柱密封圈29之间的有效密封部只有一处,而且为平面,当电芯在长时间使用后,极柱密封圈29逐渐老化,造成光铝片10与极柱密封圈29密封性能变差,极柱8和光铝片10之间容易出现漏液现象,会导致电芯的容量降低,严重时会引发电芯的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
技术介绍
存在当电芯在长时间使用后,极柱密封圈逐渐老化,容易造成极柱和光铝片之间出现漏液现象的问题,提供一种密封件及电芯顶盖。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密封件,包括环形设置的第一环形密封部,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具有中间孔,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上密封凸设有第二环形密封部,所述中间孔位于所述第二环形密封部内侧,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和/或第一环形凸起,第一环形凹槽和/或第一环形凸起套设在第二环形密封部外侧。
[0006]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密封件,在使用时,将本申请的密封件设置于极柱和光铝片之间,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密封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光铝片之间,所述第二环形密封部密封设置于所述柱体与所述光铝片之间,通过设置密封配合的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凸起部,和/或,密封配合的第一环形凸起和第二环形凹槽,进而有效地增大了密封件与光铝片之间的有效密封面积,将密封件与光铝片之间的密封面由单一的平面结构改为带有凹槽/凸起的结构(凸起和凹槽的形状可以为方形、三角形、圆弧形或上述形状的组合,单一形状的数量可以至少为1个)的复合面(至少两个面)结构,进而将极柱密封圈密封部区域由单一的平面结构改为带有凹槽/凸起的结构的复合面(至少两个面)结构,通过以上结构优化,将极柱密封圈密封部与光铝片之间的密封改为线面组合式密封,实现本申请所述的密封件(代替极柱密封圈)的多重压缩比,增强密封性能,进而降低电芯在长时间使用后的电解液从密封件与光铝片之间漏液的发生概率。
[0007]优选地,当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时,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为至少两个,所有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由内而外依次套设。
[0008]优选地,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槽底在两个不同面上。
[0009]优选地,当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时,所述第一环形凸起为至少两个,所有所述第一环形凸起由内而外依次套设。
[0010]优选地,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环形凸起的顶部在两个不同面上。
[0011]优选地,当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一环形凸起时,所有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一环形凸起由内而外套设。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和/或第一环形凸起的横截面为方形、矩形、三角形或半圆弧形。
[0013]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芯顶盖,包括极柱、光铝片和如本申请所述的密封件,
[0014]其中,
[0015]所述极柱包括底座和凸设在所述底座上的柱体;
[0016]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密封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光铝片之间,所述第二环形密封部密封设置于所述柱体与所述光铝片之间;
[0017]所述光铝片套设于所述极柱外侧,当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时,所述光铝片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密封配合的第二环形凸起部;当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时,所述光铝片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环形凸起密封配合的第二环形凹槽。
[0018]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电芯顶盖,包括极柱、光铝片和本申请所述的密封件,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密封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光铝片之间,所述第二环形密封部密封设置于所述柱体与所述光铝片之间,通过设置密封配合的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凸起部,和/或,密封配合的第一环形凸起和第二环形凹槽,进而有效地增大了密封件与光铝片之间的有效密封面积,将密封件与光铝片之间的密封面由单一的平面结构改为带有凹槽/凸起的结构(凸起和凹槽的形状可以为方形、三角形、圆弧形或上述形状的组合,单一形状的数量可以至少为1个)的复合面(至少两个面)结构,进而将极柱密封圈密封部区域由单一的平面结构改为带有凹槽/凸起的结构的复合面(至少两个面)结构,通过以上结构优化,将极柱密封圈密封部与光铝片之间的密封改为线面组合式密封,实现本申请所述的密封件(代替极柱密封圈)的多重压缩比,增强密封性能,进而降低电芯在长时间使用后的电解液从密封件与光铝片之间漏液的发生概率。
[0019]优选地,还包括上塑胶,所述上塑胶设置于所述光铝片上,且所述上塑胶套设于所述柱体外侧,所述上塑胶位于所述第二环形密封部上方。
[0020]优选地,所述第二环形密封部顶部与所述上塑胶密封配合。
[0021]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1、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密封件,在使用时,将本申请的密封件设置于极柱和光铝片之间,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密封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光铝片之间,所述第二环形密封部密封设置于所述柱体与所述光铝片之间,通过设置密封配合的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凸起部,和/或,密封配合的第一环形凸起和第二环形凹槽,进而有效地增大了密封件与光铝片之间的有效密封面积,将密封件与光铝片之间的密封面由单一的平面结构改为带有凹槽/凸起的结构(凸起和凹槽的形状可以为方形、三角形、圆弧形或上述形状的组合,单一形状的数量可以至少为1个)的复合面(至少两个面)结构,进而将极柱密封圈密封部区域由单一的平面结构改为带有凹槽/凸起的结构的复合面(至少两个面)结构,通过以上结构优化,
将极柱密封圈密封部与光铝片之间的密封改为线面组合式密封,实现本申请所述的密封件(代替极柱密封圈)的多重压缩比,增强密封性能,进而降低电芯在长时间使用后的电解液从密封件与光铝片之间漏液的发生概率。
[0023]2、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电芯顶盖,包括极柱、光铝片和本申请所述的密封件,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密封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光铝片之间,所述第二环形密封部密封设置于所述柱体与所述光铝片之间,通过设置密封配合的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凸起部,和/或,密封配合的第一环形凸起和第二环形凹槽,进而有效地增大了密封件与光铝片之间的有效密封面积,将密封件与光铝片之间的密封面由单一的平面结构改为带有凹槽/凸起的结构(凸起和凹槽的形状可以为方形、三角形、圆弧形或上述形状的组合,单一形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密封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设置的第一环形密封部(1),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1)具有中间孔(2),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1)上密封凸设有第二环形密封部(3),所述中间孔(2)位于所述第二环形密封部(3)内侧,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1)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4)和/或第一环形凸起(6),第一环形凹槽(4)和/或第一环形凸起(6)套设在第二环形密封部(3)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封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1)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4)时,所述第一环形凹槽(4)为至少两个,所有所述第一环形凹槽(4)由内而外依次套设。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封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环形凹槽(4)的槽底在两个不同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封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1)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6)时,所述第一环形凸起(6)为至少两个,所有所述第一环形凸起(6)由内而外依次套设。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密封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环形凸起(6)的顶部在两个不同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封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1)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4)和第一环形凸起(6)时,所有所述第一环形凹槽(4)和第一环形凸起(6)由内而外套设。7.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振贺孝武舒宽金王俊敏安苏礼郑旭贾艳丽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