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5205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2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述有机化合物具有如式I所示结构,是一种特定分子结构的共振型材料,在保持多重共振的前提下,通过前线轨道的能级裂分产生有效的红移,兼具高发光效率和高色纯度,能够得到红光至近红外的发射;同时,通过分子外围的基团设计,使材料具有非对称特性结构,有利于调节材料光色,并对材料光取出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从而提升发光效率,改善载流子传输特性,降低器件的电压,延长器件寿命,利于光谱的红移调节。所述有机化合物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使器件具有更好的光色、更高的发光效率、更长的寿命以及更低的电压,满足了当前显示面板对材料的要求。当前显示面板对材料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0002]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视觉来实现的,因此在人与信息交互的过程中,显示装置至关重要。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s)具有可柔性、自发光、高对比度、大尺寸、低功耗、全色显示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目前主流的显示装置之一。
[0003]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中,作为三基色的红光染料以及绿光染料,由于一般含有重原子(例如Ir、Pt等),理论上能够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电致发光效率较高,功耗低,成为目前商业化显示设备的主流。然而,蓝色磷光材料的色度以及寿命都达不到目前商业化的显示需求。目前,蓝光器件仍然采用传统荧光材料来实现高的色纯度以及长的器件寿命。
[0004]近年来,日本的Takuji Hatakeyama以及Junji Kido等公开报道了一系列基于含硼共振型的TADF(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化合物具有如式I所示结构:其中,Y1、Y2各自独立地为N或B;U1、U2各自独立地选自NR1、BR2、O或S;环A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芳环;环D、环E、环F、环G各自独立地选自C6~C20芳环或C4~C20杂芳环中的任意一种;环D与环E不连接或通过单键连接,环F与环G不连接或通过单键连接;R1、R2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2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0杂芳基中的任意一种;所述R1、R2各自独立地与相邻的环结构不连接或通过化学键连接成环;R
a
、R
b
、R
c
、R
d
不完全相同,各自独立地表示单取代至最大允许取代基;所述R
a
、R
b
、R
c
、R
d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6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2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20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氧基、羧基、硝基、氰基、氨基、羟基、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硅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0杂芳基中的任意一种;R
a
、R
b
、R
c
、R
d
各自独立地与相邻的环结构不连接或通过化学键连接成环;环A中所述取代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未取代或R'取代的C1~C36直链或支链烷基、未取代或R'取代的C3~C20环烷基、未取代或R'取代的C3~C20杂环烷基、未取代或R'取代的C1~C10烷氧基、羧基、硝基、氰基、氨基、羟基、巯基、未取代或R'取代的C1~C20烷基硅基、未取代或R'取代的C1~C20烷基氨基、未取代或R'取代的C6~C30芳基氨基、未取代或R'取代的C3~C30杂芳基氨基、未取代或R'取代的C6~C30芳氧基、未取代或R'取代的C3~C30杂芳氧基、未取代或R'取代的C6~C60芳基、未取代或R'取代的C3~C60杂芳基中的任意一种;R1、R2、R
a
、R
b
、R
c
、R
d
中所述取代的取代基、R'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C1~C36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环烷基、C3~C20杂环烷基、C1~C10烷氧基、羧基、硝基、氰基、氨基、羟基、巯基、C1~C20烷基硅基、C1~C20烷基氨基、C6~C30芳基氨基、C3~C30杂芳基氨基、C6~C30芳氧基、C3~C30杂芳氧基、C6~C60芳基或C3~C60杂芳基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Y1和Y2均为B;
优选地,所述U1、U2中至少有一个为NR1,进一步优选所述U1和U2均为NR1;优选地,所述环A为苯环;优选地,所述有机化合物具有如式II所示结构:其中,环D、环E、环F、环G、R
a
、R
b
、R
c
、R
d
具有与式I相同的限定范围;R
11
、R
12
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2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0杂芳基中的任意一种;所述R
11
、R
12
各自独立地与相邻的环结构不连接或通过化学键连接成环;R
11
、R
12
中所述取代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C1~C36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环烷基、C3~C20杂环烷基、C1~C10烷氧基、羧基、硝基、氰基、氨基、羟基、巯基、C1~C20烷基硅基、C1~C20烷基氨基、C6~C30芳基氨基、C3~C30杂芳基氨基、C6~C30芳氧基、C3~C30杂芳氧基、C6~C60芳基或C3~C60杂芳基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R
a
与R
c
不完全相同和/或R
b
与R
d
不完全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环环环各自独立地具有如式A所示结构:其中,虚线代表基团的稠合键;Z1、Z2、Z3、Z4各自独立地选自CR3或N;R3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6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2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20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氧基、羧基、硝基、氰基、氨基、羟基、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硅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0杂芳基中的任意一种;R3各自独立地与相邻的环结构不连接或通过化学键连接成环;
R3中所述取代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C1~C36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环烷基、C3~C20杂环烷基、C1~C10烷氧基、羧基、硝基、氰基、氨基、羟基、巯基、C1~C20烷基硅基、C1~C20烷基氨基、C6~C30芳基氨基、C3~C30杂芳基氨基、C6~C30芳氧基、C3~C30杂芳氧基、C6~C60芳基或C3~C60杂芳基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R3中至少有一个与相邻的环结构通过化学键连接成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化合物具有如式III所示结构:其中,X1、X2、X3、X4各自独立地选自CR
31
或N;X5、X6、X7、X8各自独立地选自CR
32
或N;X9、X
10
、X
11
、X
12
各自独立地选自CR
33
或N;X
13
、X
14
、X
15
、X
16
各自独立地选自CR
34
或N;R
11
、R
12
具有与式II中相同的限定范围;所述R
31
、R
32
、R
33
、R
34
不完全相同,且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6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2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20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氧基、羧基、硝基、氰基、氨基、羟基、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硅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0杂芳基中的任意一种;R
31
、R
32
、R
33
、R
34
各自独立地与相邻的环结构不连接或通过化学键连接成环;R
31
、R
32
、R
33
、R
34
中所述取代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C1~C36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环烷基、C3~C20杂环烷基、C1~C10烷氧基、羧基、硝基、氰基、氨基、羟基、巯基、C1~C20烷基硅基、C1~C20烷基氨基、C6~C30芳基氨基、C3~C30杂芳基氨基、C6~C30芳氧基、C3~C30杂芳氧基、C6~C60芳基或C3~C60杂芳基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X1、X2、X3、X4中N的个数为0~2个,所述X5、X6、X7、X8中N的个数为0~2个,所述X9、X
10
、X
11
、X
12
中N的个数为0~2个,所述X
13
、X
14
、X
15
、X
16
中N的个数为0~2个;优选地,所述R
31
与R
33
不完全相同和/或R
32
与R
34
不完全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X1、X2、X3、X4为CR
31
;所述X5、X6、X7、X8为CR
32
;所述X9、X
10
、X
11
、X
12
为CR
33
;所述X
13
、X
14
、X
15
、X
16
为CR
34

优选地,所述X1、X2、X3、X4中至少有2个为CH;所述X5、X6、X7、X8中至少有2个为CH;所述X9、X
10
、X
11
、X
12
中至少有2个为CH;所述X
13
、X
14
、X
15
、X
16
中至少有2个为CH;优选地,所述R
31
、R
32
、R
33
、R
34
中至少有一个与相邻的环结构通过化学键连接成环。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化合物具有如式IV

1、式IV

2、式IV

3任一项所示结构:其中,X1、X2、X3、X4、X5、X6、X7、X8、X9、X
10
、X
11
、X
12
、X
13
、X
14
、X
15
、X
16
具有与式III中相同的限定范围;式IV

1中,Y
11
、Y
12
、Y
13
、Y
14
、Y
15
、Y
16
、Y
17
、Y
18
、Y
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孟陈春雨孙磊张跃威李熠烺曾礼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鼎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