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薄膜、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薄膜电容器和薄膜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4897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2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聚丙烯薄膜、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薄膜电容器和薄膜卷。其中,聚丙烯薄膜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面和第2面,且含有聚丙烯树脂作为主成分,所述第2面的Spk值(Sp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聚丙烯薄膜、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薄膜电容器和薄膜卷
[0001]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12月26日、申请号为201880083593.9、专利技术名称为“聚丙烯薄膜、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薄膜电容器和薄膜卷”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第1本专利技术、第2本专利技术和第3本专利技术)涉及聚丙烯薄膜、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薄膜电容器和薄膜卷。

技术介绍

[0003]聚丙烯薄膜具有高的耐电压性、低的介电损耗特性等优异的电特性,且具有高的耐湿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电子设备、电气设备。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作为高电压电容器、各种开关电源、过滤器用电容器(例如转换器、逆变器等)、平滑用电容器等中使用的薄膜而利用。
[0004]近年来,进一步要求电容器的小型化和高容量化。为了不改变电容器的体积且改善静电电容,优选减薄作为电介质的薄膜。因此,寻求厚度更薄的薄膜。
[0005]然而,较薄的聚丙烯薄膜在制作电容器时的元件缠绕加工中存在容易产生褶皱、卷绕偏差的问题。因此,出于改善元件缠绕加工时的滑动性、使该元件缠绕加工容易的主要目的,有时在聚丙烯薄膜的表面形成微细凹凸并进行粗糙化。
[0006]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容器用双轴拉伸聚丙烯薄膜,其厚度为1~3μm,将一个薄膜表面设为A面、另一个面设为B面时,存在于A面的突起的每0.1mm2中的个数(Pa)、存在于B面的突起的每0.1mm2中的个数(Pb)、A面的10点平均粗糙度(SRzA)和B面的10点平均粗糙度(SRzB)满足规定的关系(参照权利要求1)。
[0007]专利文献1中,作为上述构成的电容器用双轴拉伸聚丙烯薄膜的效果,记载了即使其为薄的薄膜,加工适合性也优异,从低温(

40℃)至高温(150℃)的宽范围的气氛温度条件下也发挥高耐电压性(参照段落[0023])。关于加工适合性,具体而言,记载了进行元件缠绕加工时,褶皱、错位的发生比率少(参照段落[0122]、段落[0123])。
[0008]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其在薄膜的两面具有突起,各面的突起中最多的突起的高度(PhZ)在两面均为100nm以上且低于400nm,且各面的每0.1mm2中的突起个数(Pc)在两面均为150个以上且低于500个(参照权利要求1)。
[0009]专利文献2中,作为上述构成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的效果,记载了通过具备在薄膜的两面具有许多高度低的突起的表面,从而特别是交流电压用电容器用途中,具有高的耐电压性、适合的元件加工性和优异的鸣叫特性(参照段落[0025])。关于元件加工性,具体而言,记载了进行元件缠绕加工时,褶皱、错位的发生比率少(参照段落[0098]、段落[0099])。
[0010]现有技术文献
[0011]专利文献
[0012]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46367号
[0013]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2/002123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14]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15]对于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为了制作电容器而进行元件缠绕前,在其制造工序中,也存在有卷绕成卷状的工序。具体而言,将未拉伸的浇铸片进行双轴拉伸的工序中,将双轴拉伸后的聚丙烯薄膜暂时卷绕成卷状。进而,之后将前述工序中卷绕成卷状的聚丙烯薄膜退卷(解出),并在一个面形成蒸镀膜等金属层,再次卷绕。
[0016]<第1课题>
[0017]本专利技术人等对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获得了如下见解:即使使用为了改善元件缠绕加工时的滑动性而表面经粗糙化的聚丙烯薄膜的情况下,将形成有上述金属层的薄膜退卷时,蒸镀面与非蒸镀面也会粘连,在薄膜上有时发生流动方向的褶皱。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粘连是指,被卷绕、并接触后的上层的聚丙烯薄膜与下层的聚丙烯薄膜在卷绕的压力等下密合的情况。
[0018]第1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抑制卷绕成卷状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粘连的聚丙烯薄膜。另外,第1本专利技术提供:具有该聚丙烯薄膜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具有该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薄膜电容器和将该聚丙烯薄膜卷绕成卷状的薄膜卷。
[0019]<第2课题>
[0020]本专利技术人等对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获得了如下见解:即使使用为了改善元件缠绕加工时的滑动性而表面经粗糙化的聚丙烯薄膜的情况下,将形成有上述金属层的薄膜退卷时,蒸镀面与非蒸镀面也会粘连,在薄膜中有时产生流动方向的褶皱。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粘连是指,被卷绕、并接触的上层的聚丙烯薄膜与下层的聚丙烯薄膜在卷绕的压力等下密合的情况。另外还获得了如下见解:将聚丙烯薄膜进行金属蒸镀卷取并进行分切加工时,端面错位(卷取时薄膜向左右蛇行,小卷取的端面变得不整齐时的错位长度)有时变大。
[0021]第2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抑制卷绕成卷状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粘连的聚丙烯薄膜。另外,第2本专利技术提供:具有该聚丙烯薄膜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具有该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薄膜电容器和将该聚丙烯薄膜卷绕成卷状的薄膜卷。另外,第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优选在上述目的的基础上,还提供:分切工序加工性优异的聚丙烯薄膜、具有该聚丙烯薄膜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具有该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薄膜电容器和将该聚丙烯薄膜卷绕成卷状的薄膜卷。
[0022]<第3课题>
[0023]本专利技术人等对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获得了如下见解:即使使用为了改善元件缠绕加工时的滑动性而表面经粗糙化的聚丙烯薄膜的情况下,将形成有上述金属层的薄膜退卷时,蒸镀面与非蒸镀面也会粘连,在薄膜中有时发生流动方向的褶皱。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粘连是指,被卷绕、并接触的上层的聚丙烯薄膜与下层的聚丙烯薄膜在卷绕的压力等下密合的情况。
[0024]第3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抑制卷绕成卷状的金
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粘连的聚丙烯薄膜。另外,第3本专利技术提供:具有该聚丙烯薄膜的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具有该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薄膜电容器和将该聚丙烯薄膜卷绕成卷状的薄膜卷。
[0025]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26]<第1本专利技术>
[0027]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解决前述第1课题,对上述见解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通过采用下述构成,从而能抑制卷绕成卷状的聚丙烯薄膜的粘连,至此完成了第1本专利技术。
[0028]第1本专利技术的聚丙烯薄膜的特征在于,
[0029]具有第1面和第2面,且
[0030]含有聚丙烯树脂作为主成分,
[0031]前述第1面的Svk值(Svk
A
)为0.005μm以上且0.030μm以下,
[0032]前述第1面的Spk值(Spk
A
)超过0.035μm且为0.080μm以下,
[0033]前述第2面的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面和第2面,且含有聚丙烯树脂作为主成分,所述第2面的Spk值(Spk
B
)与所述第1面的Spk值(Spk
A
)的比率Spk
B
/Spk
A
为0.490以上且0.730以下,所述第2面的Svk值(Svk
B
)与所述第1面的Svk值(Svk
A
)的比率Svk
B
/Svk
A
为0.735以上且1.250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用于电容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经双轴拉伸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面的Sq值(Sq
B
)与所述第1面的Sq值(Sq
A
)的比率Sq
B
/Sq
A
为0.4~1.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面的Sa值(S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田立治奥山佳宗中田将裕石渡忠和
申请(专利权)人: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