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在干旱区灌区的坎儿井式灌溉与排水廊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4758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2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灌溉与排水廊道技术领域,是一种建筑在干旱区灌区的坎儿井式灌溉与排水廊道,其包括田间灌溉系统、地下集水廊道、自流输水管,灌区内设至少两条地下集水廊道,地下集水廊道包括管井、连通管和若干间隔设置的辐射井。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根据灌区地形坡度,通过自流输水干管将地下集水廊道自流引出地面,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电力消耗,另一方面,自流引水,其水量受水位的限制,是定水位取水,它可以自动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不会也没有能力超采地下水。也没有能力超采地下水。也没有能力超采地下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在干旱区灌区的坎儿井式灌溉与排水廊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灌溉与排水廊道
,是一种建筑在干旱区灌区的坎儿井式灌溉与排水廊道。

技术介绍

[0002]处于我国北方的内陆河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的标尺,于是:如何高效利用内陆河干旱区水资源便成为人们始终研究的热点问题。按地貌分类,干旱区内陆中小河流域可分为山区、山前冲洪积扇区、细土平原人工绿洲区、天然绿洲区和沙漠,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是水资源的两大消耗区,人工绿洲对水的矿化度有要求,一般为宜为小于1g/L的淡水,天然绿洲以野生的红柳和胡杨以主,主要汲取地下水,它们的对水质要求不高,当矿化度在3~10g/L时,便可较好的生长了,天然绿洲区是阻挡风沙侵蚀人工绿洲的屏障,是干旱区灌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区产流、纵坡陡、径流小、泥沙多、洪水峰高量小、蒸发强烈、河流出山后大量地表水迅速入渗转化为地下水,是干旱区中小河流共同特点。河流的这种特点使冲洪积平原和细土平原下部的砂砾石层充满了地下水,形成了空间巨大的地下储水构造,这个储水构造的储存的静水量往往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在干旱区灌区的坎儿井式灌溉与排水廊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田间灌溉系统、地下集水廊道、自流输水管,灌区内设至少两条地下集水廊道,地下集水廊道包括管井、连通管和若干间隔设置的辐射井,辐射井之间通过连通管连通,地下集水廊道与下游地下集水廊道通过自流输水干管连通,自流输水干管与田间灌溉系统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在干旱区灌区的坎儿井式灌溉与排水廊道,其特征在于地下集水廊道为横向地下集水廊道,横向地下集水廊道沿灌区等高线布置,位于地面以下8m至30m,相邻两排横向地下集水廊道的间距为2km至10km,横向地下集水廊道中至少一个辐射井作为该横向地下集水廊道的水源控制井,将同一横向地下集水廊道的各辐射井的水集中在水源控制井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在干旱区灌区的坎儿井式灌溉与排水廊道,其特征在于地下集水廊道为纵向地下集水廊道,纵向地下集水廊道沿灌区纵向相对低洼处垂直于等高线布置,纵向地下集水廊道的间距以相邻沟壑为选择原则,为1km至5km,每个位于纵向地下集水廊道末端的辐射井通过自流输水干管与下游的纵向地下集水廊道连通,自流输水干管与田间灌溉系统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建筑在干旱区灌区的坎儿井式灌溉与排水廊道,其特征在于辐射井之间的间距为60m至200m之间,井深8m至30m之间,辐射井中设有至少两根水平辐射管,水平辐射管长度为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铭江裴建生徐劲松杜明亮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寒旱区水资源与生态水利工程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