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电致发光
,具体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0002]有机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
‑
Emitting Diode,以下简称为OLED)属于一种电流型的有机发光器件,其通过载流子的注入和复合而致发光。作为一种自发光性元件,具有对比度优良,视角宽广的特点,还具有响应速度快、能耗低、效率高、柔性好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照明和显示领域,同时满足了消费者对显示技术的新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0003]经典的OLED器件呈“三明治”结构,在阴极和阳极两个电极中间夹有发光层,其中发光层中含有发光物质。有机发光现象是通过特定有机分子的内部过程将电流转换为可见光的实例之一。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在发光层复合形成激子,激子会使得器件发光层中的发光物质被活化,发光物质分子中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由于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极其不稳定,电子回迁到稳定的基态,在跃迁的过程中会有能量以光的形式被释放出来,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透明或半透明电极、反射电极、所述透明或半透明电极与所述反射电极之间的有机物层、以及所述透明或半透明电极背离所述反射电极一侧的覆盖层,所述的有机物层包括空穴传输区域、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覆盖层含有式(I)所示的化合物:其中,所述的L1~L9独立地选自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的亚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的芳环与取代或未取代的C3~C7的脂肪环稠合而成的二价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的亚杂芳基中的一种;所述的a每次出现时,相同或不同地选自0、1、2或3;所述的R每次出现时,相同或不同地选自氢原子、氘原子、卤素原子、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10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的芳环与取代或未取代的C3~C7的脂肪环稠合而成的基团中的一种;所述的Ar1~Ar6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的芳环与取代或未取代的C3~C7的脂肪环稠合而成的基团中的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1~L9独立地选自单键或如下所示结构中的一种:其中,所述的a
11
每次出现时,相同或不同地选自0、1、2、3或4;所述的b
11
每次出现时,相同或不同地选自0、1、2或3;所述的c
11
每次出现时,相同或不同地选自0、1或2;所述的d
11
每次出现时,相同或不同地选自0、1、2、3、4、5或6;所述的e
11
每次出现时,相同或不同地选自0、1、2、3、4、5、6、7或8;所述的R
11
每次出现时,相同或不同地选自氢原子、氘原子、卤素原子、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10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2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2的芳环与取代或未取代的C3~C7的脂肪环稠合而成的基团中的一种;
所述的R
12
、R
13
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基中的一种,或者所述的R
12
与R
13
相连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饱和或不饱和的C3~C6的碳环;所述的R
14
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蒽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菲基中的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R每次出现时,相同或不同地选自氢原子、氘原子、卤素原子、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10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10的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2的芳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r1~Ar6独立地选自如下所示结构中的一种:其中,所述的a
21
每次出现时,相同或不同地选自0、1、2、3、4或5;所述的b
21
每次出现时,相同或不同地选自0、1、2、3或4;所述的c
21
每次出现时,相同或不同地选自0、1、2或3;所述的d
21
每次出现时,相同或不同地选自0、1或2;所述的e
21
每次出现时,相同或不同地选自0、1、2、3、4、5或6;所述的f
21
技术研发人员:董秀芹,周雯庭,刘小婷,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海谱润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