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振动软鱼饵,涉及鱼饵技术领域,包括主体、鱼头和鱼尾,所述鱼头和鱼尾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两端,所述主体的外侧设有游动层,所述游动层呈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结构,所述游动层包括多个软薄片,多个所述软薄片等距离设置在所述主体侧壁上,所述鱼尾与所述主体的端面可拆卸装配连接,所述游动层的上方为单色设置,所述游动层的下方设有混合金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一种高仿真的物理性低频振动性软铒,对软饵进行结构分析,将饵的材质用PVC树质粉调合而成,使饵的软硬度适中,符合水流与饵之间的物理关系,使其结构与水流产生低频共振,让鱼饵在水中运动时形成了一种高仿真的效果,从而便得饵更容易被鱼发现,进行追捕型。追捕型。追捕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振动软鱼饵
[0001]本技术涉及鱼饵
,尤其涉及一种振动软鱼饵。
技术介绍
[0002]按诱鱼原理分,鱼饵可分为真饵和假饵,所谓真饵,是鱼类可以食用的动、植物性饵料的通称,主要通过引起鱼的食欲诱鱼。假饵也称模拟钓饵或拟饵,是以塑料、金属或其它材料制成的类似小鱼、虾和虫类的小器件;根据材质分,可将鱼饵分为软鱼饵和硬鱼饵。垂钓时,通过钓手的操作,使之在水中类似天然活物,诱使凶猛的鱼类上钩;
[0003]目前市场上的饵的运动形状多以钓手手感控制,对鱼饵拉拽的过程中产生的运动轨迹,仿真性差,速度和在水中产生的频率不能对鱼产生迷惑,对鱼进行快速诱捕,诱捕过程受到局限,成功率低,效果差,且饵挂钩上后,常常因为饵的形状角度问题和鱼钩之间衔接不好,使得鱼咬勾后容易脱勾,失败率高。鱼饵虽颜色多样,但不符合鱼类的生物学辨识特点,不易被鱼发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仿真性差,速度和在水中产生的频率不能对鱼产生迷惑,对鱼进行快速诱捕,诱捕过程受到局限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振动软鱼饵,包括主体、鱼头和鱼尾,所述鱼头和鱼尾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两端,所述主体的外侧设有游动层,所述游动层呈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结构,所述游动层包括多个软薄片,多个所述软薄片等距离设置在所述主体侧壁上,所述鱼尾与所述主体的端面可拆卸装配连接,所述游动层的上方为单色设置,所述游动层的下方设有混合金粉。
[000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鱼尾呈扁钩状结构,所述鱼尾的一端与所述主体的一端可拆卸装配连接,所述鱼尾与所述游动层、鱼头和主体的材质相同且均为树脂混合融剂材质。
[000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由于鱼尾与主体的连接位置较为薄弱,鱼饵在水中经常游动或是经过被大鱼咬住的情况下,鱼尾容易脱落从而造成整个鱼饵的使用效果大大降低,通过对鱼尾的可拼接设置,便于对鱼尾的及时更换和维修,便于人们使用,通过将鱼饵整体材质设置为树脂混合溶剂的材质,使得饵的软硬度适中,符合水流与饵之间的物理关系,使其结构与水流产生低频共振,让鱼饵在水中运动时形成了一种高仿真的效果,从而便得饵更容易被鱼发现,进行追捕。
[000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主体的尾端设有安装槽,所述鱼尾的端面设有与所述安装槽卡合适配的插块,所述插块呈球形结构。
[000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安装槽与插块的安装卡合,便于对鱼尾进行安装,通过将插块设置为球状结构,便于增加了鱼尾的灵活性,使得鱼尾在水中摆动更加灵活。
[00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鱼尾上设有凸点,所述凸点设有多个且均匀设置在所述鱼尾的两侧。
[00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在鱼尾两侧对称设置的凸点,在遇到水流时,使鱼尾在水中滑过时产生水流变化,使鱼型运动不死板,鱼尾产生横向波动,且在主体和游动层的配合下,使饵产生多方向不同频率环形振动,提高诱鱼机率,和诱捕成功率。
[001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主体设有挂孔,所述挂孔设有多个,所述挂孔上用于设置鱼钩。
[00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在主体上设置挂孔,使得挂孔上用于设置鱼钩,且配合主体外侧设置的软薄片,使得层层软薄片可对鱼钩进行遮挡,使其显露不是很明显,从而达到鱼钩隐蔽的效果,且鱼钩不易被覆盖。
[001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软薄片呈环片状分布设置在所述主体上,所述软薄片上设有诱鱼涂层。
[00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设置的诱鱼涂层,使得从味道上即可吸引鱼儿,从而增加了鱼儿上钩的可能性。
[001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鱼头呈锥形结构,鱼头的尖端朝向前端。
[00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设置的锥型鱼头,将水流以鱼的形态冲开,使水流向后散开,并与所述游动层形成呼应,使鱼开逼真,难以辨识。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9]1.本技术整体通过采用一种高仿真的物理性低频振动性软铒,对软饵进行结构分析,将饵的材质用PVC树质粉调合而成,使饵的软硬度适中,符合水流与饵之间的物理关系,使其结构与水流产生低频共振,让鱼饵在水中运动时形成了一种高仿真的效果,从而便得饵更容易被鱼发现,进行追捕。
[0020]2.本技术增加了诱鱼涂层,增加了对鱼的诱导性,提高了诱鱼效果,解决了传统饵在水中鱼形死板,只能靠钓手手感控制的缺陷,通过在游动层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为单色和混合金粉色,使得在鱼饵水中产生更强烈的反光效果,更容易被鱼发现,从而诱导鱼来咬钩。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振动软鱼饵的俯视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振动软鱼饵正视图;
[0023]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振动软鱼饵的鱼尾立体图。
[0024]图例说明:
[0025]1、主体;2、鱼头;3、鱼尾;4、软薄片;5、安装槽;6、插块;7、凸点;8、挂孔;9、诱鱼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请参阅图1
‑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振动软鱼饵,主体1、鱼头2和鱼尾3,鱼头2和鱼尾3分别设置在主体1的两端,主体1的外侧设有游动层,游动层呈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结构,游动层包括多个软薄片4,多个软薄片4等距离设置在主体1侧壁上,鱼尾3与主体1的端面可拆卸装配连接,游动层的上方为单色设置,游动层的下方设有混合金粉,通过在主体1上设置游动层,使得游动层上等距离设置的多个软薄片4在水中能够随水游动,在遇到水流时,让整个产品形成多个水波扩散,在水中形成大量的自然低频振动,提高周围鱼对水的感知度,通过游动层、鱼头2和鱼尾3的配合,使得整个鱼饵尽可能在水中时形似小鱼,使其灵活游动,从而增加对大鱼的引诱,通过在游动层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为单色和混合金粉色,使得在鱼饵水中产生更强烈的反光效果,更容易被鱼发现,从而诱导鱼来咬钩。
[0028]鱼尾3呈扁钩状结构,鱼尾3的一端与主体1的一端可拆卸装配连接,鱼尾3与游动层、鱼头2和主体1的材质相同且均为树脂混合融剂材质,由于鱼尾3与主体1的连接位置较为薄弱,鱼饵在水中经常游动或是经过被大鱼咬住的情况下,鱼尾3容易脱落从而造成整个鱼饵的使用效果大大降低,通过对鱼尾3的可拼接设置,便于对鱼尾3的及时更换和维修,便于人们使用,通过将鱼饵整体材质设置为树脂混合溶剂的材质,使得饵的软硬度适中,符合水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振动软鱼饵,包括:主体(1)、鱼头(2)和鱼尾(3),所述鱼头(2)和鱼尾(3)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1)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外侧设有游动层,所述游动层呈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结构,所述游动层包括多个软薄片(4),多个所述软薄片(4)等距离设置在所述主体(1)侧壁上,所述鱼尾(3)与所述主体(1)的端面可拆卸装配连接,所述游动层的上方为单色设置,所述游动层的下方设有混合金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动软鱼饵,其特征在于:所述鱼尾(3)呈扁钩状结构,所述鱼尾(3)的一端与所述主体(1)的一端可拆卸装配连接,所述鱼尾(3)与所述游动层、鱼头(2)和主体(1)的材质相同且均为树脂混合融剂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振动软鱼饵,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恩华,
申请(专利权)人:威海阳光游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