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连续生化降解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84006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活性污泥连续生化降解系统,包括:容器;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容器分隔为三个功能处理单元,按照污泥由进到出的方向依次为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固液分离单元及生化降解单元,所述第一隔板上部制有通孔,使三个功能处理单元依次连通,所述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具有污泥进口,所述生化降解单元具有出口;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固液分离单元分隔为吹脱区及固液分离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利用了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快速搅拌的耦合技术,提高微生物自身分解速度,可以大大降低微生物壁固体壁膜。膜。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活性污泥连续生化降解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领域,涉及污泥的处理技术,尤其是污水处理产生的活性污泥连续生化降解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污水治理规模持续提升。活性污泥法具有灵活性高、污水处理量大和出水水质稳定等特点,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之一,其中剩余污泥是活性污泥法的产物,其产量随着污水处理规模的快速提升而增大,大量积累的污泥不仅占用土地,而且其中的有害成分如重金属、病原菌、寄生虫、有机污染物如抗生素和内分泌干扰物等以及臭气等,都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一大公害。如果处理不当,排放后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妥善、科学地处理污泥已势在必行,也成为水处理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0003]对此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例如生物法、湿式氧化法、污泥热干燥法、水解

酸化的污泥减容化技术、污泥破壁再氧化技术等等。鉴于目前的剩余污泥处置方法存在各种弊端,有必要对剩余污泥处理途径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产生的活性污泥连续生化降解系统,实现了污泥零排放。
[0005]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活性污泥连续生化降解系统,包括:
[0007]容器;
[0008]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容器分隔为三个功能处理单元,按照污泥由进到出的方向依次为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固液分离单元及生化降解单元,所述第一隔板上部制有通孔,使三个功能处理单元依次连通,所述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具有污泥进口,所述生化降解单元具有出口;所述生化降解单元制有污水进口,所述污水进口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罐。
[0009]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固液分离单元分隔为吹脱区及固液分离区,所述固液分离区连通连接所述生化降解单元;所述吹脱区连通连接所述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
[0010]臭氧发生组件,所述臭氧发生组件包括臭氧发生器、气管、臭氧分布器,所述臭氧发生器安装在所述容器外,所述臭氧分布器安装在所述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的底部,所述臭氧分布器与所述臭氧发生器通过所述气管连接;
[0011]破碎搅拌器,包括搅拌电机和搅拌桨,搅拌电机驱动搅拌桨旋转,所述搅拌桨位于所述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内;
[0012]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气泵、气管、第一气体分布器及第二气体分布器,所
述第一气体分布器安装在所述生化降解单元的底部,所述第二气体分布器安装在所述吹脱区的底部,所述第一气体分布器及第二气体分布器分别通过气管与气泵连接,所述气泵安装在所述容器外。
[0013]进一步地,所述污泥进口通过进口管与污泥储罐连接,所述进口管上安装有第一定量泵。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为两块,分别为进口侧第一隔板和出口侧第一隔板,所述进口侧第一隔板分隔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及固液分离单元,所述出口侧第一隔板分隔所述固液分离单元及生化降解单元。
[0015]进一步地,所述进口侧第一隔板上制有第一通孔,所述出口侧第一隔板上制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高于所述第二通孔使之形成液差。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板为两块,两块第二隔板平行间隔设置,其中靠近生化降解单元一侧的第二隔板与容器底部留有一定间隙;靠近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一侧的第二隔板与容器顶部留有一定间隙。
[0017]进一步地,所述生化降解单元内安装有生物填料。
[0018]进一步地,所述生物填料为聚氨酯生物填料。
[0019]进一步地,所述生化降解单元内安装多个竖直设置的挡板,所述挡板上制有小孔,使水流向形成折流。
[0020]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21]1.本技术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利用了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快速搅拌的耦合技术,提高微生物自身分解速度,可以大大降低微生物壁固体壁膜。
[0022]2.本技术固液分离单元的吹脱区将残余的臭氧吹脱排尽,使其不会影响到后续生化降解处理,固液分离区用于分离活性污泥活性酶夹带的无机颗粒物。
[0023]3.本技术生化降解单元将前段分解来的有机污染物进行连续降解,实现污泥零排放。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活性污泥连续生化降解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0容器;11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12吹脱区;13固液分离区;14生化降解单元;141聚氨酯生物填料;142挡板;143出口;144小孔;
[0027]21进口侧第一隔板;22出口侧第一隔板;23靠近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一侧的第二隔板;24靠近生化降解单元一侧的第二隔板;211第一通孔;221第二通孔;
[0028]31搅拌电机;32搅拌桨;
[0029]41臭氧发生器;42臭氧分布器;
[0030]51气泵;52第一气体分布器;53第二气体分布器;
[0031]61污泥储罐;62第一定量泵;
[0032]71污水罐;72第二计量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3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34]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35]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横、纵”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横、纵;“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36]如图1所示,本技术活性污泥连续生化降解系统,包括:容器10、第一隔板、第二隔板、臭氧发生组件、破碎搅拌器、曝气装置。
[0037]其中第一隔板将所述容器10分隔为三个功能处理单元,按照污泥由进到出的方向依次为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11、固液分离单元及生化降解单元14,所述第一隔板上部制有通孔,通孔制在隔板的上部,通孔使三个功能处理单元依次连通,所述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11具有污泥进口,所述污泥进口通过进口管与污泥储罐61连接,所述进口管上安装有第一定量泵62。所述生化降解单元14具有出口143;所述生化降解单元14还制有污水进口,所述污水进口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罐71,在进水管上安装第二计量泵72。
[0038]生化降解的活性污泥经过定量泵首先进入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性污泥连续生化降解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10);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容器(10)分隔为三个功能处理单元,按照污泥由进到出的方向依次为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11)、固液分离单元及生化降解单元(14),所述第一隔板上部制有通孔,使三个功能处理单元依次连通,所述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11)具有污泥进口,所述生化降解单元(14)具有出口,所述生化降解单元(14)制有污水进口,所述污水进口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罐(71);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固液分离单元分隔为吹脱区(12)及固液分离区(13),所述固液分离区(13)连通连接所述生化降解单元(14);所述吹脱区(12)连通连接所述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11);臭氧发生组件,所述臭氧发生组件包括臭氧发生器(41)、气管、臭氧分布器(42),所述臭氧发生器(41)安装在所述容器(10)外,所述臭氧分布器(42)安装在所述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11)的底部,所述臭氧分布器(42)与所述臭氧发生器(41)通过所述气管连接;破碎搅拌器,包括搅拌电机(31)和搅拌桨(32),搅拌电机(31)驱动搅拌桨(32)旋转,所述搅拌桨(32)位于所述臭氧微生物自溶与物理破碎耦合单元(11)内;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气泵(51)、气管、第一气体分布器(52)及第二气体分布器(53),所述第一气体分布器(52)安装在所述生化降解单元(14)的底部,所述第二气体分布器(53)安装在所述吹脱区(12)的底部,所述第一气体分布器(52)及第二气体分布器(53)分别通过气管与气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昶张启磊陈冠仪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