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燕尾型寰枢关节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3845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燕尾型寰枢关节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和融合器燕尾部;其中所述融合器主体包括植骨孔、螺纹孔道、凹槽、右侧通孔、左侧通孔、右侧贯穿孔、中间通孔和左侧贯穿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钝头圆弧状融合器,充分支撑关节前部,配合体部的倾斜角度,纠正患者颅颈后凸角,促进关节间骨融合,避免应力集中,同时避免融合器向前移位;所述融合器燕尾部的设计,形成了先植入融合器后进行植骨的技术操作,避免传统手术方式中由于在植入融合器时的植骨粒脱出导致融合失败,提高椎间关节融合率。提高椎间关节融合率。提高椎间关节融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燕尾型寰枢关节融合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是一种燕尾型寰枢关节融合器。

技术介绍

[0002]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复杂的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的寰枢椎之间出现滑脱,从而出现枢椎齿状突向头侧和背侧移位,压迫脑干等神经结构。此类患者多合并寰枕融合、寰椎高度丢失,因此在寰枢椎之间植入融合器补充寰椎侧块高度可以复位枢椎的垂直脱位。
[0003]目前,寰枢椎关节间融合器存在多种,但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融合器多为长方体,长方体难以纠正患者的颅颈后凸角。且在用力悬臂操作时,由于关节间剪切力,易造成融合器向前移位,压迫患者咽后壁或血管,严重者可引起患者血管闭塞,继而出现生命危险;第二、在植入融合器时,强大的撞击力易造成融合器内的植骨粒脱出,造成融合器内的植骨粒丢失,继而出现融合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设计钝头圆弧状融合器,配合体部的倾斜角度,充分支撑关节前部,纠正患者颅颈后凸角,贴合上下关节面,促进关节间骨融合,避免应力集中,解决以往融合器长方体难以纠正患者的颅颈后凸角,融合器容易向前移位的问题;通过燕尾部设计尾端成开口,可使术者先植入融合器,后进行燕尾部内空间的植骨,避免传统手术方式的术中植入融合器时植骨粒的脱出的问题;将尾部设计挡头成收口,解决融合器植入后,植骨粒丢失,继而出现融合失败的问题。
[0005]一种燕尾型寰枢关节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1和融合器燕尾部2;其中所述融合器主体1包括植骨孔3、螺纹孔道4、凹槽5、右侧通孔6、左侧通孔7、右侧贯穿孔8、中间通孔13和左侧贯穿孔14;所述融合器燕尾部2固定在所述融合器主体1后壁。
[0006]所述融合器主体1上表面设有所述右侧贯穿孔8和所述左侧贯穿孔14,两贯穿孔从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所述融合器主体1后壁设有两个所述植骨孔3,后壁中间设有所述凹槽5,所述凹槽5中间设有所述螺纹孔道4,所述螺纹孔道4从后壁贯穿至前壁;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内部中空,所述右侧通孔6、中间通孔13和左侧通孔7相互贯通。
[0007]所述融合器主体1形状为圆弧形,寰椎关节接触的上表面整体倾斜向下,与水平面呈5度夹角;将融合器主体1设计成弧面,有利于悬臂操作来纠正斜坡枢椎角,设计倾斜度更贴合关节面,充分支撑关节前部,避免以往融合器应力集中。
[0008]所述融合器燕尾部2包括右侧尾臂9、左侧尾臂10、挡头11和锯齿12;所述右侧尾臂9和所述左侧尾臂(10)一端与所述融合器主体1后壁连接,另一端都设有所述挡头11;两侧所述挡头11之间不完全封闭,中间留有一定距离可放植骨材料;所述右侧尾臂9和所述左侧尾臂10上下端均设有所述锯齿12。
[0009]所述燕尾部设计2尾端成开口,可使术者先植入融合器,后进行燕尾部内空间的植
骨,避免传统手术方式的术中植入融合器时植骨粒的脱出,将所述挡头11设计成收口,防止植骨粒于患者日常术后活动中的脱出。
[0010]所述燕尾型寰枢关节融合器材质为聚醚醚酮。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设计钝头圆弧状融合器,充分支撑关节前部,配合体部的倾斜角度,纠正患者颅颈后凸角,促进关节间骨融合,避免应力集中,同时避免融合器向前移位;所述融合器燕尾部的设计,形成了先植入融合器后进行植骨的技术操作,避免传统手术方式中由于在植入融合器时的植骨粒脱出导致融合失败,提高椎间关节融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燕尾型寰枢关节融合器示意图之一;
[0014]图2为燕尾型寰枢关节融合器示意图之二;
[0015]图3为燕尾型寰枢关节融合器示意图之三;
[0016]图4为燕尾型寰枢关节融合器主体示意图。
[0017]图中:1、融合器主体;2、融合器燕尾部;3、植骨孔;4、螺纹孔道;5、凹槽;6、右侧通孔;7、左侧通孔;8、右侧贯穿孔;9、右侧尾臂;10、左侧尾臂;11、挡头;12锯齿;13、中间通孔;14、左侧贯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9]一种燕尾型寰枢关节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1和融合器燕尾部2;其中所述融合器主体1包括植骨孔3、螺纹孔道4、凹槽5、右侧通孔6、左侧通孔7、右侧贯穿孔8、中间通孔13和左侧贯穿孔14;所述融合器燕尾部2固定在所述融合器主体1后壁。
[0020]所述融合器主体1上表面设有所述右侧贯穿孔8和所述左侧贯穿孔14,两贯穿孔从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所述融合器主体1后壁设有两个所述植骨孔3,后壁中间设有所述凹槽5,所述凹槽5中间设有所述螺纹孔道4,所述螺纹孔道4从后壁贯穿至前壁;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内部中空,所述右侧通孔6、中间通孔13和左侧通孔7相互贯通。
[0021]所述融合器主体1形状为圆弧形,寰椎关节接触的上表面整体倾斜向下,与水平面呈5度夹角;将融合器主体1设计成弧面,有利于悬臂操作来纠正斜坡枢椎角,设计倾斜度更贴合关节面,充分支撑关节前部,避免以往融合器应力集中。
[0022]所述融合器燕尾部2包括右侧尾臂9、左侧尾臂10、挡头11和锯齿12;所述右侧尾臂9和所述左侧尾臂10一端与所述融合器主体1后壁连接,另一端均设有所述挡头11;两侧所述挡头11之间不完全封闭,中间留有一定距离可放植骨材料;所述右侧尾臂9和所述左侧尾臂10上下端均设有所述锯齿12。
[0023]所述燕尾部设计2尾端成开口,可使术者先植入融合器,后进行燕尾部内空间的植骨,避免传统手术方式的术中植入融合器时植骨粒的脱出,将所述挡头11设计成收口,防止植骨粒于患者日常术后活动中的脱出。
[0024]燕尾型寰枢关节融合器材质为聚醚醚酮。
[0025]融合器植入前,术者将植骨材料植入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各大孔道内,完成所述融合器主体1植骨;通过外部螺丝旋转至所述螺纹孔道4,使外部连接棒与融合器连接;术者左手持外部连接棒,将融合器植入寰枢椎关节后方;右手用骨锤敲击外部连接棒尾端,将连接在外部连接棒前端的融合器植入到关节间;融合器植入过程中,通常会有植骨颗粒的脱落;融合器植入完成后,将骨颗粒通过植骨传送装置植入所述融合器燕尾部2,由于所述融合器主体1后壁设有两个所述植骨孔3,对于植入过程中脱落的植骨颗粒,可通过两个所述植骨孔3进行补充。
[002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
[0027]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燕尾型寰枢关节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器主体(1)和融合器燕尾部(2);其中所述融合器主体(1)包括植骨孔(3)、螺纹孔道(4)、凹槽(5)、右侧通孔(6)、左侧通孔(7)、右侧贯穿孔(8)、中间通孔(13)和左侧贯穿孔(14);所述融合器燕尾部(2)固定在所述融合器主体(1)后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燕尾型寰枢关节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1)上表面设有所述右侧贯穿孔(8)和所述左侧贯穿孔(14),两贯穿孔从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所述融合器主体(1)后壁设有两个所述植骨孔(3),后壁中间设有所述凹槽(5),所述凹槽(5)中间设有所述螺纹孔道(4),所述螺纹孔道(4)从后壁贯穿至前壁;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涛菅强侯哲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三博脑科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