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3678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包括用于包覆于结构柱表面的钢筋混凝土加固层,该钢筋混凝土加固层中的钢筋包括竖向间隔设置的多根纵筋、箍设于多根该纵筋外周的多道箍筋、以及选择性固定于多根该纵筋并用于植入该结构柱的多根植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原有的砖砌体墙的外周固定钢筋混凝土结构,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较为复杂,稳固性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大结构柱截面面积的方法进行加固,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和对承载力提高明显等显著优势,并采用灌浆料作为加固材料,具有快硬、早强、高强和无需振捣等优点,非常适用于这类不宜振捣结构的加固。不宜振捣结构的加固。不宜振捣结构的加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砖砌体结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构成了我国独特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伴随着人民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屋建筑的各项指标要求也有了进一步提高,而砖砌体结构柱的刚度、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等不足,导致建筑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拆除砖砌体结构柱进行混凝土柱浇筑,则在拆除过程中将无其他结构支撑楼板,安全隐患极大,而如果进行拆除重新建设建筑物,则工期大大增长,建筑造价也将大在大增加,而旧房基础改造加固与新建建筑物的基础结构相比有以下优点:工期短、施工方便、造价低,所以对现有砖砌体结构柱加固方法较为复杂,稳固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着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较为复杂,稳固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的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包括用于包覆于结构柱表面的钢筋混凝土加固层,该钢筋混凝土加固层中的钢筋包括竖向间隔设置的多根纵筋、箍设于多根该纵筋外周的多道箍筋、以及选择性固定于多根该纵筋并用于植入该结构柱的多根植筋。
[0005]本技术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结构柱的每一侧面分布有至少一根该纵筋,该箍筋套设于该结构柱并箍设于所有该纵筋的外周。
[0006]本技术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植筋包括用于植入该结构柱中的第一端部以及形成为弯钩的第二端部,该弯钩卡设固定于该纵筋。
[0007]本技术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植筋位于该结构柱内部的长度不小于150mm。
[0008]本技术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钢筋混凝土加固层中的混凝土为灌浆料面层。
[0009]本技术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相邻该植筋之间的间距不大于250mm。
[0010]本技术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相邻该纵筋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50mm。
[0011]本技术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相邻该箍筋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00mm。
[0012]本技术和已有技术相比较,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技术通过在原有
的砖砌体墙的外周固定钢筋混凝土结构,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较为复杂,稳固性较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增大结构柱截面面积的方法进行加固,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和对承载力提高明显等显著优势,并采用灌浆料作为加固材料,具有快硬、早强、高强和无需振捣等优点,非常适用于这类不宜振捣结构的加固。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的安装位置平面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的横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1加固结构,包括用于包覆于结构柱1表面的钢筋混凝土加固层2,该钢筋混凝土加固层中的钢筋包括竖向间隔设置的多根纵筋23、箍设于多根该纵筋23外周的多道箍筋22、以及选择性固定于多根该纵筋23并用于植入该结构柱1的多根植筋24。本实施例中,该植筋24为垂直固定于该纵筋23,该植筋24的规格为Φ8mm(钢筋直径为8mm),呈梅花形布设,在与与梁交接处植入深度100mm。本技术解决了外设钢筋笼并且外包加固层2厚度薄,且采用普通混凝土难以实现振捣的问题,增大了结构柱1的横截面积,且提高了结构柱1的承载力。本技术的加固结构具有受力可靠、加固费用低廉、易于施工等优点,是一种原理比较简单的建筑加固方法,它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构件的刚度、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0018]优选的,该结构柱1的每一侧面分布有至少一根该纵筋23,该箍筋22套设于该结构柱1并箍设于所有该纵筋23的外周。该纵筋23均为竖直间隔设置,纵筋23与箍筋22之间采用铁丝进行绑扎固定,避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移位。
[0019]优选的,该植筋24包括用于植入该结构柱1中的第一端部以及形成为弯钩的第二端部,该弯钩卡设固定于该纵筋23。该弯钩的设置使得植筋24可抵抗水平的受力,并将该受力传递给纵筋23和箍筋22,该弯钩与纵筋23固定处同时也与箍筋22绑扎固定。
[0020]优选的,该植筋24位于该结构柱1内部的长度不小于150mm,从而使加固层2与砖砌体结构柱1结合的更加牢固,与砖砌体结构柱1之间具有拉结作用。
[0021]优选的,该钢筋混凝土加固层中的混凝土为灌浆料面层21。该灌浆料面层21强度等级为C40,该灌浆料面层21具有快硬、早强、高强和无需振捣等优点,适应于本申请的薄形不宜振捣结构的加固。
[0022]优选的,相邻该植筋24之间的间距不大于250mm,从而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强
度。
[0023]优选的,相邻该纵筋23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50mm,从而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强度,纵向筋规格型号为C16mm(热轧带肋钢筋HRB400级直径16mm)。
[0024]优选的,相邻该箍筋22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00mm,从而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强度,规格为Φ8mm(钢筋直径为8mm)。
[0025]本结构的施工步骤如下:
[0026]对装修层进行整体剔除:露出砖砌体结构柱1,清理表面残留的砂浆;为增加新旧材料的粘结能力,在砖砌体表面用电镐打毛,錾出麻点,形成点深约3mm、点数为600点/
㎡‑
800点/

的均匀分布;下一层施工前用压缩机吹净表面浮灰,并在原结构面涂刷界面结合剂一道。
[0027]植入植筋24:施工工艺流程为:首先是定点,进行钻孔,清孔处理,最后植入植筋24;根据设计图纸的规定以及施工规范当中的要求,确定点的位置,然后用粉笔作出标记;钻孔处理,钻孔工具为电钻,钻头的直径比植筋24人两个规格,钻孔的孔深要符合设计要求;将孔洞内清洗干净,然后使用植筋24胶密实;植入植筋24后要进行拉拔试验,在试验合格的情况下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包覆于结构柱表面的钢筋混凝土加固层,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层中的钢筋包括竖向间隔设置的多根纵筋、箍设于多根所述纵筋外周的多道箍筋、以及选择性固定于多根所述纵筋并用于植入所述结构柱的多根植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柱的每一侧面分布有至少一根所述纵筋,所述箍筋套设于所述结构柱并箍设于所有所述纵筋的外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建筑物砖砌体结构柱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筋包括用于植入所述结构柱中的第一端部以及形成为弯钩的第二端部,所述弯钩卡设固定于所述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褚永颜张志威崔爱珍刘博于长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