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3678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包括外囊、内囊、上部引流管、下部引流管,外囊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所述上部引流管和下部引流管连接;内囊设置在外囊中,且内囊与充气管连接,充气管贯穿外囊并与外囊之间相对固定,内囊与充气管连接处密封;通过该充气管可以向内囊中充气使内囊鼓起,体积变大,并具有一定的气压;内囊充气状态下,可通过充气管向内囊继续充气使其气压增大,或将内囊中的气体排出一部分使其气压变小,从而实现所述脑室体外引流装置压力可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脑室体外引流无法调控压力,使用不方便的缺陷,可以通过简易的操作控制引流压力,从而控制脑脊液流速和流量,不受患者体位的影响。不受患者体位的影响。不受患者体位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侧脑室体外引流术常常应用于脑室出血、颅内感染等疾病的治疗,其主要目的是将脑室内积存的脑脊液或血液引流到体外,降低颅内压力。临床医生需密切关注引流量,引流量过多会导致低颅压,引流量不足又容易导致高颅压。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大多采用金属或塑料引流管。目前的引流管主要依靠引流袋的高度来调节引流量,当引流量小时需要降低引流袋的高度或者改变患者体位以增加引流量;当引流量大时需要升高引流袋的高度或者改变患者体位以减小引流量。也有应用开放式引流,依靠引流口的高度来控制引流量大小。
[0003]现有医用阀门要么费用十分昂贵,不适用在体外引流装置中。要么依靠摩擦力调节流速大小控制脑室压力,但是这种依靠摩擦力调节流速大小的阀门,尽管流速关闭到最小时,管内依然有液体在不停地以极低的速度流动,容易造成过度引流,造成患者低颅压。
[0004]当前的引流方式无法精确地控制颅内压力,误差较大,另外需要改变患者体位或调整引流出口的高度,增加了临床工作量。现有医用阀门要么费用昂贵,要么容易造成患者低颅压,均不适于用在脑室体外引流中。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以解决现有脑室体外引流无法精确控制压力,使用不方便的缺陷。本技术可以通过简易的操作控制引流压力,从而控制流速和流量,不受患者体位的影响。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包括外囊、内囊、上部引流管、下部引流管,所述外囊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分别与所述上部引流管和下部引流管连接;内囊设置在外囊中,且内囊与充气管连接,充气管贯穿外囊并与外囊之间相对固定,内囊与充气管连接处密封;通过该充气管可以向内囊中充气使内囊鼓起,体积变大,并具有一定的气压;内囊充气状态下,可通过充气管向内囊继续充气使其气压增大,或将内囊中的气体排出一部分使其气压变小,从而实现所述脑室体外引流装置压力可调。
[0007]前述的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所述充气管的一端位于外囊内部,另一端位于外囊外部,且充气管与外囊连接处密封。
[0008]前述的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所述充气管中还安装有气门芯,通过气门芯可以向内囊中充气或将内囊进行排气,使内囊保持在一定气压。
[0009]前述的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用于患者脑室体外引流时,所述上部引流管与病患脑室相连,下部引流管与引流袋连接,引流袋与下部引流管连接处还设置有阀门,
未使用状态下,引流袋内排空,并通过所述阀门保持引流袋的排空状态。
[0010]前述的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用于患者脑室体外引流时,通过气门芯向内囊中充气,使患者脑室压力与内囊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变小,从而减慢患者脑脊液流速,可以避免过度引流。
[0011]前述的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用于患者脑室体外引流时,通过气门芯将内囊进行排气,使患者脑室压力与内囊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变大,从而增加患者脑脊液流速,可以避免引流量过少。
[0012]前述的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通过气门芯向内囊中充气或者将内囊进行排气,使内囊压力略低于脑室压力,脑脊液流入外囊内腔,关闭阀门,一段时间后,从脑室流出的脑脊液在停滞线处不动,此时,患者脑室压力与内囊气压相等,将测压表接口与气门芯连接,检测内囊瞬时气压数值,该气压数值即是患者瞬时脑室压力数值。
[0013]前述的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外囊的体积可以是5毫升,上部引流管及下部引流管的直径可以是3毫米。但本技术并不限于此。
[0014]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可以随时检测患者脑室压力,给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判断依据,通过脑室压力检测可以及时通过向内囊中充气或者将内囊适量排气来调整脑脊液或脑室血液的引流量,保持患者脑室压力在正常范围内,不受患者体位的影响;采用密闭式结构调控患者脑室压力,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体积小,造价低廉,调压的原理和方法简单易操作,非常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内囊未充气的示意图;
[0017]图2是内囊充气后的示意图;
[0018]图3是内囊充气后脑脊液在外囊内腔中流向的示意图。
[0019]1:外囊,2:内囊,3:上部引流管,4:下部引流管,5:第一出液口,6:第二出液口,7:充气管,8:气门芯,9:引流袋,10:阀门,11

停滞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0021]本技术的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至少包括外囊1、内囊2、上部引流管3和下部引流管4,所述外囊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出液口5和第二出液口6,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分别与上部引流管和下部引流管连接。所述内囊设置在外囊中,且内囊与充气管7连接,充气管贯穿外囊并与外囊之间相对固定,其一端位于外囊内部,另一端位于外囊外部,如图1所示,充气管与外囊连接处密封。
[0022]所述的外囊可采用较厚的橡胶材质,内囊作为充气层,可以采用较薄较软的乳胶材质且耐多次充放气。
[0023]所述充气管中安装有气门芯8,其充气原理和防漏气原理与现有轮胎充气的气门
芯相同。内囊与充气管连接处密封,通过该充气管及气门芯可以向内囊中冲入空气使内囊鼓起,体积变大。
[0024]内囊未充气时,内囊胶膜为自然状态,内囊与外囊之间的气压为正常大气压,如图1所示。通过充气管的气门芯向内囊中充气后,内囊体积变大,如图2所示。
[0025]在一种实施例中,下部引流管还与引流袋9连接,引流袋与下部引流管的连接处还设置有阀门10,未使用状态下,引流袋内排空并通过阀门保持引流袋内的排空状态。采用该装置用于引流患者脑室内的脑脊液或血液时,患者脑脊液或脑室血液通过本技术的引流装置外引至引流袋中。
[0026]以引流脑脊液为例,患者一天24小时理想的引流量为200

300ml,可保证患者脑室压力在80

200毫米水柱的正常范围内。引流时,上部引流管的上端通过手术埋置在患者脑室内,上部引流管的下端与外囊上端的第一出液口连接。下部引流管的上端与外囊下端的第二出液口连接,下部引流管的下端与引流袋连接。引流袋内排空,装置一旦连通之后,打开引流袋上的阀门,患者脑室的脑脊液即引入引流袋中。下部引流管与引流袋连接后将引流袋上的阀门打开少许,脑脊液随即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压力的脑室体外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囊(1)、内囊(2)、上部引流管(3)、下部引流管(4),所述外囊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出液口(5)和第二出液口(6),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分别与所述上部引流管和下部引流管连接;内囊设置在外囊中,且内囊与充气管(7)连接,充气管(7)贯穿外囊并与外囊之间相对固定,内囊与充气管连接处密封;所述的充气管一端位于外囊内部,另一端位于外囊外部,且充气管与外囊连接处密封,该充气管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鸿日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