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硬件互补的输入端电容充放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831362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硬件互补的输入端电容充放电系统,包括,直流输入部,包括连接外部电池端的直流电压输入端和直流电压接地端,直流输入部设有一共模电感器和若干个用于充放电的输入电容;预充电部,输入端连接一第一使能信号和第一控制信号,输出一第二使能信号;放电部,连接预充电部接收第二使能信号,以及连接一第二控制信号;辅助电源部,连接预充电部接收第二使能信号以及连接一第二控制信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直流输入较高时减小输入端的浪涌,防止触发锂电池的内部过流保护,提高电池寿命;关机时能够快速的泄放掉电容两端的电压,安全性高。安全性高。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硬件互补的输入端电容充放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输入端电容充放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常规的逆变电源设计中,直流输入端一般会带有一个或多个大容量的电容。输入端的电容能够有效的解决输入端的纹波问题,并且伴随着产品的输出功率的增大,会需要更多数量的大容量电解电容。但是电容容量越大,等效串联电阻(ESR)越小,在电容和输入端接触的瞬间或者开机的瞬间会产生浪涌。现有技术中最常见抑制的方式,是在电容和输入端子中间串联电感(共模或者差模电感)。
[0003]但是现有解决方案中串联电感的方式,虽然利用电感电流不能突变的原理,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浪涌,但是本质上,共模和差模电感还是更多起到解决电磁兼容性(EMC)问题的作用,并不能完全解决电源连接瞬间浪涌大的问题。针对目前日益常见的锂电池,这种大的浪涌会有可能触发电池本身的过流保护,或者损害电池本身的寿命。并且电容作为一种储能电路,其特性决定了其两端电压在没有负载的情况下是无法快速放电的,单纯的依靠空气放电需要较长的时间。目前常规的电路无法快速泄放电容端的电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硬件互补的输入端电容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输入部,包括连接外部电池端的直流电压输入端和直流电压接地端,所述直流输入部设有一共模电感器和若干个用于充放电的输入电容,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直流电压输入端,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直流电压接地端,所述共模电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入电容;预充电部,连接所述直流电压输入端和所述直流电压接地端,所述预充电部的输入端连接一第一使能信号和第一控制信号,所述预充电部的输出端输出一第二使能信号;放电部,连接所述预充电部接收所述第二使能信号,以及连接一第二控制信号;辅助电源部,所述辅助电源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预充电部接收所述第二使能信号以及连接一第二控制信号,所述辅助电源部的输出端为用于所述放电部和外部控制芯片工作的工作电压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硬件互补的输入端电容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输入部包括,所述共模电感器,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输入端通过一第一熔断器连接所述直流电压输入端,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直流电压接地端;一第二熔断器,与所述第一熔断器并联;一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连接所述直流电压接地端;一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二输出端;一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三电容的负极接地;一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四电容的负极接地;一第五电容,所述第五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五电容的负极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硬件互补的输入端电容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充电部包括,一光耦合器,所述光耦合器的光发射端正极通过一第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所述光耦合器的光发射端负极接地,所述光耦合器的接收端集电极连接光耦供电端,所述光耦合器的接收端发射极通过一第二电阻后连接所述直流电压接地端;一第一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直流电压接地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通过一第三电阻后接地;一第二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通过一第四电阻连接所述光耦合器的接收端发射极,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直流电压接地端,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接地;一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直流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一第九电阻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一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一第十电阻连接所述第一使能信号,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一第十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
射极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硬件互补的输入端电容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阻为可调节阻值的电阻。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硬件互补的输入端电容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充电部还包括,一第三MOS管,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通过一第五电阻连接所述光耦合器的接收端发射极,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直流电压接地端,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接地;一第四MOS管,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通过一第六电阻连接所述光耦合器的接收端发射极,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直流电压接地端,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接地;一第五MOS管,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通过一第七电阻连接所述光耦合器的接收端发射极,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直流电压接地端,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接地;一第八电阻,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一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一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一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通过一第十三电阻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输出所述第二使能信号;一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地;一第六电容,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一第十四电阻,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电压输入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一第十五电阻,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直流电压接地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硬件互补的输入端电容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为P型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和所述第三三极管为N型三极管。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硬件互补的输入端电容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部包括,一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通过一第十六电阻连接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一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通过一第十七电阻连接所述第二使能信号,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一第四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发射极接地;一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通过一第十八电阻连接所述工作电压端;一第七电容,所述第七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七电容的负极接地;一第十九电阻,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十九电
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一第六MOS管,所述第六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通过一第二十电阻连接所述直流电压输入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海謇刘瑜龚士权陈功义
申请(专利权)人:纽福克斯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