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框架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29200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16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及车辆。该车身框架结构包括:横向组件,包括前围板加强横梁、前围板下横梁、顶盖前横梁以及前座椅前横梁;纵向组件,包括沿车辆纵向设置的中通道、门槛内板以及前纵梁后段;A柱组件,其底部连接前围板加强横梁,其顶部连接顶盖前横梁;以及B柱组件,其顶部与A柱组件连接,底部与门槛内板连接;横向组件、纵向组件、A柱组件及B柱组件交错设置形成多条传力路径。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多条传力路径能够使得作用于前围板加强横梁的碰撞力分散,实现局部受力分散至整体防御的效果,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同时,还不会过多的增加加强结构,实现车辆整体的减重与降低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框架结构及车辆


[0001]本公开涉及出行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安全性能直接关系乘员的生命安全,较好的安全性能能够最大限度避免乘员在交通事故中受到伤害,因此,安全性能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量。近年来,纯电动新能源汽车销量迅速攀升。由于纯电动新能源汽车具有较重的动力电池包,因此相比于同级别的燃油车,纯电动新能源汽车重量更重,碰撞动能更高。无论是新能车汽车自身发生碰撞,还是受到其他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撞击,更高的碰撞动能都对乘员安全带来了更大威胁,对汽车安全性能设计带来了更大挑战。
[0003]要想获得较好的碰撞安全性能,车身框架结构的设计至关重要。构建一个高刚性的乘员舱,该乘员舱需要在碰撞事故中最大限度不被侵入,保证其完整性,从而避免乘员受到侵害,是碰撞安全性能优异的车身结构设计的核心。
[0004]为了获得高刚性的乘员舱,需要优化车身框架的结构形式,通常在车身框架上设置相应的结构件或者对车身框架结构进行加厚处理,但是这会增加车身框架结构的复杂程度,增加了车身重量,不利于车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组件,包括沿车辆横向设置的前围板加强横梁、前围板下横梁、顶盖前横梁以及前座椅前横梁,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设置于所述前座椅前横梁的前方,所述前围板下横梁位于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的下方,所述顶盖前横梁位于所述前座椅前横梁的上方;纵向组件,包括沿车辆纵向设置的中通道、门槛内板以及前纵梁后段,所述门槛内板位于所述中通道的侧面,所述前纵梁后段位于所述中通道与所述门槛内板之间,所述中通道、所述门槛内板以及所述前纵梁后段均连接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与所述前座椅前横梁;A柱组件,其底部连接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其顶部连接所述顶盖前横梁;以及B柱组件,其顶部与所述A柱组件连接,底部与所述门槛内板连接;所述横向组件、所述纵向组件、所述A柱组件及所述B柱组件交错设置形成多条传力路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组件包括A柱上加强板与A柱下加强板,所述A柱下加强板与车身主体的A柱内板相连形成第一封闭腔体,所述A柱内板的底部连接所述门槛内板,所述A柱下加强板的顶部连接所述A柱上加强板的一端,所述A柱上加强板还连接所述B柱组件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组件还包括A柱补强板,所述A柱补强板设置于所述A柱上加强板;所述A柱补强板包括第一补强板与第二补强板,所述第一补强板与所述第二补强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补强板与所述第二补强板连接所述B柱组件的两端;所述A柱补强板的厚度小于所述A柱上加强板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内板与所述车身主体的门槛外板连接,所述B柱组件包括B柱加强板以及B柱补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的顶部连接所述A柱上加强板,底部连接所述门槛外板,所述B柱补强板设置于所述B柱加强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宗鹏陈宗明雷发常陈龙陈树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桔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