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密肋板节点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结构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密肋板节点。
技术介绍
[0002]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节点,以IMS体系为典型代表,以预制板和预制柱作为基本构件,采用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将预制构件装配成整体,板与柱子之间平接形成预应力摩擦节点。参见图1,是现有技术中IMS体系节点构件三维示意图,其由带肋预制板、预制柱、明槽混凝土、有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后浇混凝土层、灌浆缝构成,叠合梁的左右两侧为预制部分,中间明槽为现浇部分,IMS体系的叠合梁和预制柱压接牢固,节点核心区处于三向受压状态,抗震性能十分优异,其变刚度自调谐特性,小震作用时节点刚性固结,大震作用时节点接缝面往复开合变为柔性,地震过后又因为预应力的作用使节点接缝开口闭合,节点恢复刚性。
[0003]IMS体系在技术经济指标和装配化施工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相比于框架结构建筑,可以减小楼层高度同时具有结构费用低和重量轻的特点。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了整体预应力技术充分发挥了材料的强度特性,使体系的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密肋板节点,包括预制柱和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柱内留有预应力筋孔道,且所述预制柱内预埋钢筋,所述预应力筋孔道供预应力筋穿过以将预制板装配在预制柱上;所述预制板为带肋预制板,两块预制板的预制板边肋相对设置构成明槽,所述预应力筋布置在明槽内,且明槽内还布置有上部耗能钢筋和下部耗能钢筋,所述下部耗能钢筋布置在所述明槽的偏下方位置并与预制柱内的预埋钢筋连接,所述上部耗能钢筋布置在所述明槽的偏上方位置或者布置在预制板上部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且所述上部耗能钢筋与预制柱内的预埋钢筋连接;所述预应力筋安装在金属波纹管中并进行局部无粘结处理;所述明槽中浇筑混凝土,且在浇筑明槽混凝土之前,两块预制板通过预制板边肋上的纵向连接筋连接为整体;所述预制板上部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后浇混凝土叠合层;所述上部耗能钢筋和下部耗能钢筋在临近预制柱的位置均设置局部削弱段,所述局部削弱段沿环周均匀缩小耗能钢筋截面积,在局部削弱段与未削弱段的连接处设置有平滑过渡区;且所述上部耗能钢筋和下部耗能钢筋的位于预制柱外的区域也进行局部无粘结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密肋板节点,其特征还在于,所述耗能钢筋的局部削弱段的截面面积相对于耗能钢筋未削弱段的截面面积减少1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配式密肋板节点,其特征还在于,所述耗能钢筋的无粘结处理段起始位置距离预制柱2~4倍耗能钢筋直径,且无粘结处理段总长度设置为90mm。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配式密肋板节点,其特征还在于,构成明槽的预制板边肋的侧面伸出多道纵向连接筋,明槽两侧的预制板边肋的纵向连接筋焊接或搭接以将明槽两侧的预制板连成整体,其中单面焊接长度应大于10倍纵向连接筋直径,搭接长度应大于20倍纵向连接筋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密肋板节点,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纵向连接筋伸出预制板边肋侧面的形状设置为“一”形、
“┍”
形或“[”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密肋板节点,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宏宇,赵梓宏,王飞,康现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地震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