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速溶红茶和超微红茶粉的联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2005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速溶红茶和超微红茶粉的联产工艺,以茶鲜叶为原料,经萎凋适度后粉碎成细度10~40目,先在温度30~40℃下固态发酵,然后按料液比1:5~20在30~40℃下液态发酵;发酵结束后先在超声浸提,然后微波浸提;浸提后离心分离,上清液转入真空浓缩机或膜过滤装置浓缩,最后浓缩液通过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得到茶黄素含量大于3.0%的速溶红茶,浸提液中除过上清以外的组分经过干燥、筛分和超微粉碎得到富含膳食纤维和蛋白的超微红茶粉。该工艺生产周期短、节约能耗,副产物少,可以为茶叶深加工绿色制备提供技术支持。深加工绿色制备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速溶红茶和超微红茶粉的联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茶叶深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速溶红茶和高膳食纤维高蛋白超微红茶粉联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茶叶深加工技术的更新,速溶红茶粉已成为红茶系列的快销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速溶红茶粉加工技术研究也随之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及其产品,高品质、个性化需求逐渐得到激发。然而传统速溶红茶加工大多是以鲜叶固态发酵生产的红茶为原料,采用液态植提技术加工而成,存在加工耗时长、能耗大、提取率低和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等诸多问题。传统速溶红茶“香低、色暗、味差”的产品品质标签,很难被新型的消费市场所接受。由于近年来茶产业迅速发展和茶园面积扩大,而农村采摘劳动力缺乏、采摘成本高的困境极大制约了茶鲜叶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如何将夏秋季的茶鲜叶在较为便利的条件下加工成茶产品尤其是茶深加工产品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0003]通过专利数据库文献检索,在2012~2021年中的速溶茶专利技术专利所涉及的
主要集中在香气、汤色、溶解性或某种组分含量特别的速溶红茶的制备,如高香、高亮度、冷溶性、热溶型、高茶黄素、低咖啡碱等。其中大多数都采用成品红茶、绿茶、中低档茶、茶副产物作为原料,而用茶树鲜叶作为原料制备速溶红茶的较少。专利CN 102318703 B公开了一种利用茶鲜叶和绿茶为原料制备高茶黄素(10%)速溶红茶工艺,茶鲜叶速冻后粉碎,与粉碎的绿茶混合进行有氧酶促反应,并采用通入CO2来终止反应。由于该工艺没有采用速溶红茶制备过程中常用的热处理,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色泽和香气的损失。但是该工艺对设备等级要求高,除了需要配备搅拌功能的反应釜,还需要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接口,同时采用闪蒸浓缩技术和二级纸板过滤工艺,很难在生产实践中推广普及应用。专利CN 103564075 B以茶鲜叶为原料通过液态发酵和酶法结合制备高品质速溶红茶,茶黄素含量可达2%以上。以上现有专利均没有体现出最大化利用速溶红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茶渣和液体。实际上,茶渣中含有大量不溶性组分和一些残留的有益的可溶性组分,特别是粗蛋白和纤维素。废水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茶蛋白、胶体等多种有机物,有机物浓度高、色度大、多环大分子芳香类化合物含量高,另外还含有一定量的悬浮物等。因此,很有必要把废渣和废水通过创新工艺再利用,变废为宝。绿色加工技术理念应当加以应用和大力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夏秋季茶鲜叶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名优茶产区夏秋季由于采工劳动力缺乏造成采摘成本高致使大量的优质鲜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目前,涉及速溶红茶生成工艺研究众多,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速红溶茶的产量,导致茶多酚和茶黄素在速溶红茶加工过程中损失严重,如何在速溶红茶的加工过程中引入创新加工工艺提高茶叶风味品质和改善速溶红茶的浸出特性,是实现速溶红茶高
质化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速溶红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茶渣和废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量茶渣和废水堆积无法及时处理,容易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无法实现绿色化生产;提供一种以茶鲜叶为原料联产速溶红茶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高蛋白超微红茶粉的绿色工艺。
[0005]针对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下述步骤:
[0006]步骤1:对茶树鲜叶采用室内自然萎凋方式,萎凋温度25~35℃、时间10~18h,待萎凋叶面失去光泽,叶张柔软,梗折不断,含水量达到65%~70%结束萎凋;
[0007]步骤2:将萎凋叶用转子揉切机揉切后再用粉碎机粉碎,粉碎粒度达到10~40目;
[0008]步骤3:将粉碎后的茶粉在30~40℃下进行固态发酵,待萎凋叶茶粉多酚氧化酶酶活性达到峰值,此时肉眼观察茶粉颜色褐变达90%以上,结束固态发酵;
[0009]步骤4:将固态发酵茶粉按料液比1:5~1:20加入水中,在30~40℃下进行液态发酵,液态发酵时间为15~75min,结束后灭酶,得到液态发酵液;
[0010]步骤5:将液态发酵液放入超声波微波协同工作站中进行微波辅助浸提,设置温度45~55℃、超声波功率200~400W、微波功率200~400W,浸提时间为30~50min,浸提结束后得到浸提液;
[0011]步骤6:将浸提液放入低温离心机中,在3500~4000r/min离心10~15min,分别收集上清液和下层组分;
[0012]步骤7:将上清液转入真空浓缩机浓缩后抽滤或将上清液直接用超滤膜过滤装置进行超滤,得到滤液和茶渣;
[0013]步骤8:将滤液进行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干燥结束后得到速溶红茶粉;
[0014]步骤9:将下层组分和茶渣混合,经过解块、干燥、初次粉碎及超微粉碎,得到高膳食纤维高蛋白超微红茶粉。
[0015]上述步骤3中,优选固态发酵时间为55~75min。
[0016]上述步骤4中,优选将固态发酵茶粉按料液比1:10~1:15加入水中。
[0017]上述步骤4中,进一步优选液态发酵时间为35~50min。
[0018]上述步骤7中,真空浓缩温度35~45℃、时间5~15min,超滤膜过滤装置的陶瓷膜孔径为0.2μm、物料温度为35~40℃、进膜压力不大于0.5MPa。
[0019]上述步骤8中,喷雾干燥设置进风温度100~110℃、出风温度65~75℃,冷冻干燥设置从

45℃逐渐升温到15℃。
[0020]上述步骤8中,进一步优选冷冻干燥设置在

45℃恒温6h,

30℃恒温5h,

20℃恒温3h,

10℃恒温3h,0℃恒温3h,15℃恒温4h,共干燥24h。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2]1.本专利技术以茶鲜叶为原料,借鉴红茶部分工艺(萎凋、切碎和固态发酵),充分利用常规设备(萎凋槽、粉碎机、红茶发酵机、发酵罐、离心机等),经萎凋、粉碎、固态发酵、液态发酵、微波辅助浸提、离心、浓缩、干燥、超微粉碎,获得高品质速溶红茶和高膳食纤维高蛋白超微红茶粉。
[0023]2.本专利技术最大化利用茶鲜叶中的生化组分,适度提取制得速溶红茶后还可以获得富含保健功能组分膳食纤维和高营养组分高蛋白的红茶粉,解决了夏秋季茶鲜叶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同时做到对原料的最大程度利用,实现绿色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5]实施例1
[0026]步骤1:取出保存在超低温冰箱的一芽二、三叶茶鲜叶,室温静置解冻,待叶片恢复自然状态,称取0.5kg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温度30℃、时间12h,此时叶面失去光泽,叶张柔软,能手握成团、梗折不断,含水量约67%,结束萎凋。
[0027]步骤2:将萎凋叶经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速溶红茶和超微红茶粉的联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茶树鲜叶采用室内自然萎凋方式,萎凋温度25~35℃、时间10~18h,待萎凋叶面失去光泽,叶张柔软,梗折不断,含水量达到65%~70%结束萎凋;步骤2:将萎凋叶用转子揉切机揉切后再用粉碎机粉碎,粉碎粒度达到10~40目;步骤3:将粉碎后的茶粉在30~40℃下进行固态发酵,待萎凋叶茶粉多酚氧化酶酶活性达到峰值,此时肉眼观察茶粉颜色褐变达90%以上,结束固态发酵;步骤4:将固态发酵茶粉按料液比1:5~20加入水中,在30~40℃下进行液态发酵,液态发酵时间为15~75min,结束后灭酶,得到液态发酵液;步骤5:将液态发酵液放入超声波微波协同工作站中进行微波辅助浸提,设置温度45~55℃、超声波功率200~400W、微波功率200~400W,浸提时间为30~50min,浸提结束后得到浸提液;步骤6:将浸提液放入低温离心机中,在3500~4000r/min离心10~15min,分别收集上清液和下层组分;步骤7:将上清液转入真空浓缩机浓缩后抽滤或将上清液直接用超滤膜过滤装置进行超滤,得到滤液和茶渣;步骤8:将滤液进行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干燥结束后得到速溶红茶粉;步骤9:将下层组分和茶渣混合,经过解块、干燥、初次粉碎及超微粉碎,得到高膳食纤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静刘宁宁李新生张为国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