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1652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方法,其包括:S1、补给区确定;S2、污染调查;S3、地下水径流预设;S4、径流初探;S5、钻探验证;S6、径流复探;S7、重复步骤S6,直到追踪至污染源;S8、示踪试验。通过充电物探法和水样检测分析相结合能够查明污染区排泄点的地下水补给方向,并在污染源处进行钻孔开展示踪试验,实现证实污染源的目的,如此,上述方案能够实现地下水污染追踪,以及查明污染补给方向,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高效、可快速查证。可快速查证。可快速查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水污染源追踪
,特别涉及一种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技术主要为以水样采集、测试成果为基础,对比分析污染受体与污染源的污染特征,再以示踪试验进行证实。
[0003]在应用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时,由于岩溶地区含水岩组多以质纯块状碳酸盐岩为主,水介质主要为溶蚀裂隙、管道或洞穴,地表洼地、落水洞等个体岩溶形态密布,岩溶极为发育,含水性极不均一,地下水受污染后,污染源的查证、追踪极为困难,其原因为:一是受断裂、褶皱等构造的控制,查明、确定污染泉或地下河的污染补给方向难度较大;二是补给区具有同一污染特征的污染源较多,需确定具体哪个污染源的难度更加困难;三是污染源分布区在无明显有水落水洞、地下河入口等条件下,无法开展示踪试验追踪污染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方法,能够解决地下水污染源追踪困难,以及查明污染补给方向难度较大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方法,其包括:
[0006]S1、补给区确定:确定污染区排泄点位置和排泄点的污染特征,划定污染区排泄点的补给区;
[0007]S2、污染调查:调查补给区内的污染源分布参数,以及污染源的污染特征,确定预设污染源;
[0008]S3、地下水径流预设:以污染区排泄点为终点,预设N个流向终点的补给地下水的径流方向;
[0009]S4、径流初探:以污染区排泄点为充电点,对预设的每一个流向终点的补给地下水的径流方向上游实施充电物探法,探测出零值点;
[0010]S5、钻探验证:在各零值点实施钻探以揭示地下水,采集孔内的水样,根据排泄点的污染特征对水样进行污染特征分析,若孔内水样的特征指标未超标,则排除该零值点对应的径流方向,若特征指标超标,则将该零值点设定为第一补给点;
[0011]S6、径流复探:预设N个流向第一补给点的补给地下水的径流方向;
[0012]以第一补给点为充电点,对预设的每一个流向第一补给点的补给地下水的径流方向上游实施充电物探法,探测出零值点;
[0013]在各零值点实施钻探揭示地下水,采集孔内的水样,根据排泄点的污染特征对水样进行污染特征分析,若孔内水样的特征指标未超标,则排除该零值点对应的径流方向,若特征指标超标,则将该零值点设定为第二补给点;
[0014]S7、重复步骤S6,逐步设定第三、第四
……
第N补给点,直到追踪至污染源;
[0015]S8、示踪试验:在追踪到的污染源处进行钻孔并揭示地下水,在特征指标超标的孔内注入示踪剂,并持续注水,同步在污染区排泄点进行示踪剂观测。
[0016]根据所述的一种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方法,所述污染源分布参数包括污染源位置、污染源种类,所述污染特征为污染物种类,所述特征指标为污染物的浓度。
[0017]根据所述的一种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方法,所述充电物探法,参数为:
[0018]间隔布置供电电极A和B,供电电极A位于充电点;
[0019]在预设的径流方向垂直布置测线,测线与A的垂直距离为X,测线与B的垂直距离大于5X;
[0020]MN=点距=Y,沿着测线定位MN,测量MN中点O。
[0021]根据所述的一种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方法,充电物探法中,测量污染区排泄点的流速V、流量Q、一天内的平均水温T;
[0022]污染区排泄点为泉眼所在位置时:
[0023][0024][0025]污染区排泄点为地下河流出地表的位置时:
[0026][0027][0028]其中,流速V单位为m/s,流量Q的单位为m3/s,平均水温、最高水温和最低水温的单位为℃,X和Y的单位均为m;
[0029]测量补给区内最高山体与污染区排泄点的海拔差ΔH:50m≤ΔH时,β=1;50m<ΔH≤150m时,β=1.2;150m<ΔH≤250m时,β=1.4;250m<ΔH时,β=1.5;
[0030]计算出的X和Y均采用四舍五入取整。
[0031]根据所述的一种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方法,在各零值点实施钻孔以揭示地下水,地下水在孔内的深度为4.5m以上。
[0032]根据所述的一种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方法,所述示踪剂为荧光素纳或罗丹明B。
[0033]有益效果:通过充电物探法和水样检测分析相结合能够查明污染区排泄点的地下水补给方向,并在污染源处进行钻孔开展示踪试验,实现证实污染源的目的,如此,上述方案能够实现地下水污染追踪,以及查明污染补给方向,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高效、可快速查证。
[0034]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说明;
[003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追踪方法的流程图;
[0037]图2为补给区的示意图;
[0038]图3为零值点钻孔示意图;
[0039]图4为充电物探法的布置示意图;
[0040]图5为充电物探法工作原理示意图;
[0041]图6为ΔH与β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4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4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45]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6]参照图1至图6,一种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方法,其包括:
[0047]S1、补给区确定:确定污染区排泄点位置和排泄点的污染特征,划定污染区排泄点的补给区;
[0048]S2、污染调查:调查补给区内的污染源分布参数,以及污染源的污染特征,确定预设污染源;
[0049]S3、地下水径流预设:以污染区排泄点为终点,预设N个流向终点的补给地下水的径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补给区确定:确定污染区排泄点位置和排泄点的污染特征,划定污染区排泄点的补给区;S2、污染调查:调查补给区内的污染源分布参数,以及污染源的污染特征,确定预设污染源;S3、地下水径流预设:以污染区排泄点为终点,预设N个流向终点的补给地下水的径流方向;S4、径流初探:以污染区排泄点为充电点,对预设的每一个流向终点的补给地下水的径流方向上游实施充电物探法,探测出零值点;S5、钻探验证:在各零值点实施钻探以揭示地下水,采集孔内的水样,根据排泄点的污染特征对水样进行污染特征分析,若孔内水样的特征指标未超标,则排除该零值点对应的径流方向,若特征指标超标,则将该零值点设定为第一补给点;S6、径流复探:预设N个流向第一补给点的补给地下水的径流方向;以第一补给点为充电点,对预设的每一个流向第一补给点的补给地下水的径流方向上游实施充电物探法,探测出零值点;在各零值点实施钻探揭示地下水,采集孔内的水样,根据排泄点的污染特征对水样进行污染特征分析,若孔内水样的特征指标未超标,则排除该零值点对应的径流方向,若特征指标超标,则将该零值点设定为第二补给点;S7、重复步骤S6,逐步设定第三、第四
……
第N补给点,直到追踪至污染源;S8、示踪试验:在追踪到的污染源处进行钻孔并揭示地下水,在特征指标超标的孔内注入示踪剂,并持续注水,同步在污染区排泄点进行示踪剂观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源追踪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世友周亚男方尚武易瑞陈涛洪运胜雷玉山吉勤克补子王若帆江峰叶春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