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同轴式手动绞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1150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用同轴式手动绞盘,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内腔顶部靠近右侧处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主体的左侧靠近中心处与所述支撑板靠近中心处均开设有第一穿孔,相邻所述第一穿孔的内腔相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挡圈,相邻所述挡圈靠近中心处均开设有第二穿孔,相邻所述第一穿孔的内腔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相邻所述第二穿孔的内腔与相邻所述第一轴承的内腔均共同贯穿有第一转轴,通过各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一人就可以很好完成对货物的捆绑固定,操作方便,节约时间的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配备双向锁止机构,相比常规绞盘降低操作不当引起反弹的现象。绞盘降低操作不当引起反弹的现象。绞盘降低操作不当引起反弹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同轴式手动绞盘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捆绑用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同轴式手动绞盘。

技术介绍

[0002]车用绞盘安装于汽车侧面(如车厢底梁),配合捆绑带,对货物实施捆绑固定。
[0003]通常,绞盘由U型支架、转轴、棘轮机构、撬棒等组成,使用时,将捆绑带带有挂钩一端固定于汽车另一侧面,而捆绑带自由端穿入绞盘转轴内,使用撬棒施加力于转轴,直接依靠撬棒施加的力驱动转轴旋转,将捆绑带绞紧,从而使货物被捆绑固定。而棘轮机构可防止转轴倒转,从而保持捆绑带上的张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绞盘是固定于车体上的,受位置限制,常规绞盘在使用撬棒撬动绞盘一次后,需将撬棒取下,再换一个角度插入绞盘,进行第二次撬动的动作,反复数次才能将捆绑带绞紧,因此操作很不方便。还有由于撬棒尺寸较长,如果操作者用力不够,撬棒就有可能会反弹伤人。而在释放张力时更是相当麻烦,需要两个人或一个两只手同时操作撬棒及棘轮机构,安全风险很大。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车用同轴式手动绞盘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车用同轴式手动绞盘,解决了操作不便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用同轴式手动绞盘,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内腔顶部靠近右侧处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主体的左侧靠近中心处与所述支撑板靠近中心处均开设有第一穿孔,相邻所述第一穿孔的内腔相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挡圈,相邻所述挡圈靠近中心处均开设有第二穿孔,相邻所述第一穿孔的内腔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相邻所述第二穿孔的内腔与相邻所述第一轴承的内腔均共同贯穿有第一转轴,所述主体的左侧靠近中心处与相邻所述支撑板的右侧靠近中心处均固定连接有盖板,且相邻所述盖板靠近中心处开设有第三穿孔,所述第一转轴贯穿所述第三穿孔的内腔,所述主体的右侧靠近中心处开设有第四穿孔,所述第一转轴的右端贯穿所述第四穿孔的内腔,所述第一转轴靠近右端处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腔贯穿有螺栓,所述第一转轴的底部靠近右端处贴合设置有螺丝帽,所述螺丝帽靠近中心处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栓的底端贯穿所述螺纹孔的内腔。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边缘靠近左侧处固定套设有转辊,且所述转辊靠近中心处与所述第一转轴靠近中心处共同开设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的内腔贯穿有绑带。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边缘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所述主体的内腔右侧靠近底部处与所述支撑板靠近底部处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相邻所述第二轴承的内腔共同贯穿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边缘靠近左端处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且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为啮合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边缘固定套设有双向棘轮,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边缘靠近右端处固定套设有调节块。
[0010]优选的,所述主体的内腔后侧固定连接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内腔靠近前侧处活动贴合设置有圆板,所述圆板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棘爪,且所述棘爪的前端与所述双向棘轮为贴合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圆板的后侧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套管的内腔有弹簧,且所述转杆贯穿所述弹簧的内腔,所述套管的后端与所述主体的后侧共同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转杆的后端贯穿所述第二通孔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拉手,所述转杆的外侧边缘靠近后端处固定套设有限位板,且所述限位板的前侧与所述主体的后侧为贴合设置。
[0012]优选的,所述调节块的外侧边缘贴合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的前侧靠近顶端处固定连接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的后侧与所述调节块的外侧边缘为贴合设置。
[001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用同轴式手动绞盘具有如下
[0014]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提供一种车用同轴式手动绞盘,通过各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一人就可以很好完成对货物的捆绑固定,操作方便,节约时间的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配备双向锁止机构,相比常规绞盘降低操作不当引起反弹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用同轴式手动绞盘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部件第二转轴与拉手局部右视图;
[0018]图3为部件调节块与把手的局部右视图;
[0019]图4为图2中A处放大图。
[0020]图中标号:1、主体;2、支撑板;3、转辊;4、挡圈;5、第一转轴;6、盖板;7、第一齿轮;8、螺栓;9、螺丝帽;10、第二齿轮;11、第二转轴;12、调节块;13、双向棘轮;14、拉手;15、棘爪;16、套管;17、圆板;18、转杆;19、限位板;20、连接块;21、挡块;22、绑带;23、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2]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
[0023]图1为本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4]图2为部件第二转轴与拉手局部右视图;
[0025]图3为部件调节块与把手的局部右视图;
[0026]图4为图2中A处放大图。
[0027]一种车用同轴式手动绞盘包括主体1,主体1的内腔后侧固定连接有套管16,套管16的内腔靠近前侧处活动贴合设置有圆板17,圆板17的后侧固定连接有转杆18,套管16的内腔有弹簧,且转杆18贯穿弹簧的内腔,套管16的后端与主体1的后侧共同开设有第二通孔,转杆18的后端贯穿第二通孔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拉手14,转杆18的外侧边缘靠近后端处固定套设有限位板19,且限位板19的前侧与主体1的后侧为贴合设置,圆板17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棘爪15,且棘爪15的前端与双向棘轮13为贴合设置,主体1的内腔顶部靠近右侧处固
定连接有支撑板2,主体1的左侧靠近中心处与支撑板2靠近中心处均开设有第一穿孔,相邻第一穿孔的内腔相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挡圈4,相邻挡圈4靠近中心处均开设有第二穿孔,相邻第一穿孔的内腔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相邻第二穿孔的内腔与相邻第一轴承的内腔均共同贯穿有第一转轴5,第一转轴5的外侧边缘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7,主体1的内腔右侧靠近底部处与支撑板2靠近底部处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相邻第二轴承的内腔共同贯穿有第二转轴11,第二转轴11的外侧边缘固定套设有双向棘轮13,第二转轴11的外侧边缘靠近右端处固定套设有调节块12,调节块12的外侧边缘贴合设置有挡块21,挡块21的前侧靠近顶端处固定连接连接块20,连接块20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把手23,把手23的后侧与调节块12的外侧边缘为贴合设置,第二转轴11的外侧边缘靠近左端处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10,且第二齿轮10与第一齿轮7为啮合设置,第一转轴5的外侧边缘靠近左侧处固定套设有转辊3,且转辊3靠近中心处与第一转轴5靠近中心处共同开设有条形槽,条形槽的内腔贯穿有绑带22,主体1的左侧靠近中心处与相邻支撑板2的右侧靠近中心处均固定连接有盖板6,且相邻盖板6靠近中心处开设有第三穿孔,第一转轴5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同轴式手动绞盘,包括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内腔顶部靠近右侧处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所述主体(1)的左侧靠近中心处与所述支撑板(2)靠近中心处均开设有第一穿孔,相邻所述第一穿孔的内腔相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挡圈(4),相邻所述挡圈(4)靠近中心处均开设有第二穿孔,相邻所述第一穿孔的内腔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相邻所述第二穿孔的内腔与相邻所述第一轴承的内腔均共同贯穿有第一转轴(5),所述主体(1)的左侧靠近中心处与相邻所述支撑板(2)的右侧靠近中心处均固定连接有盖板(6),且相邻所述盖板(6)靠近中心处开设有第三穿孔,所述第一转轴(5)贯穿所述第三穿孔的内腔,所述主体(1)的右侧靠近中心处开设有第四穿孔,所述第一转轴(5)的右端贯穿所述第四穿孔的内腔,所述第一转轴(5)靠近右端处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腔贯穿有螺栓(8),所述第一转轴(5)的底部靠近右端处贴合设置有螺丝帽(9),所述螺丝帽(9)靠近中心处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栓(8)的底端贯穿所述螺纹孔的内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同轴式手动绞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5)的外侧边缘靠近左侧处固定套设有转辊(3),且所述转辊(3)靠近中心处与所述第一转轴(5)靠近中心处共同开设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的内腔贯穿有绑带(2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同轴式手动绞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5)的外侧边缘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7),所述主体(1)的内腔右侧靠近底部处与所述支撑板(2)靠近底部处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相邻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显昌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恒之远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