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固定的吸氧管,包括衔接座和感应器,所述衔接座的下端设置有套环,且套环的下端安装有管道,所述衔接座的上端两侧设置有输氧管,且衔接座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弹力带,所述第一弹力带的表面安装有插柱,所述衔接座的左侧设置有用于防输氧管掉落的辅助组件,且辅助组件包括第二弹力带、通孔和魔术贴。该便于固定的吸氧管采用套环的安装有利于工作人员在对输氧管进行更换时更加便捷,能够保持输氧管的清洁,同时辅助组件的设置有利于将患者输氧管固定在脑后方,避免患者在移动头部时造成输氧管的脱落,使其造成患者呼吸不佳的问题,然后棉质粘层的设置避免患者长期佩戴输氧管造成患者的脸部产生压疮。长期佩戴输氧管造成患者的脸部产生压疮。长期佩戴输氧管造成患者的脸部产生压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固定的吸氧管
[0001]本技术涉及心内科
,具体为一种便于固定的吸氧管。
技术介绍
[0002]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其中吸氧管便是常见的一种医疗器械。
[0003]市场上的吸氧管在使用时患者移动头部的时候,易造成吸氧管脱落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便于固定的吸氧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固定的吸氧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固定的吸氧管,包括衔接座和感应器,所述衔接座的下端设置有套环,且套环的下端安装有管道,所述衔接座的上端两侧设置有输氧管,且衔接座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弹力带,所述第一弹力带的表面安装有插柱,所述衔接座的左侧设置有用于防输氧管掉落的辅助组件,且辅助组件包括第二弹力带、通孔和魔术贴,所述第二弹力带的表面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左侧设置有魔术贴,所述感应器设置于输氧管的表面下端。
[0006]进一步的,所述输氧管的内部设置有气囊,所述感应器的上方安装有保护垫。
[0007]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垫的底部设置有棉质粘层,所述保护垫的上方安装有硬质保护壳。
[0008]进一步的,两个所述输氧管之间设置有衔接板,且衔接板的内侧表面设置有吸水棉涂层。
[0009]进一步的,所述衔接板的表面中部设置有用于吸氧的连接组件,且连接组件包括鼻塞管、过滤板和排氧孔,所述鼻塞管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板,且鼻塞管的表面开设有排氧孔。
[0010]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板的外径和鼻塞管的内径尺寸相一致,且过滤板呈圆形。
[0011]进一步的,所述套环和管道为螺纹连接,且管道的竖直中轴线和衔接座的竖直中轴线相重合。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固定的吸氧管,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便于固定的吸氧管,采用套环的安装有利于工作人员在对输氧管进行更换时更加便捷,能够保持输氧管的清洁,同时辅助组件的设置有利于将患者输氧管固定在脑后方,避免患者在移动头部时造成输氧管的脱落,使其造成患者呼吸不佳的问题,然后棉质粘层的设置避免患者长期佩戴输氧管造成患者的脸部产生压疮,同时棉质粘层能够对其进行拆卸更换,避免患者产生交叉感染。
[0013]1、本技术套环的设置将衔接座和管道相连接,有利于在拆卸安装时更加便捷,当使用者佩戴输氧管进行输氧时,通过将第一弹力带调整至患者的脑后,接着将插柱与通孔相卡合,使第一弹力带和第二弹力带相连接,同时通过魔术贴将第一弹力带和第二弹力带的末端相粘黏,避免患者卧床时移动头部造成输氧管掉落,从而影响患者进行输氧,同时也能够适用不同患者头部的尺寸,安装起来十分的方便快捷,提高了医疗人员的工作的效率。
[0014]2、本技术当氧气沿着输氧管进行输送时,通过感应器促使气囊进行充气,使其将输氧管进行支撑,避免在输氧管在使用时中部折弯造成氧气无法进行传输,有利于保证装置能够正常使用,提高装置的实用性,棉质粘层的设置有利于避免患者在长时间佩戴输氧管时造成脸部产生痕迹,同时棉质粘层能够进行拆卸更换,避免产生交叉感染。
[0015]3、本技术硬质保护壳的设置使工作人员在拿取输氧管时更加便捷,避免造成输氧管产生折痕,连接组件的设置有利于工作人员将鼻塞管插入患者的鼻孔内部,然后通过启动装置,使氧气沿着输氧管传输至内部,患者再通过排氧孔吸收氧气,能够保证患者的正常呼吸,同时鼻塞管内部的氧气在传输至排氧孔时需通过过滤板进行过滤,避免内部含有杂质加重患者呼吸不佳。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便于固定的吸氧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种便于固定的吸氧管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一种便于固定的吸氧管的衔接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衔接座;2、套环;3、管道;4、输氧管;5、第一弹力带;6、插柱;7、辅助组件;701、第二弹力带;702、通孔;703、魔术贴;8、感应器;9、气囊;10、保护垫;11、棉质粘层;12、硬质保护壳;13、衔接板;14、吸水棉涂层;15、连接组件;1501、鼻塞管;1502、过滤板;1503、排氧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便于固定的吸氧管,包括衔接座1和感应器8,衔接座1的下端设置有套环2,且套环2的下端安装有管道3,套环2和管道3为螺纹连接,且管道3的竖直中轴线和衔接座1的竖直中轴线相重合,套环2的设置将衔接座1和管道3相连接,有利于在拆卸安装时更加便捷,衔接座1的上端两侧设置有输氧管4,且衔接座1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弹力带5,第一弹力带5的表面安装有插柱6,衔接座1的左侧设置有用于防输氧管4掉落的辅助组件7,且辅助组件7包括第二弹力带701、通孔702和魔术贴703,第二弹力带701的表面开设有通孔702,且通孔702的左侧设置有魔术贴703,感应器8设置于输氧管4的表面下端,当使用者佩戴输氧管4进行输氧时,通过将第一弹力带5调整至患者的脑后,接着将插柱6与通孔702相卡合,使第一弹力带5和第二弹力带701相连接,同时通过魔术贴703将第一弹力带5和第二弹力带701的末端相粘黏,避免患者卧床时移动头部造成输氧管4掉落,从而影响患者进行输氧,同时也能够适用不同患者头部的尺寸,安装起来十分的方便快捷,提高了医疗人员的工作的效率,输氧管4的内部设置有气囊9,感应器8的上方安装有保护垫10,当氧气沿着输氧管4进行输送时,通过感应器8促使气囊9进行充气,使其将输氧管4进行支撑,避免在
输氧管4在使用时中部折弯造成氧气无法进行传输,有利于保证装置能够正常使用,提高装置的实用性,保护垫10的底部设置有棉质粘层11,保护垫10的上方安装有硬质保护壳12,棉质粘层11的设置有利于避免患者在长时间佩戴输氧管4时造成脸部产生痕迹,同时棉质粘层11能够进行拆卸更换,避免产生交叉感染,硬质保护壳12的设置使工作人员在拿取输氧管4时更加便捷,避免造成输氧管4产生折痕。
[0021]如图2所示,两个输氧管4之间设置有衔接板13,且衔接板13的内侧表面设置有吸水棉涂层14,衔接板13的表面中部设置有用于吸氧的连接组件15,且连接组件15包括鼻塞管1501、过滤板1502和排氧孔1503,鼻塞管1501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板1502,且鼻塞管1501的表面开设有排氧孔1503,过滤板1502的外径和鼻塞管1501的内径尺寸相一致,且过滤板1502呈圆形,连接组件15的设置有利于工作人员将鼻塞管1501插入患者的鼻孔内部,然后通过启动装置,使氧气沿着输氧管4传输至内部,患者再通过排氧孔1503吸收氧气,能够保证患者的正常呼吸,同时鼻塞管1501内部的氧气在传输至排氧孔1503时需通过过滤板1502进行过滤,避免内部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固定的吸氧管,包括衔接座(1)和感应器(8),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座(1)的下端设置有套环(2),且套环(2)的下端安装有管道(3),所述衔接座(1)的上端两侧设置有输氧管(4),且衔接座(1)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弹力带(5),所述第一弹力带(5)的表面安装有插柱(6),所述衔接座(1)的左侧设置有用于防输氧管(4)掉落的辅助组件(7),且辅助组件(7)包括第二弹力带(701)、通孔(702)和魔术贴(703),所述第二弹力带(701)的表面开设有通孔(702),且通孔(702)的左侧设置有魔术贴(703),所述感应器(8)设置于输氧管(4)的表面下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固定的吸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氧管(4)的内部设置有气囊(9),所述感应器(8)的上方安装有保护垫(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固定的吸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垫(10)的底部设置有棉质粘层(11),所述保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本波,王晓庆,金莲,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