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加固复合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9550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坑加固复合支护结构,属于基坑支护技术领域,该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桩前竖向桩、桩后竖向桩和斜向桩,其中,支护桩成排设置于基坑的垂直坑壁,且部分长度埋设于地下;桩前竖向桩成排设置于支护桩前侧的坑底,且全部长度埋设于地下;桩后竖向桩成排设置于支护桩后侧的外围土体;斜向桩成排设置于桩后竖向桩靠近地面建筑物一侧的外围土体,且斜向桩从桩后竖向桩的顶端开始向地面建筑物的基底延伸,使斜向桩与桩后竖向桩之间形成固定的倾斜夹角。该基坑加固复合支护结构,解决了基坑工程距离建(构)筑物较近,不具备大放坡条件下的基坑支护问题。备大放坡条件下的基坑支护问题。备大放坡条件下的基坑支护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加固复合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基坑支护
,具体涉及一种基坑加固复合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及基础设施迅猛发展,深挖回填现象越发普遍,深挖回填土基坑工程问题越来越多。但是,以我国川渝地区为例,其山丘广布,沟壑纵横,且很多基坑工程距离建(构)筑物较近,不具备大放坡条件,而传统的悬臂桩、锚拉桩等基坑支护方式在该地质条件下因施工成本极高,材料浪费严重,且容易造成过度设计而不适用。这就迫切要求研发出一种成本低、施工方便、快捷且安全的能够在不具备大放坡条件下使用的基坑支护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加固复合支护结构,解决了基坑工程距离建(构)筑物较近,不具备大放坡条件下的基坑支护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基坑加固复合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桩前竖向桩、桩后竖向桩和斜向桩;
[0006]所述支护桩成排设置于基坑的垂直坑壁,且部分长度埋设于地下;
[0007]所述桩前竖向桩成排设置于所述支护桩前侧的坑底,且全部长度埋设于地下;
[0008]所述桩后竖向桩成排设置于所述支护桩后侧的外围土体;
[0009]所述斜向桩成排设置于所述桩后竖向桩靠近地面建筑物一侧的所述外围土体,且所述斜向桩从桩后竖向桩的顶端开始向地面建筑物的基底延伸,使斜向桩与桩后竖向桩之间形成固定的倾斜夹角。
[0010]进一步地,所述基坑加固复合支护结构还包括护孔桩;
[0011]所述护孔桩设置于所述支护桩的外周侧。
[0012]进一步地,所述护孔桩包括第一护孔桩、第二护孔桩和第三护孔桩;
[0013]所述第一护孔桩设置于所述支护桩前侧靠近所述坑底的一侧;
[0014]所述第二护孔桩设置于相邻的所述支护桩之间;
[0015]所述第三护孔桩设置于所述支护桩后侧靠近所述桩后竖向桩的一侧。
[0016]进一步地,对于每一垂直坑壁,所述第一护孔桩与所述第三护孔桩的数量各为一排;
[0017]每相邻的两根所述支护桩之间的所述第二护孔桩的数量为两根。
[0018]进一步地,所述桩前竖向桩、所述桩后竖向桩和所述斜向桩的数量为多排。
[0019]进一步地,所述支护桩顶部设置冠梁,所述冠梁将各个所述支护桩连接为一体。
[0020]进一步地,所述桩后竖向桩和所述斜向桩的顶部设置混泥土板,将所述桩后竖向桩和所述斜向桩连接为一体。
[0021]进一步地,所述支护桩、所述桩前竖向桩、所述桩后竖向桩、所述斜向桩和所述护
孔桩均为旋喷桩。
[0022]有益效果:
[0023]1、桩前竖向桩成排设置于支护桩前侧的坑底,且全部长度埋设于地下,使桩前竖向桩对桩前坑底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极大增加了桩前土的强度和被动土压力,对支护桩起到较好的支撑稳固作用;桩后竖向桩成排设置于支护桩后侧的外围土体,对桩后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有效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物理力学性质,大大提高了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斜向桩成排设置于桩后竖向桩靠近地面建筑物一侧的外围土体,且斜向桩从桩后竖向桩的顶端开始向地面建筑物的基底延伸,使斜向桩与桩后竖向桩之间形成固定的倾斜夹角,从而对已有建筑物或临时建筑物的基底土体进行有效加固,增加了土体的压缩模量和承载力,有效降低了松散地层的沉降,保护了地层建筑物的安全;桩前竖向桩、桩后竖向桩以及斜向桩施工方便、缩短工期,节约工程造价、经济效益明显;
[0024]而且,在深厚填土层及松散砂卵石层、粉土层等地层等较松散无良好嵌固段条件下件均适用,有效地保护了周边环境。
[0025]2、护孔桩设置于支护桩的外周侧,有效加固了支护桩侧土体,进而极大程度地避免了支护桩成孔时因严重垮孔而成桩困难的问题,同时增加了支护桩的侧摩阻力,使支护桩与周围土体有效结合,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量,从而有效降低了造价,并节约了工期。
[0026]3、对于每一垂直坑壁,第一护孔桩与第三护孔桩的数量各设置一排,每相邻的两根支护桩之间设置两根第二护孔桩,能够在对支护桩的成孔起到保护的同时,减少混泥土用量,降低施工成本。
[0027]4、冠梁将各个支护桩连接为一体,使支护桩形成整体的支护框架,防止基坑顶部边缘产生坍塌,并加强整体支护强度,防止基坑的内壁受侧向压力变形破坏。
[0028]5、桩后竖向桩和斜向桩的顶部设置混泥土板,将桩后竖向桩和所述斜向桩连接为一体,加强整体支护强度,进一步增强基坑内壁抵抗侧向压力的能力。
[0029]6、支护桩、桩前竖向桩、桩后竖向桩、斜向桩和护孔桩均为旋喷桩,采用旋喷桩施工工艺,材料易采购,施工速度快,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坑加固复合支护结构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0031]图2为图1中沿AA

线的剖面后的左视图;
[0032]其中,1-支护桩,2-桩前竖向桩,3-桩后竖向桩,4-斜向桩,5-建筑物,6-护孔桩,7-冠梁,8-混凝土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34]实施例一:
[0035]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基坑加固复合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1、桩前竖向桩2、桩后竖向桩3和斜向桩4,其中:
[0036]基坑坑壁为垂直坑壁,多个支护桩1成排设置在垂直坑壁上,且部分长度埋设于地下;桩前竖向桩2成排设置在支护桩1前侧的坑底,且全部长度埋设于地下,优选的,当桩前
竖向桩2设置多排时,第一排桩前竖向桩2紧贴支护桩1设置,这极大增加了桩前土的强度和被动土压力,对支护桩1起到较好的支撑稳固作用;桩后竖向桩3成排设置在支护桩1后侧的外围土体,优选的,当桩后竖向桩2设置多排时,第一排桩后竖向桩3紧贴支护桩1设置,从而对桩后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有效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物理力学性质,大大提高了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多排斜向桩4设置在桩后竖向桩3靠近地面建筑物一侧的外围土体,且斜向桩4的桩长至地面建筑物5的基底平面范围内,具体来说,每排斜向桩4均从桩后竖向桩3的顶端开始向地面建筑物5的基底延伸,使斜向桩4与桩后竖向桩3之间形成固定的倾斜夹角,形似“人”字型,从而对建筑物5(已有建筑物或临时建筑物)的基底土体进行有效加固,增加了土体的压缩模量和承载力,有效降低了松散地层的沉降,保护了建筑物5的安全。
[0037]另外,支护桩1顶部设置冠梁7,冠梁7将各个支护桩1连接为一体,使支护桩1形成整体的支护框架,防止基坑顶部边缘产生坍塌,并加强整体支护强度,防止基坑的内壁受侧向压力变形破坏。桩后竖向桩3和斜向桩4的顶部设置一定厚度的混泥土板8,将桩后竖向桩3和斜向桩4连接为一体,加强整体支护强度,进一步增强基坑内壁抵抗侧向压力的能力。
[0038]可以看出,支护桩1、冠梁7、桩前竖向桩2、桩后竖向桩3、斜向桩4以及混泥土板8一起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加固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桩、桩前竖向桩、桩后竖向桩和斜向桩;所述支护桩成排设置于基坑的垂直坑壁,且部分长度埋设于地下;所述桩前竖向桩成排设置于所述支护桩前侧的坑底,且全部长度埋设于地下;所述桩后竖向桩成排设置于所述支护桩后侧的外围土体;所述斜向桩成排设置于所述桩后竖向桩靠近地面建筑物一侧的所述外围土体,且所述斜向桩从桩后竖向桩的顶端开始向地面建筑物的基底延伸,使斜向桩与桩后竖向桩之间形成固定的倾斜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加固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护孔桩;所述护孔桩设置于所述支护桩的外周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坑加固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孔桩包括第一护孔桩、第二护孔桩和第三护孔桩;所述第一护孔桩设置于所述支护桩前侧靠近所述坑底的一侧;所述第二护孔桩设置于相邻的所述支护桩之间;所述第三护孔桩设置于所述支护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晏宾汪凯刘海军王圣杰李崎洁朱志勇陈亚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