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裂作业用耐磨软管总成,涉及软管技术领域,包括软管本体及接头本体,软管本体包括内耐磨层、增强层及外耐磨层,接头本体包括第一接头,第一接头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二接头,第二接头一端延伸至第一接头内并设置第一凸缘,第二接头通过第一凸缘与第一接头内壁连接,第二接头靠近第一接头一端直径大于第二接头远离第一接头一端直径,内耐磨层内壁与第二接头外壁贴合,第一接头上设置安装组件,安装组件用于将软管本体安装至第二接头外侧。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采用软管本体作为输送管,能够减轻重量,便于搬运,两个软管本体能通过接头本体实现快速连接,并通过安装组件将软管本体安装至第二接头外侧,实现了软管本体的快速安装或拆卸。装或拆卸。装或拆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裂作业用耐磨软管总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软管
,特别涉及一种压裂作业用耐磨软管总成。
技术介绍
[0002]输油管是输送石油原油或石油产品的管道,一般采用钢管输送。
[0003]例如,授权号为“CN112377681B”的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磨输油油管。涉及油田油气集输
钢管的两端外圆上均设有凸缘,凸缘在钢管的端面位置开有焊接坡口,焊接坡口的底部位于钢管的母材外侧,凸缘的另一侧横向开有若干向凸缘内延伸的散热环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钢管的焊接热量在散热环孔和凸缘部位散发,刚玉陶瓷层不会因为焊接受热产生裂缝,两个机械加工的端面之间贴合,刚玉陶瓷层在钢管内形成无缝对接,降低运行阻力,刚玉陶瓷层的初始凝固温度相对于原油输送时的温度差、安装时的温度差均相对较小,刚玉陶瓷层产生裂缝的几率也大幅降低,提高了刚玉陶瓷层的表面光滑度,也就是降低了原油输送时的摩擦阻力,降低运行阻力,同时降低了钢管的腐蚀趋势。
[0004]但是,上述专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采用钢管作为输送管时,钢管重量较大,搬运不便,不便于调整输送位置,且钢管连接时需要焊接,不利于输送管的快速安装或拆卸。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裂作业用耐磨软管总成,用以解决目前采用钢管作为输送管时,钢管重量较大,搬运不便,不便于调整输送位置,且钢管连接时需要焊接,不利于输送管的快速安装或拆卸的技术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裂作业用耐磨软管总成,包括:软管本体及接头本体,软管本体包括内耐磨层、增强层及外耐磨层,内耐磨层、增强层及外耐磨层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接头本体包括第一接头,第一接头呈圆筒形,第一接头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二接头,第二接头呈圆台状,第二接头一端延伸至第一接头内并设置第一凸缘,第二接头通过第一凸缘与第一接头内壁连接,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连通,第二接头靠近第一接头一端直径大于第二接头远离第一接头一端直径,内耐磨层内壁与第二接头外壁贴合,第一接头上设置安装组件,安装组件用于将软管本体安装至第二接头外侧。
[0007]优选的,安装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安装组件与两个第二接头相对应,安装组件包括压环与第一固定块,压环呈圆环状,压环套设在外耐磨层外部,压环靠近第一接头一侧设置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内壁与第一接头侧壁滑动连接,第一固定块固定设置在第一接头外壁,第一固定块中心设置滑动孔,滑动孔内滑动设置滑动杆,滑动杆一端与压环侧壁固定连接,滑动杆上套设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与第一固定块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弹簧另一端与压环侧壁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压环靠近第一凸缘一侧设置第二凸缘,第二凸缘位于压环内壁靠近第二接头一侧。
[0009]优选的,第一固定块远离压环一侧设置第二固定块,第二固定块与第一接头外壁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块中心转动设置螺杆,螺杆与滑动杆同心设置,滑动杆靠近螺杆一端设置螺纹孔,螺杆外壁与螺纹孔内壁螺纹传动连接,螺杆远离滑动杆一端延伸至第二固定块远离第一固定块一侧并设置旋钮,滑动杆外壁设置限位板。
[0010]优选的,内耐磨层为四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第一内胶层、第二内胶层、第三内胶层及第四内胶层,第一内胶层、第二内胶层、第三内胶层及第四内胶层的颜色均不相同,第一内胶层、第二内胶层、第三内胶层及第四内胶层的厚度均为内耐磨层厚度的1/4,增强层由2
‑
10层钢丝绳层缠绕构成,钢丝绳与软管轴向夹角为29
°
~90
°
进行缠绕,相邻的钢丝绳层的缠绕方向相反,外耐磨层为两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第一外胶层和第二外胶层,第一外胶层厚度为外耐磨层厚度的3/4,第二外胶层的厚度为外耐磨层厚度的1/4,第一外胶层与第二外胶层的颜色不相同。。
[0011]优选的,第一内胶层、第二内胶层、第三内胶层及第四内胶层之间设置若干标识件,同一层的若干标识件沿内耐磨层轴向等间隔设置,不同层的标识件之间交错设置。
[0012]优选的,第二接头外壁设置若干第一三角凸环,第一三角凸环等间隔分布,第一三角凸环呈环状结构,第一三角凸环截面为三角形状,且第一三角凸环靠近第一凸缘一端高度大于远离第一凸缘一端高度。
[0013]优选的,压环靠近第二接头一侧内壁设置若干第二三角凸环,第二三角凸环与第一三角凸环一一对应,第二三角凸环呈环状结构,第二三角凸环截面为三角形状,且第二三角凸环靠近第一接头一端高度小于远离第一接头一端高度,第二三角凸环的斜面一侧与第一三角凸环的斜面一侧相适配。
[0014]优选的,两个第二接头之间设置连接管,连接管设置在第一接头内,连接管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第二接头固定连接,连接管与第二接头连通,连接管靠近第二接头一端直径等于第二接头靠近连接管一端直径,第一接头、连接管及第二接头采用一体成型设计。
[0015]优选的,还包括防脱落组件,防脱落组件设置有若干个,若干防脱落组件关于压环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防脱落组件包括安装腔,安装腔通过安装孔与压环内部连通,安装孔内滑动设置压柱,压柱一端延伸至安装腔内并设置滑动板,滑动板上方设置气囊,气囊设置在安装腔内,压环远离第一接头一端内部设置活塞管,活塞管靠近安装腔一端通过连通管与气囊内部连通,活塞管内滑动设置活塞板,活塞板远离安装孔一端设置活塞杆,活塞杆远离活塞板一端贯穿压环延伸至压环外部,压环远离第一接头一侧壁设置固定板,固定板上设置摆动杆,摆动杆中间部位与固定板远离压环一端铰接连接,摆动杆侧壁与活塞杆远离活塞板一端抵接,摆动杆靠近活塞杆一端与第二弹簧一端连接,第二弹簧另一端与压环侧壁连接。
[001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裂作业用耐磨软管总成,涉及软管
,包括软管本体及接头本体,软管本体包括内耐磨层、增强层及外耐磨层,接头本体包括第一接头,第一接头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二接头,第二接头一端延伸至第一接头内并设置第一凸缘,第二接头通过第一凸缘与第一接头内壁连接,第二接头靠近第一接头一端直径大于第二接头远离第一接头一端直径,内耐磨层内壁与第二接头外壁贴合,第一接头上设置安装组件,安装组件用于将软管本体安装至第二接头外侧。本专利技术中,
采用软管本体作为输送管,能够减轻重量,便于搬运,且两个软管本体可以通过接头本体实现快速连接,并通过安装组件将软管本体安装至第二接头外侧,实现了软管本体的快速安装或拆卸。
[0017]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说明书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装置来实现和获得。
[0018]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压裂作业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裂作业用耐磨软管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软管本体及接头本体,软管本体包括内耐磨层、增强层及外耐磨层,内耐磨层、增强层及外耐磨层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接头本体包括第一接头,第一接头呈圆筒形,第一接头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二接头,第二接头呈圆台状,第二接头一端延伸至第一接头内并设置第一凸缘,第二接头通过第一凸缘与第一接头内壁连接,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连通,第二接头靠近第一接头一端直径大于第二接头远离第一接头一端直径,内耐磨层内壁与第二接头外壁贴合,第一接头上设置安装组件,安装组件用于将软管本体安装至第二接头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裂作业用耐磨软管总成,其特征在于,安装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安装组件与两个第二接头相对应,安装组件包括压环与第一固定块,压环呈圆环状,压环套设在外耐磨层外部,压环靠近第一接头一侧设置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内壁与第一接头侧壁滑动连接,第一固定块固定设置在第一接头外壁,第一固定块中心设置滑动孔,滑动孔内滑动设置滑动杆,滑动杆一端与压环侧壁固定连接,滑动杆上套设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与第一固定块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弹簧另一端与压环侧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裂作业用耐磨软管总成,其特征在于,压环靠近第一凸缘一侧设置第二凸缘,第二凸缘位于压环内壁靠近第二接头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裂作业用耐磨软管总成,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块远离压环一侧设置第二固定块,第二固定块与第一接头外壁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块中心转动设置螺杆,螺杆与滑动杆同心设置,滑动杆靠近螺杆一端设置螺纹孔,螺杆外壁与螺纹孔内壁螺纹传动连接,螺杆远离滑动杆一端延伸至第二固定块远离第一固定块一侧并设置旋钮,滑动杆外壁设置限位板。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裂作业用耐磨软管总成,其特征在于,内耐磨层为四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第一内胶层、第二内胶层、第三内胶层及第四内胶层,第一内胶层、第二内胶层、第三内胶层及第四内胶层的颜色均不相同,第一内胶层、第二内胶层、第三内胶层及第四内胶层的厚度均为内耐磨层厚度的1/4,增强层由2
‑
10层钢丝绳层缠绕构成,钢丝绳与软管轴向夹角为29
°
~90
°
进行缠绕,相邻的钢丝绳层的缠绕方向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锦诚,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泰悦流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