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敷料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9190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医用敷料贴,包括依次粘接的底层、吸附层、药粉层、带有若干小孔的粘胶层、顶保护层,吸附层的径向外周表面位于底层的径向外周表面以内且位于粘胶层的径向外周表面以内;药粉层位于吸附层的顶面与粘胶层的底面之间;吸附层的边缘的密度大于其其余部分的密度;顶保护层包括左顶保护层、右顶保护层,左顶保护层的右端设有第一支撑膜,右顶保护层的左端设有第二支撑膜;第一支撑膜的右端顶面贴有若干向右开口的弧形凹槽,第二支撑膜的左端顶面贴有与各弧形凹槽相啮合的弧形凸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升医用敷料贴整体的透气性,有利于创面的呼吸作用,促进创面的愈合。促进创面的愈合。促进创面的愈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医用敷料贴


[0001]本技术涉及卫生用品
,具体涉及医用敷料贴。

技术介绍

[0002]敷贴,又名止血膏药、创可贴,具有止血,护创功能,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外科用药。传统的敷贴主要由一块平布胶布和一块浸过药物的吸水垫组成,使用时只需直接贴在创伤处即可。
[0003]皮肤是人类的第一道免疫屏障,当皮肤创伤、烧伤或溃疡后,皮肤创面往往会产生渗出液、脓液、毒素等,其中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的炎症因子、蛋白酶和自由基等,若长期停留在皮肤表面会减缓创面的康复。医用敷料适于创面肉芽形成期,能够吸收多余的创面渗出液,同时能够阻隔外界异物和部分细菌,保护暴露的神经末梢,减轻疼痛。
[0004]目前,临床上用于护理的医用敷料主要有普通纱布敷料和泡沫敷料。普通纱布敷料价格低廉,其功能也较为单一,如:脱脂纱布吸湿性好,但易与创面粘连;凡士林纱布与创面不粘连,但不具有抗菌性;盐水湿纱抗菌性好,但吸湿性差。
[0005]与普通纱布敷料相比,泡沫敷料因其与创面不粘连、抗菌性好、吸液性能优于普通纱布敷料等优点而成为当下应用最广泛的医用敷料。临床上常用的多为聚氨酯泡沫敷料,其外层为聚氨酯薄膜,以阻止微生物的侵入;中间层(护创吸收层)为聚氨酯泡沫,吸水率高;内层为聚氨酯薄膜,其上分布大量直径均小于20微米的微孔,以阻止新生上皮细胞长进孔内。但该结构的聚氨酯泡沫敷料透气性较差,长时间接触创面会导致创面变白,甚至溃烂,不利于肉芽的形成;再者,其吸液能力及吸液速度也有限,当创面渗出液较多时需及时更换,若不及时更换易导致渗出液污染创面,而且市场上聚氨酯泡沫敷料价格比较高,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另外,其外形结构也较为单一,对于气切手术需要插入气管套管以及胸部、腹部等手术需引入引流管的患者,需将泡沫敷料剪裁为中间带孔状,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且剪裁所用的剪刀等器械需反复消毒,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医用敷料贴。
[0007]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医用敷料贴,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粘接的底层、吸附层、药粉层、带有若干小孔的粘胶层、顶保护层,吸附层的径向外周表面位于底层的径向外周表面以内且位于粘胶层的径向外周表面以内;药粉层位于吸附层的顶面与粘胶层的底面之间;吸附层的边缘的密度大于其其余部分的密度;顶保护层包括左顶保护层、右顶保护层,左顶保护层的右端设有第一支撑膜,右顶保护层的左端设有第二支撑膜;第一支撑膜的右端顶面贴有若干向右开口的弧形凹槽,第二支撑膜的左端顶面贴有与各弧形凹槽相啮合的弧形凸起。
[000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层为无纺布制成的底层。
[0010]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吸收层中部的厚度为200

400丝,吸收层边缘的厚度为50

100
丝。
[0011]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左顶保护层的厚度、右顶保护层的厚度相同。
[0012]作为优选技术方案,第一支撑膜的厚度大于左顶保护层部分的厚度,第二支撑膜的厚度大于右顶保护层部分的厚度。
[0013]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左顶保护层为纸制成的左顶保护层、右顶保护层部分为纸制成的右顶保护层。
[0014]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吸附层为聚酯纤维棉制成的吸附层。
[0015]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底层横截面呈椭圆形,左顶保护层、右顶保护层对接后形成的顶保护层与底层大小相同。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带有若干小孔的粘胶层,便于皮肤渗出液被吸附层吸收,可时药粉层进入皮肤。吸附层的径向外周表面位于底层的径向外周表面以内且位于粘胶层的径向外周表面以内,吸附层的边缘的密度大于其其余部分的密度,皮肤渗出液被吸附层吸收后不会外溢;底层为无纺布制成,可提升医用敷料贴整体的透气性,有利于创面的呼吸作用,促进创面的愈合。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医用敷料贴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的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图1所示透气防过敏贴片沿A

A

的剖面图。
[0020]图4是图3的C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图3的D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图3的E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底层

1;吸附层

2;药粉层

3;粘胶层

4;左顶保护层

51;右顶保护层

52;第一支撑膜

61;第二支撑膜

62;弧形凹槽

63;弧形凸起

64。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5]实施例1。如图1

6所示,医用敷料贴,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粘接的底层1、吸附层2、药粉层3、带有若干小孔的粘胶层4、顶保护层,吸附层2的径向外周表面位于底层1的径向外周表面以内且位于粘胶层4的径向外周表面以内;药粉层3位于吸附层2的顶面与粘胶层4的底面之间;吸附层2的边缘的密度大于其其余部分的密度;顶保护层包括左顶保护层51、右顶保护层52,左顶保护层51的右端设有第一支撑膜61,右顶保护层52的左端设有第二支撑膜62;第一支撑膜61的右端顶面贴有若干向右开口的弧形凹槽63,第二支撑膜62的左端顶面贴有与各弧形凹槽63相啮合的弧形凸起64。
[0026]所述底层1为无纺布制成的底层1。
[0027]吸收层中部的厚度为200丝,吸收层边缘的厚度为50丝。
[0028]左顶保护层51的厚度、右顶保护层52的厚度相同。
[0029]第一支撑膜61的厚度大于左顶保护层51部分的厚度,第二支撑膜62的厚度大于右顶保护层52部分的厚度。
[0030]左顶保护层51为纸制成的左顶保护层51、右顶保护层52部分为纸制成的右顶保护层52。
[0031]吸附层2为聚酯纤维棉制成的吸附层2。
[0032]底层1横截面呈椭圆形,左顶保护层51、右顶保护层52对接后形成的顶保护层与底层1大小相同。
[0033]带有若干小孔的粘胶层4,便于皮肤渗出液被吸附层2吸收,可时药粉层3进入皮肤。吸附层2的径向外周表面位于底层1的径向外周表面以内且位于粘胶层4的径向外周表面以内,吸附层2的边缘的密度大于其其余部分的密度,皮肤渗出液被吸附层2吸收后不会外溢;本技术可提升医用敷料贴整体的透气性,有利于创面的呼吸作用,促进创面的愈合。
[0034]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吸收层中部的厚度为400丝,吸收层边缘的厚度为100丝。
[0035]以上所列举的实施方式仅供理解本技术之用,并非是对本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有关领域的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医用敷料贴,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粘接的底层(1)、吸附层(2)、药粉层(3)、带有若干小孔的粘胶层(4)、顶保护层,吸附层(2)的径向外周表面位于底层(1)的径向外周表面以内且位于粘胶层(4)的径向外周表面以内;药粉层(3)位于吸附层(2)的顶面与粘胶层(4)的底面之间;吸附层(2)的边缘的密度大于其其余部分的密度;顶保护层包括左顶保护层(51)、右顶保护层(52),左顶保护层(51)的右端设有第一支撑膜(61),右顶保护层(52)的左端设有第二支撑膜(62);第一支撑膜(61)的右端顶面贴有若干向右开口的弧形凹槽(63),第二支撑膜(62)的左端顶面贴有与各弧形凹槽(63)相啮合的弧形凸起(6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敷料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1)为无纺布制成的底层(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敷料贴,其特征在于:吸收层中部的厚度为2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振春
申请(专利权)人:高唐县嘉铭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