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腔镜手术用负压抽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8864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负压引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胸腔镜手术用负压抽吸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胸腔镜手术用负压抽吸装置,能够使引流口保持在积液中,可以避免积液回流,同时还可以根据积液的流量调节引流速度,以便使用不同的负压进行稳定引流,使引流效果更佳。一种胸腔镜手术用负压抽吸装置,包括有支撑夹、抽吸泵和排出管等;所述抽吸泵设置在支撑夹的内壁上,所述排出管设置在抽吸泵的输出口上。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转动球的吸附口一直保持在下方,同时可以避免气囊和转动球的位置颠倒,让转动球的吸附口浸在积液中,避免露出积液表面,且转动球不会沉淀在患者的胸腔底部而被胸腔堵住,然后抽吸泵会对胸腔内的积液进行稳定地引流。会对胸腔内的积液进行稳定地引流。会对胸腔内的积液进行稳定地引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胸腔镜手术用负压抽吸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负压引流
,尤其涉及一种胸腔镜手术用负压抽吸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胸腔镜手术是使用现代摄像技术和高科技手术器械装备,在胸壁套管或微小切口下完成胸内复杂手术的微创胸外科新技术。电视胸腔镜手术使一些肺功能较差的患者获得了手术治疗的机会,扩大了胸部手术的适用范围。在对患者进行胸腔镜手术时,必然会有出血、组织渗液或者其他器官分泌的液体流出,为了不影响手术的进行,工作人员需要使用负压装置,将患者手术中过程中流出的液体进行吸除。
[0003]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一般是使用负压装置的引流管一端放入患者的胸腔内,再利用负压的原理将患者胸腔内的积液从引流管的另一端排出,然而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负压装置的引流管放置过浅可能会露出积液表面,放置过深可能会被胸腔堵住,而无法正确引流,导致引流管的引流效果不佳;2、负压装置的负压设定过大会导致引流管吸扯患者的胸腔组织,而造成患者的胸腔损伤;3、引流管中的积液容易回流,会造成患者的胸腔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而提供的一种胸腔镜手术用负压抽吸装置,本专利技术能够使引流口保持在积液中,可以避免积液回流,同时还可以根据积液的流量调节引流速度,以便使用不同的负压进行稳定引流,使引流效果更佳。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施方案为:一种胸腔镜手术用负压抽吸装置,包括有支撑夹、抽吸泵、排出管、螺纹管、抽吸软管、调向组件和漂浮组件,所述抽吸泵设置在支撑夹的内壁上,所述排出管设置在抽吸泵的输出口上,且所述排出管与抽吸泵的输出口连通,所述螺纹管设置在抽吸泵的输入口上,且所述螺纹管与抽吸泵的输入口连通,所述抽吸软管通过螺纹连接在螺纹管远离抽吸泵的一端,且所述抽吸软管与螺纹管连通,所述调向组件设在抽吸软管上,所述漂浮组件设在调向组件上且与抽吸软管连接。
[0006]更为优选的是,所述调向组件包括有支撑管、支撑套、转动球和连接管,所述支撑管设置在抽吸软管远离螺纹管的一端,且所述支撑管与抽吸软管连通,所述支撑套设置在支撑管上,所述转动球转动式连接在支撑套的内壁上,所述转动球上设置有两个连接管的一端,两个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均与支撑管连通。
[0007]更为优选的是,所述转动球上开设有吸附口,且两个所述连接管均与转动球的吸附口连通。
[0008]更为优选的是,所述漂浮组件包括有收容筒、气囊、导气管、储气罐、磁铁块和铁质活塞架,所述收容筒设置在转动球顶部,所述气囊设置在收容筒内部,所述气囊为弹性材质,所述导气管的一端设置在收容筒下部,且所述导气管与收容筒连通,所述导气管与抽吸
软管的外壁连接,所述储气罐设置在抽吸软管靠近螺纹管一侧的外壁上,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与储气罐连通,所述储气罐内壁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磁铁块,所述铁质活塞架滑动式连接在储气罐上,所述铁质活塞架为铁制材质,其中一个所述磁铁块磁吸住铁质活塞架。
[0009]更为优选的是,还包括有流量调节组件,所述流量调节组件设在支撑管上,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包括有阻隔板、传动杆、推动环、弹簧片和推板,所述阻隔板滑动式连接在支撑管上,所述阻隔板下部设置有两个传动杆的一端,两个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推动环,所述推动环位于转动球正下方,所述弹簧片设置在支撑管内壁的顶部,所述弹簧片与阻隔板接触,所述推板设置在弹簧片上。
[0010]更为优选的是,还包括有分隔环、橡胶条和阻隔塞,所述分隔环设置在抽吸软管内壁靠近支撑管的一侧,所述分隔环远离支撑管的一侧设置有两个橡胶条,两个所述橡胶条之间设置有阻隔塞,所述阻隔塞与分隔环接触。
[0011]更为优选的是,还包括有分割刀片,所述分割刀片设置在支撑管内壁靠近抽吸软管的一侧。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工作人员将抽吸软管放进患者的胸腔内后,推动铁质活塞架移动,使得气囊膨胀变大,气囊会飘浮在积液表面,并带动转动球转动,使得转动球的吸附口一直保持在下方,同时可以避免气囊和转动球的位置颠倒,进而使得转动球一直位于气囊下方,这样可以让转动球的吸附口浸在积液中,避免露出积液表面,以便后续能够更好地抽吸积液,且使得转动球不会沉淀在患者的胸腔底部而被胸腔堵住,然后抽吸泵会通过转动球的吸附口对胸腔内的积液进行稳定地引流。
[0013]2、在负压引流时,阻隔板会完全打开支撑管,使得转动球的吸附口吸附力度较大,引流积液的速度也较快,能够更加快速地对患者胸腔内的积液进行引流,随着胸腔内的积液减少,支撑管会逐渐被阻隔板堵住一部分,此时支撑管内的积液会更难被抽取,使得转动球的吸附口的吸附力度逐渐变小,引流的速度也逐渐变慢,这样可以随着积液的减少而逐渐降低引流力度,同时避免转动球靠近患者的胸腔时,由于转动球的吸附口吸附力度过大而对患者的胸腔造成损伤,使引流更加安全,提高引流效果。
[0014]3、当负压引流结束时,抽吸软管内的压强会恢复平衡,而橡胶条会回弹并带动阻隔塞重新堵住分隔环,避免抽吸软管内的积液回流到患者的胸腔内,从而避免积液回流的情况发生,有效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使引流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抽吸软管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调向组件和漂浮组件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A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专利技术调向组件、漂浮组件和流量调节组件的局部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专利技术分隔环、橡胶条和阻隔塞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B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9为本专利技术漂浮组件的局部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中各零部件的标记如下:1、支撑夹,2、抽吸泵,3、排出管,4、螺纹管,5、抽吸软管,61、支撑管,62、支撑套,63、转动球,64、连接管,71、收容筒,72、气囊,73、导气管,74、储气罐,75、磁铁块,76、铁质活塞架,81、阻隔板,82、传动杆,83、推动环,84、弹簧片,85、推板,91、分隔环,92、橡胶条,93、阻隔塞,10、分割刀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专利技术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
[0026]实施例1:一种胸腔镜手术用负压抽吸装置,如图1

图9所示,包括有支撑夹1、抽吸泵2、排出管3、螺纹管4、抽吸软管5、调向组件和漂浮组件,所述抽吸泵2通过螺栓连接在支撑夹1的内壁上,所述排出管3设置在抽吸泵2的输出口上,且所述排出管3与抽吸泵2的输出口连通,所述螺纹管4设置在抽吸泵2的输入口上,且所述螺纹管4与抽吸泵2的输入口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胸腔镜手术用负压抽吸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有支撑夹(1)、抽吸泵(2)、排出管(3)、螺纹管(4)、抽吸软管(5)、调向组件和漂浮组件,所述抽吸泵(2)设置在支撑夹(1)的内壁上,所述排出管(3)设置在抽吸泵(2)的输出口上,且所述排出管(3)与抽吸泵(2)的输出口连通,所述螺纹管(4)设置在抽吸泵(2)的输入口上,且所述螺纹管(4)与抽吸泵(2)的输入口连通,所述抽吸软管(5)通过螺纹连接在螺纹管(4)远离抽吸泵(2)的一端,且所述抽吸软管(5)与螺纹管(4)连通,所述调向组件设在抽吸软管(5)上,所述漂浮组件设在调向组件上且与抽吸软管(5)连接。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胸腔镜手术用负压抽吸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调向组件包括有支撑管(61)、支撑套(62)、转动球(63)和连接管(64),所述支撑管(61)设置在抽吸软管(5)远离螺纹管(4)的一端,且所述支撑管(61)与抽吸软管(5)连通,所述支撑套(62)设置在支撑管(61)上,所述转动球(63)转动式连接在支撑套(62)的内壁上,所述转动球(63)上设置有两个连接管(64)的一端,两个所述连接管(64)的另一端均与支撑管(61)连通。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胸腔镜手术用负压抽吸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转动球(63)上开设有吸附口,且两个所述连接管(64)均与转动球(63)的吸附口连通。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胸腔镜手术用负压抽吸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漂浮组件包括有收容筒(71)、气囊(72)、导气管(73)、储气罐(74)、磁铁块(75)和铁质活塞架(76),所述收容筒(71)设置在转动球(63)顶部,所述气囊(72)设置在收容筒(71)内部,所述气囊(72)为弹性材质,所述导气管(73)的一端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友于冯刚贾克刚谢升龙任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