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混合装置,包括搅拌罐主体,所述搅拌罐主体顶部安装有水箱,所述水箱内底部安装有将水源泵出的水泵,所述水泵输出端互通连接有输水管,所述搅拌罐主体内顶部固定连接有可使喷淋杆转动的转杆,所述喷淋杆转动连接在转杆底部外,所述喷淋杆底部阵列式开设有下喷头,所述喷淋杆左右两侧壁均设置有在喷出水流后可带动喷淋杆进行转动的斜向的侧喷头。解决了现有的混凝土混合装置在混合完毕后,内部仍会有一定的混凝土残留,若是不进行清理则会凝固在混合搅拌装置的内壁上,积少成多,会使混凝土的搅拌效率产生影响,现在并没有一种可以对残留的混凝土进行高效清理的混凝土混合装置等问题,适合被广泛推广和使用。被广泛推广和使用。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混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混凝土混合装置
,特别涉及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简称为"砼":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0003]现有的对混凝土进行混合的装置在混合搅拌完毕后,内部仍会有一定的混凝土残留,而这些残留的混凝土若是不进行清理则会凝固在混合搅拌装置的内壁上,导致想清理也不便于清理了,积少成多,便会使混凝土的搅拌效率产生影响,现在并没有一种可以对残留的混凝土进行高效清理的混凝土混合装置,所以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混合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混合装置,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混合装置,包括搅拌罐主体,所述搅拌罐主体顶部安装有水箱,所述水箱内底部安装有将水源泵出的水泵,所述水泵输出端互通连接有输水管,所述搅拌罐主体内顶部固定连接有可使喷淋杆转动的转杆,所述喷淋杆转动连接在转杆底部外,所述喷淋杆底部阵列式开设有下喷头,所述喷淋杆左右两侧壁均设置有在喷出水流后可带动喷淋杆进行转动的斜向的侧喷头,所述输水管输出端互通连接下喷头和侧喷头,通过喷淋杆底部的下喷头以及两侧的侧喷头可在输出水源后,下喷头喷出高压水流对搅拌罐主体内部进行喷淋冲洗,从而将混凝土混合装置内残留的混凝土冲除,并且斜向的侧喷头可在输出水源后,通过侧向的水流推动力带动喷淋杆在转杆外进行转动,从而可使下喷头的水流覆盖面积以及冲洗效率提高,相较于一般的清洗装置,本技术方案对混凝土混合装置内的残留的混凝土清除效率更高。
[0007]进一步地,所述搅拌罐主体左侧壁上端开设并安装有干料入料口。
[0008]进一步地,所述搅拌罐主体右侧壁上端开设并安装有湿料入料口,通过分别设置干料入料口以及湿料入料口可有效的对干湿物料的投放进行分离,可有效的防止干湿物料通过同一入口投放,会使干物料受到湿物料的影响,粘黏在投料入口处的情况发生,本技术方案使混凝土混合装置的物料投放效率大幅提高。
[0009]进一步地,所述搅拌罐主体内顶部安装有对物料进行搅拌混合的动力搅拌杆。
[0010]进一步地,所述搅拌罐主体内部以及动力搅拌杆外部均均匀涂覆有纳米涂层,纳米涂层可最大程度的防止混凝土粘附在搅拌罐主体内部以及动力搅拌杆的外部,从而提高
了喷淋系统对搅拌罐主体内残留混凝土冲洗效率。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1.通过喷淋杆底部的下喷头以及两侧的侧喷头可在输出水源后,下喷头喷出高压水流对搅拌罐主体内部进行喷淋冲洗,从而将混凝土混合装置内残留的混凝土冲除,并且斜向的侧喷头可在输出水源后,通过侧向的水流推动力带动喷淋杆在转杆外进行转动,从而可使下喷头的水流覆盖面积以及冲洗效率提高,相较于一般的清洗装置,本技术方案对混凝土混合装置内的残留的混凝土清除效率更高。
[0013]2.通过分别设置干料入料口以及湿料入料口可有效的对干湿物料的投放进行分离,可有效的防止干湿物料通过同一入口投放,会使干物料受到湿物料的影响,粘黏在投料入口处的情况发生,本技术方案使混凝土混合装置的物料投放效率大幅提高。
[0014]3.纳米涂层可最大程度的防止混凝土粘附在搅拌罐主体内部以及动力搅拌杆的外部,从而提高了喷淋系统对搅拌罐主体内残留混凝土冲洗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混合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混合装置的内部细节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混合装置的喷淋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搅拌罐主体;101、动力搅拌杆;2、水箱;210、水泵;211、输水管;3、喷淋杆;310、转杆;320、下喷头;330、侧喷头;410、干料入料口;420、湿料入料口;5、纳米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0]如图1
‑
3所示,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混合装置,包括搅拌罐主体1,所述搅拌罐主体1顶部安装有水箱2,所述水箱2内底部安装有将水源泵出的水泵210,所述水泵210输出端互通连接有输水管211,所述搅拌罐主体1内顶部固定连接有可使喷淋杆3转动的转杆310,所述喷淋杆3转动连接在转杆310底部外,所述喷淋杆3底部阵列式开设有下喷头320,所述喷淋杆3左右两侧壁均设置有在喷出水流后可带动喷淋杆3进行转动的斜向的侧喷头330,所述输水管211输出端互通连接下喷头320和侧喷头330,所述搅拌罐主体1内顶部安装有对物料进行搅拌混合的动力搅拌杆101,所述搅拌罐主体1内部以及动力搅拌杆101外部均均匀涂覆有纳米涂层5,搅拌完成的混凝土排出后,启动水泵210将水箱2内的水源通过输水管211输出至喷淋杆3内,并通过下喷头320及侧喷头330喷出,下喷头320会喷出高压水流对搅拌罐主体1内部进行喷淋冲洗,同时,斜向的侧喷头330在喷出高压水流后,会在侧向的水流的推动力下,使喷淋杆3进行转动,提高了下喷头320的水流覆盖面积以及冲洗效率提高,并且,搅拌罐主体1内部以及动力搅拌杆101外部的纳米涂层5可减小混凝土的粘黏,从而提高了对残留混凝土的冲洗效率。
[0021]其中,所述搅拌罐主体1左侧壁上端开设并安装有干料入料口410,所述搅拌罐主体1右侧壁上端开设并安装有湿料入料口420,通过干料入料口410投入干物料,通过湿料入料口420投入湿物料,可防止干湿物料通过同一入口投放,会使干物料受到湿物料的影响,
粘黏在投料入口处的情况发生。
[002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混合装置,工作时,首先通过干料入料口410投入干物料,通过湿料入料口420投入湿物料,可防止干湿物料通过同一入口投放,会使干物料受到湿物料的影响,粘黏在投料入口处的情况发生,并启动动力搅拌杆101进行搅拌混合,完成后将混凝土排出,接着,启动水泵210将水箱2内的水源通过输水管211输出至喷淋杆3内,并通过下喷头320及侧喷头330喷出,下喷头320会喷出高压水流对搅拌罐主体1内部进行喷淋冲洗,同时,斜向的侧喷头330在喷出高压水流后,会在侧向的水流的推动力下,使喷淋杆3进行转动,提高了下喷头320的水流覆盖面积以及冲洗效率提高,并且,搅拌罐主体1内部以及动力搅拌杆101外部的纳米涂层5可减小混凝土的粘黏,从而提高了对残留混凝土的冲洗效率。
[002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混合装置,包括搅拌罐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罐主体(1)顶部安装有水箱(2),所述水箱(2)内底部安装有将水源泵出的水泵(210),所述水泵(210)输出端互通连接有输水管(211),所述搅拌罐主体(1)内顶部固定连接有可使喷淋杆(3)转动的转杆(310),所述喷淋杆(3)转动连接在转杆(310)底部外,所述喷淋杆(3)底部阵列式开设有下喷头(320),所述喷淋杆(3)左右两侧壁均设置有在喷出水流后可带动喷淋杆(3)进行转动的斜向的侧喷头(330),所述输水管(211)输出端互通连接下喷头(320)和侧喷头(3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树征,
申请(专利权)人:张树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