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箱把手,涉及服务器技术领域。该把手包括对称设置于机箱两侧的把手组件,所述把手组件包括上端通过铰接轴与机箱相铰接的把手,且所述的铰接轴上套设有扭簧。所述的机箱上滑动设置有开关,且所述的开关和机箱之间设置有用阻碍所述的开关向下滑动的弹簧。当所述的把手处于竖直状态,且所述的开关处于上限位置时,所述开关的上端限制了所述把手向上翻转的自由度,且所述把手的悬空端在所述扭簧的弹性作用下压紧在所述开关的上端部上。当所述开关处于下限位置时,所述开关的上端部与所述把手的悬空端脱离,所述的把手能够在所述扭簧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向上翻转。该机箱把手能够实现把手的自动翻转,无需人工开启把手。需人工开启把手。需人工开启把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箱把手
[0001]本技术涉及服务器
,具体地说是一种机箱把手。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方便搬运,在机箱过高或重时一般会在机箱两侧设置把手以方便提取和搬运机箱。相关技术中,设置于机箱两侧的把手一般其上端都是与机箱铰接,使用时需要人工将把手翻转到水平状态,从而方便握持。
[0003]然而,由于机箱需要搬运的机会相对较少,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固定的工作状态。因此为了方便机箱的放置,避免增大机箱的占用空间,把手的厚度一般会做的很薄,但是这样就会存在把手不容易开启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箱把手,该机箱把手能够实现把手的自动翻转,无需人工将把手翻转到水平状态。这样,即使把手的厚度很薄,也能够很方便的开启把手。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机箱把手,包括对称设置于机箱两侧的把手组件,所述的把手组件包括上端通过铰接轴与所述机箱相铰接的把手,且所述的铰接轴上套设有扭簧;
[0007]所述的机箱上滑动设置有开关,且所述的开关和机箱之间设置有用阻碍所述的开关向下滑动的弹簧;
[0008]当所述的把手处于竖直状态,且所述的开关处于上限位置时,所述开关的上端限制了所述把手向上翻转的自由度,且所述把手的悬空端在所述扭簧的弹性作用下压紧在所述开关的上端部上;
[0009]当所述开关处于下限位置时,所述开关的上端部与所述把手的悬空端脱离,所述的把手能够在所述扭簧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向上翻转。
[0010]可选的,所述的把手包括握持部和位于所述握持部两端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悬空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有铰接部,且所述的铰接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安装部共同形成第一避让孔,所述的铰接部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铰接轴的铰接孔;
[0011]所述机箱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把手的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二避让孔的内侧设置有安装扣盖,且所述的安装扣盖与所述机箱的侧壁固定连接;
[0012]所述第二避让孔的上边缘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限位板,且所述第二限位板的悬空端穿过所述的第一避让孔之后抵靠在所述安装扣盖上。
[0013]可选的,所述第二限位板的悬空端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扣盖贴合的第三限位板。
[0014]可选的,所述的铰接轴上位于两个所述的安装部之间套设有两个扭簧,且两个所
述的扭簧与所述把手的安装部一一对应,所述的扭簧包括呈螺旋结构的弹性簧体,所述弹性簧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作用端和第二作用端,所述的第一作用端抵靠在所述安装扣盖上,所述的第二作用端抵靠在所述把手的第二连接部上。
[0015]可选的,所述的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作用端的定位凹槽。
[0016]可选的,两个所述的扭簧之间设置有连接柱,且所述连接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扭簧的第一作用端固定连接。
[0017]可选的,所述的安装扣盖包括盖板主体,所述盖板主体边缘处设置有第一翻边,且所述第一翻边的悬空端抵靠在所述机箱的侧壁的内侧面上;
[0018]所述的开关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上端位于所述机箱的侧壁的外侧设置有卡接凸台,当所述的把手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把手的悬空端在所述扭簧的弹性作用力下压紧在所述卡接凸台的靠近机箱一侧的侧面上;
[0019]所述本体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导向部,且所述导向部的悬空端穿过所述盖板主体上的导向槽延伸至所述盖板主体的内侧,所述的导向部上位于所述盖板主体的内侧设置有限位凸台;
[0020]所述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过渡部,且所述过渡部的悬空端穿过所述机箱的侧壁延伸至所述机箱的外部;
[0021]所述弹簧位于所述本体下侧面和安装扣盖的位于下侧的第一翻边之间。
[0022]可选的,所述过渡部的悬空端设置有按压部。
[0023]可选的,所述卡接凸台的远离机箱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本体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导向部,且两个所述限位凸台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限位凸台的远离导向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
[0024]可选的,所述的铰接部上设置有定位部,所述的安装扣盖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定位部的定位孔,当所述的把手处于水平状态时,所述的定位部在所述扭簧的弹性作用力下压紧在所述定位孔的下边缘上。
[002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机箱把手,通过在把手的上端和机箱之间设置扭簧,在把手的下端和机箱之间设置用于限制把手向上翻转的开关,在打开开关时,把手能够在扭簧的驱动作用下自动翻转,而无需人工将把手翻转至水平状态。这样,即使把手的厚度很薄,也能够很方便的开启把手。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箱把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图1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箱把手的侧视图;
[0032]图6为图5中的A
‑
A剖视图;
[0033]图7为图5中的B
‑
B剖视图;
[0034]图8为图5中的C
‑
C剖视图;
[0035]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箱把手的爆炸视图;
[0036]图10为开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7]图11为安装扣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8]图12为机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9]图13为图12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40]图14为把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1]图15为把手处于开启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42]图16为图15中E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43]图17为把手处于开启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44]图中:1、机箱;11、侧壁;111、第二避让孔;112、第一限位板;113、第二限位板;114、第三限位板;115、第二避让缺口;12、安装扣盖;121、盖板主体;1211、导向槽;1212、定位孔;122、第一翻边;123、第二翻边;124、第二限位柱;13、安装孔;
[0045]2、把手组件;21、把手;211、握持部;212、安装部;213、第一连接部;214、第二连接部;2141、定位凹槽;215、铰接部;2151、铰接孔;216、第一避让孔;217、定位部;22、铰接轴;23、扭簧;231、弹性簧体;232、第一作用端;233、第二作用端;234、连接柱;24、开关;241、本体;242、卡接凸台;2421、第一导向斜面;243、导向部;244、限位凸台;2441、第二导向斜面;245、过渡部;246、按压部;247、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箱把手,包括对称设置于机箱(1)两侧的把手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组件(2)包括上端通过铰接轴(22)与所述机箱(1)相铰接的把手(21),且所述的铰接轴(22)上套设有扭簧(23);所述的机箱(1)上滑动设置有开关(24),且所述的开关(24)和机箱(1)之间设置有用阻碍所述的开关(24)向下滑动的弹簧(25);当所述的把手(21)处于竖直状态,且所述的开关(24)处于上限位置时,所述开关(24)的上端限制了所述把手(21)向上翻转的自由度,且所述把手(21)的悬空端在所述扭簧(23)的弹性作用下压紧在所述开关(24)的上端部上;当所述开关(24)处于下限位置时,所述开关(24)的上端部与所述把手(21)的悬空端脱离,所述的把手(21)能够在所述扭簧(23)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向上翻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箱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21)包括握持部(211)和位于所述握持部(211)两端的安装部(212),所述安装部(212)的悬空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13)和第二连接部(214),所述的第一连接部(213)和第二连接部(214)之间设置有铰接部(215),且所述的铰接部(215)、第一连接部(213)、第二连接部(214)和安装部(212)共同形成第一避让孔(216),所述的铰接部(215)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铰接轴(22)的铰接孔(2151);所述机箱(1)的侧壁(11)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把手(21)的第二避让孔(111),所述第二避让孔(111)的内侧设置有安装扣盖(12),且所述的安装扣盖(12)与所述机箱(1)的侧壁(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避让孔(111)的上边缘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一限位板(112),所述第一限位板(112)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限位板(113),且所述第二限位板(113)的悬空端穿过所述的第一避让孔(216)之后抵靠在所述安装扣盖(1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箱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板(113)的悬空端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扣盖(12)贴合的第三限位板(11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箱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接轴(22)上位于两个所述的安装部(212)之间套设有两个扭簧(23),且两个所述的扭簧(23)与所述把手(21)的安装部(212)一一对应,所述的扭簧(23)包括呈螺旋结构的弹性簧体(231),所述弹性簧体(23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作用端(232)和第二作用端(233),所述的第一作用端(232)抵靠在所述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正桦,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