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回收利用率高的系统和回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78177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回收利用率高的系统,它包括污水抽取单元、分离单元、高浓度浆料回收子系统、低浓度分离液处理子系统;污水抽取单元用于抽取含有正负极材料的污水以提供给分离单元,分离单元用于将污水分离成含大颗粒的高浓度浆料和含小颗粒的低浓度分离液并分别输出,高浓度浆料回收子系统用于处理含大颗粒的高浓度浆料以得到微米级的锂电池正负极材料,低浓度分离液处理子系统用于处理含小颗粒的低浓度分离液以得到纳米级的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并形成水循环。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对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污水进行处理,将污水中所含有的正负极材料进行最大可能的回收,同时将污水进行初步的净化,极大地节约了资源,减轻了污染。了污染。了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回收利用率高的系统和回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电芯涂布用正负极材料的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石油能源的日趋减少,更多的人们青睐于购买电动汽车进行出行,锂电池做为电动汽车的“心脏”,其需要量也越来越多。
[0003]随着锂电池数量的增加,需要更多的正负极材料,而锂电池正负极价格的日益攀升,增大了企业的成本。同时,锂电池正负级材料的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对正负极材料进行回收利用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降低厂家的生产成本。
[0004]ZL2022109858794公开了一种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回收系统和回收方法,它对锂电池生产后的污水进行分离,其中分离出来的高浓度浆料进行正负极材料的回收、低浓度分离液实现水循环使用。但是实际上在低浓度分离液中也含有很多小颗粒的正负极材料,简单进行水循环使用浪费了正负极的材料,既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又污染了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回收利用率高的系统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回收利用率高的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污水抽取单元(1)、分离单元(2)、高浓度浆料回收子系统、低浓度分离液处理子系统;污水抽取单元(1)用于抽取含有正负极材料的污水以提供给分离单元(2),分离单元(2)用于将污水分离成含大颗粒的高浓度浆料和含小颗粒的低浓度分离液并分别输出,高浓度浆料回收子系统用于处理含大颗粒的高浓度浆料以得到微米级的锂电池正负极材料,低浓度分离液处理子系统用于处理含小颗粒的低浓度分离液以得到纳米级的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并形成水循环;污水抽取单元(1)与分离单元(2)连接,高浓度浆料回收子系统和低浓度分离液处理子系统分别与分离单元(2)连接;其中,分离单元(2)包括碟片式离心机(20),碟片式离心机(20)上设有进液口(201)、出液口(202)、出渣口(203),进液口(201)与污水单元(1)相连,出液口(202)与低浓度分离液处理子系统相连,出渣口(203)与高浓度浆料回收子系统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是:低浓度分离液处理子系统包括纳米级的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回收分系统、水循环分系统;低浓度分离液处理子系统缓存单元(4)、超滤单元(3)、循环/排污单元(6)、清洗单元(8)、收集容器(7);缓存单元(4)用于接收从碟片式离心机(20)分离后的含小颗粒的低浓度分离液,超滤单元(3)用于将含小颗粒的低浓度分离液分离成清水和含有水颗粒的分离液两部分,其中含有小颗粒的分离液经缓存单元(4)、超滤单元(3)多次循环后成为含小颗粒的高浓度液体;循环/排污单元(6)用于接收清水,将一部分清水输送到清洗单元(8),将另一部分清水直接输送到污水站中,清洗单元(8)用于清洗含有正负极材料的零件并将清洗后的水输送到集水池中;循环/排污单元(6)同时用于接收含小颗粒的高浓度液体并排出到收集容器(7)中加以回收再利用;其中,缓存单元(4)、超滤单元(3)、循环/排污单元(6)、收集容器(7)构成纳米级的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回收分系统;缓存单元(4)、超滤单元(3)、循环/排污单元(6)、清洗单元(8)构成水循环分系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是:缓存单元(4)包括缓存水箱(40),缓存水箱(40)设有进水口Ⅰ(41)、抽水口(42)、回流口43、排水口44;超滤单元(3)包括超滤(30),超滤(30)设有进水口Ⅱ(31)、出水口Ⅱ(32)、浓水口(33);循环/排污单元(6)包括循环/排污水泵(61)、进水管Ⅰ(62)、进水管Ⅱ(63)、出水管Ⅰ(64)、出水管Ⅱ(65)、出水管Ⅲ(66):清洗单元(8)包括超声波清洗水箱(80),进水口Ⅳ(81)、出水口Ⅳ(82);进水口Ⅰ(41)通过管道与出液口(502)连通、抽水口(42)通过管道与进水口Ⅱ(31)连通,出水口Ⅱ(32)通过管道与进水管Ⅱ(63)连通,出水管Ⅱ(65)通过管道与进水口Ⅳ(81)连通、出水管Ⅲ(66)通过管道与污水站连接;出水口Ⅳ(82)通过管道与集水池连接,形成系统水循环;浓水口(33)与回流口(43)连通,排水口(44)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庆李刚方杰何家宝张冬临李辉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南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