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遍布凹点的零涂层不粘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8012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不粘锅领域,一种遍布凹点的零涂层不粘锅,包括锅身,锅身至少其内层被构建为不锈钢层;所述锅身的内层表面遍布设置有密集均布的多个凹点,所有凹点的面积占据锅身内层表面的10~25%,凹点的直径为0.2~0.6毫米,深度为0.10~0.2毫米,相邻两个凹点的中心间距为0.6~1.4毫米;所述锅身的内层表面上形成过饱和固溶体“S相”的渗层组织,渗层组织的表面在凹点及相邻凹点之间的平面上均形成有物理不粘层;所述物理不粘层包括至少为微米级的粗糙面,以及形成在粗糙面上方的纳米级粗糙多孔结构的氧化膜。该方案将毫米级的凹点,配合微纳米级的物理不粘层,具有相较于在先专利更好的物理不粘性能。利更好的物理不粘性能。利更好的物理不粘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遍布凹点的零涂层不粘锅


[0001]本技术涉及不粘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遍布凹点的零涂层不粘锅。

技术介绍

[0002]普通锅具在炒菜时,易发生粘锅,一方面影响炒菜的质量,另一方使得锅具非常难易清洗,带来诸多不便。不粘锅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出现,当前所用的不粘锅均是在锅体部内壁面涂敷一层防粘涂层,最常用涂层材料为特氟龙,学名聚四氟乙烯,其很好地解决了粘锅的问题,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些便利。但是锅内壁面的防粘涂层,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高温爆炒,防粘涂层易脱落,若不粘锅被空烧,更容易导致防粘涂层脱落。聚四氟乙烯本身虽然无毒,但是当锅具处于高温爆炒或空烧状态时,聚四氟乙烯会发生碳化、裂解,释放微量的有毒气体和物质,污染所做的饭菜,从而导致炒菜食物粘锅和误食化学涂层等问题。
[0003]在此基础上,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不粘锅,其锅体部的内壁上被制备防粘结构,防粘结构为在内壁上呈周期性分布的凸起部或/和凹坑部,所述凸起部、凹坑部的尺寸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不粘锅内壁面变为微米量级粗糙度的粗糙表面,被烹饪的食物与不粘锅内壁面间的接触面变为复合接触面,防粘结构的凸起部与凸起部之间的凹陷区、凹坑部的凹陷区均吸附有气体,形成了气垫层,有效地减少了被烹饪食物与不粘锅内壁面相接触的接触面积,不粘连被烹饪的食物,实现了物理防粘,即使高温爆炒、锅被空烧,零涂层不粘锅也无任何有毒物质及气体释放,不会污染被烹饪的食物,以及厨房环境,烹饪更安全。
[0004]但是仅该结构应用于不粘锅表面,形成物理不粘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不粘锅使用时需要进一步的加热,上述方案中所记载的凹陷区内形成的气垫层会在加热环境中被破坏,从而无法达到物理不粘的目的。
[0005]在此背景上,公告号为“CN111493648B”的在先专利技术专利涉及一种物理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包括锅身,所述锅身内表面的材料为铁或不锈钢并具有物理不粘层,物理不粘层包括至少为微米级的粗糙面,所述粗糙面上进一步形成纳米级粗糙的多孔结构的氧化膜,所述氧化膜的孔径能够随受热温度的改变而缩张;仿荷叶的表面结构,结合了不粘锅所处的环境,在粗糙表面结合氧化膜达到物理不粘的效果。
[0006]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本案申请人进一步研发改良,得到遍布凹点的零涂层不粘锅,相较于上述在先专利技术专利具有更好的防粘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遍布凹点的零涂层不粘锅;该方案将毫米级的凹点,配合微纳米级的物理不粘层,具有相较于在先专利更好的物理不粘性能。
[0008]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9]一种遍布凹点的零涂层不粘锅,包括锅身,锅身至少其内层被构建为不锈钢层;所述锅身的内层表面遍布设置有多个凹点,所有凹点的面积占据锅身内层表面的10~25%,
凹点的直径a为0.2~0.6毫米,深度b为0.10~0.2毫米,相邻两个凹点的中心间距c为0.6~1.4毫米;所述锅身的内层表面上形成过饱和固溶体“S相”的渗层组织,渗层组织的表面在凹点及相邻凹点之间的平面上均形成有物理不粘层;所述物理不粘层包括至少为微米级的粗糙面,以及形成在粗糙面上方的纳米级粗糙多孔结构的氧化膜。
[0010]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遍布凹点的零涂层不粘锅,该零涂层不粘锅的锅身内表面上遍布有凹点,相比于公告号为“CN111493648B”的在先专利技术专利涉及的凹凸结构,该凹点面积占据锅身内层表面的10~25%;即此方案中的凹点之间平面的占据面积相对更大。并且,经过试验验证将凹点的尺寸范围控制在直径a为0.2~0.6毫米,深度b为0.10~0.2毫米,相邻两个凹点的中心间距c为0.6~1.4毫米。
[0011]进一步地,此方案在凹点和凹点之间平面上均设置物理不粘层,物理不粘层的具体解耦股可参考公告号为“CN111493648B”的在先专利技术专利。
[0012]上述方案中,遍布锅内的凹点是毫米结构,在烹饪时能够起到储油、蓄油的功能,并且也能如
技术介绍
方案记载在凹点内部形成气垫层,从而在宏观层面上提升物理不粘效果。进一步地,物理不粘层所构建的是微纳米结构,物理不粘层内的孔洞具有蓄油锁油作用。所述氧化膜的孔径能够随受热温度的改变而缩张,使用时用猪肉或动物油脂或油加热养锅后,所述氧化膜的孔径随着锅体温度上升而扩张,随着锅身温度下降而收缩。进一步说明,当使用者对锅身进行加热时,氧化膜的孔径扩张,便于油脂的进入。当停止对锅身进行加热时,锅身温度逐渐冷却,氧化膜的孔径收缩,进入孔内油脂就被锁入在内,进而实现锁油功能。
[0013]上述方案将毫米级的凹点,配合微纳米级的物理不粘层,具有相较于在先专利更好的物理不粘性能。
[0014]进一步方案中,相邻凹点之间的平面上形成的物理不粘层包括凸肋,以及凸肋之间的凹口;所述凸肋的顶部被部分磨平。此方案中,在对锅身内表面进行喷砂处理后会在凹点内部及凹点之间的平面上构建微米级的粗糙面【物理不粘层的一部分】,微米级的粗糙面会呈现凹凸交错的峰谷结构,此方案在将微米级的粗糙面的峰部打磨平。如此一方面大部分保留了平面上的物理不粘层,此处明显区别于“CN111493648B”的在先专利技术专利;另一方面也构建了较为平整的内接触面,避免锅铲将平面上的物理不粘层给铲除。
[0015]如此,该方案中保留了锅身内表面【包括凹点和平面】上的物理不粘层,相较于“CN111493648B”的在先专利技术专利具有更好的物理不粘性能。
[0016]作为优选,所述粗糙面至少其表层的硬度为HV900~1300,粗糙面由数个至少为微米级的乳突构成。一方面是不粘锅作业时,尽可能减低锅铲对锅身刮擦磨损,另一方面是防止钢丝球等洗锅工具刷锅时磨损粗糙面。
[0017]作为优选,所述渗层组织为含氮、含碳或含氮碳的过饱和固溶体“S相”的渗层组织。该渗层组织是将碳原子渗入到具有面心立方晶体结构的奥氏体晶格内部,使不锈钢的表面形成一层碳的过饱和固溶体。过饱和的碳原子造成奥氏体晶格畸变,使原来的面心立方晶体结构(fcc)转变成面心四方晶体结构(fct),这种在低温下固溶入奥氏体中的氮或(和)碳原子而产生的晶体结构称为S相。在以往的认知中,“S相”渗层组织能够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度,同时抑制氮化物碳化物的化合物相析出,保持奥氏体不锈钢优良的耐腐蚀性、韧性和易成型性。本方案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发现了上述渗层组织提升奥氏体不
锈钢材料的物理不粘性,将该渗层组织应用至无涂层物理不粘锅内表面,能够较为明显的提升无涂层物理不粘锅内表面的不粘性能。
[0018]作为优选,所述锅身是单层不锈钢构建而成;或者是所述锅身是由铁和/或铝和/或不锈钢和/或复合材质复合构建而成。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遍布凹点的零涂层不粘锅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遍布凹点的零涂层不粘锅,包括锅身(1),锅身(1)至少其内层被构建为不锈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锅身(1)的内层表面遍布设置有多个凹点(20),所有凹点(20)的面积占据锅身(1)内层表面的10~25%,凹点(20)的直径a为0.2~0.6毫米,深度b为0.10~0.2毫米,相邻两个凹点(20)的中心间距c为0.6~1.4毫米;所述锅身(1)的内层表面上形成过饱和固溶体“S相”的渗层组织,渗层组织的表面在凹点(20)及相邻凹点(20)之间的平面上均形成有物理不粘层(21);所述物理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和平吴传宝王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