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大水位差自动化浮式客运码头,包括:趸船;提升楼,其内设置有活动钢平台并安装有驱动其爬升的自动爬升系统;固定平台,其固定设置于陆域与邻近的提升楼之间;跳板,其两端分别铰接至趸船以及提升楼上;可变自动人行道,其为自动扶梯且在相邻的提升楼之间以及提升楼与固定平台之间均设置,可变自动人行道的端部均与对应的提升楼或固定平台铰接;固定自动人行道,其也为自动扶梯且两端分别连接至陆域与固定平台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乘客输送的自动化,解决大水位差条件下浮式客运码头乘客步行上下坡的困难,乘客舒适度大幅提高,尤其是对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出行,带来了福音,并有利于水上旅游和游轮经济的发展。并有利于水上旅游和游轮经济的发展。并有利于水上旅游和游轮经济的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大水位差自动化浮式客运码头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客运码头设计领域。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大水位差自动化浮式客运码头。
技术介绍
[0002]浮码头运营方便、水位变化适应性强、造型美观,在旅游客运码头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大水位差下的内河中建设的传统浮式客运码头一般采用钢引桥或浮桥以及步行台阶接岸,低水位时乘客需要克服船岸高差大的困难,从船上步行登高甚至超过20m上岸或下坡登船,游客舒适度大大降低,尤其是为老、幼、病、残、弱等弱势游客出行,带来极大不便。随着水上旅游和游轮经济的蓬勃发展,当下游客对高质量的出行和旅游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大水位差下浮式客运码头的步行运行方式已刻不容缓。
[0003]在此背景下,为克服大水位差条件下浮式客运码头游客步行上下坡的困难,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大水位差自动化浮式客运码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大水位差自动化浮式客运码头,解决了大水位差条件下浮式客运码头游客步行上下坡的困难。
[0005]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新型大水位差自动化浮式客运码头,包括:趸船;提升楼,其在客船及陆域之间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提升楼内设置有活动钢平台并安装有自动爬升系统,所述自动爬升系统用于驱动所述活动钢平台垂直爬升动作,所述活动钢平台上设置有活动踏板装置;固定平台,其固定设置于所述陆域与最近邻陆域的提升楼之间,所述固定平台上也设置有活动钢平台,其上设置有活动踏板装置,所述固定平台的高程位于最高设计水位之上;跳板,其两端分别铰接至所述趸船以及邻近的所述提升楼的活动踏板装置上;可变自动人行道,其为自动扶梯,相邻的提升楼之间以及提升楼与固定平台之间均设置有可变自动人行道,可变自动人行道的端部均与对应的提升楼或固定平台上的活动踏板装置铰接设置;固定自动人行道,其也为自动扶梯,所述固定自动人行道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陆域与固定平台的活动踏板装置上。
[0006]优选的是,所述活动踏板装置包括:腔体结构,其为内部中空的箱体结构,所述腔体结构内部设置有中隔板,其与两侧的一对侧板之间均设置有滑轨,所述腔体结构相对的两端在所述钢活动平台上分别设置有固定铰支座和滑动支座,其分别与对应侧的可变自动人行道铰接设置;搭接装置,其设置为沿所述滑轨滑动,所述搭接装置包括两块首部搭接装置和两块尾部搭接装置,首部搭接装置与可变自动人行道首部搭接,尾部搭接装置与自动人行道尾部搭接,同一侧滑轨对应的一个首部搭接装置和一个尾部搭接装置为一组并通过一组电动推杆连接,电动推杆驱动搭接装置移动以实现搭接装置与对应的可变自动人行道对接;锯齿版,其对应每块搭接装置均设置一个,首部搭接装置上对应安装首部锯齿板且水平设置,尾部搭接装置上对应安装尾部锯齿板且根据可变自动人行道的倾角进行对应安
装。
[0007]优选的是,所述可变自动人行道与钢廊桥整体安装,所述可变自动人行道包括两侧的上行自动人行道、下行自动人行道以及中部的安全通道,上行自动人行道和下行自动人行道分别对应腔体结构的两侧搭接装置。
[0008]优选的是,所述钢廊桥外还设置有围护结构,下部围护结构将钢廊桥主体结构封装于腔体内,上部围护结构为风雨棚。
[0009]优选的是,所述固定铰支座安装于所述可变自动人行道的水平段和倾斜段的过渡结构下方,且铰接点中心到水平段垂直距离与倾斜段垂直距离相等。
[0010]优选的是,所述滑动支座安装于可变自动人行道的倾斜段尾部,且所述滑动支座设置为在活动钢平台上滚动,滑动支座高度设置为保证可变自动人行道处于水平状态时尾部搭接装置与可变自动人行道的梯级板踏面平齐对接。
[0011]优选的是,每个提升楼内对应设置有四个自动爬升系统,所述自动爬升系统包括:立柱,其固定设置,所述立柱中部设置有内凹的竖直轨道;牛腿,其固定设置于立柱上且在所述轨道两侧对称设置有多组,所述牛腿内侧设置有卡槽;吊梁装置,其滑动设置于所述轨道上,所述吊梁装置与所述牛腿上的卡槽可拆卸连接;活动平台主梁,其也滑动设置于所述轨道上且位于所述吊梁装置的正下方,所述活动平台主梁下底面设置有搁置梁,其两端分别搁置于两侧的一对牛腿上,所述搁置梁通过平移油缸连接以驱动所述搁置梁沿所述活动平台主梁水平远离或靠近牛腿设置,所述活动平台主梁与所述吊梁装置之间通过主起升油缸连接;所述活动钢平台水平连接至四个自动爬升系统对应的四个活动平台主梁上,跟随活动平台主梁的爬升而爬升。
[0012]优选的是,所述吊梁装置内铰接设置有一对棘爪,其与两侧的一对牛腿上的卡槽相配合,一对棘爪通过中部电动推杆驱动同步转动。
[0013]优选的是,所述吊梁装置内对应一对棘爪正下方还设置有一对止挡块。
[0014]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大水位差自动化浮式客运码头,通过在活动引桥上安装自动人行道,用自动人行道帮助乘客登船或上岸,实现乘客输送的自动化,解决大水位差条件下浮式客运码头乘客步行上下坡的困难,乘客舒适度大幅提高,尤其是对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出行,带来了福音,并有利于水上旅游和游轮经济的发展。同时,相比斜坡码头通过缆车或自动扶梯实现客运自动化,本专利技术也填补了浮式客运码头自动化的空白。
[0016]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客运码头的初始状态示意图一;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客运码头的调整状态示意图二;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客运码头的调整状态示意图三;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客运码头的调整状态示意图四;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客运码头的调整状态示意图五;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客运码头的俯视图;
[0023]图7为本专利技术活动踏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本专利技术铰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本专利技术滑动支座的结构状态图一;
[0026]图10为本专利技术滑动支座的结构状态图二;
[0027]图11为本专利技术自动爬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2为本专利技术自动爬升系统结构状态图一;
[0029]图13为本专利技术自动爬升系统结构状态图二;
[0030]图14为本专利技术自动爬升系统结构状态图三。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客船,2、趸船,3、跳板,4、提升楼,5、活动钢平台,6、活动踏板装置,601、腔体结构,602、滑轨,603、电动推杆,604、首部搭接装置,605、尾部搭接装置,606、首部锯齿板,607、尾部锯齿板,608、固定铰支座,609、滑动支座,7、可变自动人行道,701、上行自动人行道,702、下行自动人行道,703、安全通道,704、钢廊桥,705、围护结构,8、固定平台,9、固定自动人行道,10、陆域,11、立柱,12、轨道,13、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大水位差自动化浮式客运码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趸船;提升楼,其在客船及陆域之间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提升楼内设置有活动钢平台并安装有自动爬升系统,所述自动爬升系统用于驱动所述活动钢平台垂直爬升动作,所述活动钢平台上设置有活动踏板装置;固定平台,其固定设置于所述陆域与最近邻陆域的提升楼之间,所述固定平台上也设置有活动钢平台,其上设置有活动踏板装置,所述固定平台的高程位于最高设计水位之上;跳板,其两端分别铰接至所述趸船以及邻近的所述提升楼的活动踏板装置上;可变自动人行道,其为自动扶梯,相邻的提升楼之间以及提升楼与固定平台之间均设置有可变自动人行道,可变自动人行道的端部均与对应的提升楼或固定平台上的活动踏板装置铰接设置;固定自动人行道,其也为自动扶梯,所述固定自动人行道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陆域与固定平台的活动踏板装置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大水位差自动化浮式客运码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踏板装置包括:腔体结构,其为内部中空的箱体结构,所述腔体结构内部设置有中隔板,其与两侧的一对侧板之间均设置有滑轨,所述腔体结构相对的两端在所述钢活动平台上分别设置有固定铰支座和滑动支座,其分别与对应侧的可变自动人行道铰接设置;搭接装置,其设置为沿所述滑轨滑动,所述搭接装置包括两块首部搭接装置和两块尾部搭接装置,首部搭接装置与可变自动人行道首部搭接,尾部搭接装置与自动人行道尾部搭接,同一侧滑轨对应的一个首部搭接装置和一个尾部搭接装置为一组并通过一组电动推杆连接,电动推杆驱动搭接装置移动以实现搭接装置与对应的可变自动人行道对接;锯齿版,其对应每块搭接装置均设置一个,首部搭接装置上对应安装首部锯齿板且水平设置,尾部搭接装置上对应安装尾部锯齿板且根据可变自动人行道的倾角进行对应安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大水位差自动化浮式客运码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自动人行道与钢廊桥整体安装,所述可变自动人行道包括两侧的上行自动人行道、下行自动人行道以及中部的安全通道,上行自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全,王述真,禹精瑞,刘普,徐施翮,栗方辰,吴颖,潘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两江轮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