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听骨链重建的假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7175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6 1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用于听骨链重建的假体,它用于人的听小骨链的至少一个元件的替代或桥接,包括第一耦接单元,设置于近端,用于与鼓膜配合并接受声音所带来的震动;第二耦接单元,设置于远端,与镫骨机械连接;以及连接件,连接于第一耦接单元和第二耦接单元之间,用于传递震动能量;所述连接件为具有形变能力的材料制成,使得连接件能够往复弯折调整角度;所述第一耦接单元为螺旋线圈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为:第一耦接单元为螺旋线圈盘,其螺旋结构易于术中根据需求调整形状,减少本发明专利技术移位脱出;另外连接件采用了具有形变能力的材料制成,术中易于调整,无需额外更换或裁剪假体,减少手术时间并且能够保持持续张力减少假体移位脱出的风险。风险。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听骨链重建的假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听骨链重建的假体。

技术介绍

[0002]人听觉功能的实现主要是声波经外耳道中耳传到内耳。中耳腔内有我们人体最小的骨头——听小骨,它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三块骨头勾连成链——听骨链。听骨链可传递声波震动,并将声音放大22倍传入内耳。声波经镫骨引起卵圆窗发生震动;充满淋巴液的耳蜗起到转换器的作用,把声能转换成电脉冲,电脉冲经耳蜗神经,最终传递到大脑。由于病理性原因导致听骨链破坏,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疾病,中耳病变出现听骨链的破坏或者固定,声音信号不传递或不完全地传递给内耳,导致传导性听力损失。临床上治疗方式为清除中耳病灶,用人工听小骨假体进行听骨链重建。由于实际环境中,每个患者的中耳结构和大小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中耳结构深、小且复杂,听小骨假体植入长度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个人经验,目前大多数听小骨假体形状固定,角度往往是固定不可调的,手术中难以做出适度调整以完美适应患者的个体差异。CN213250050U公开了一种听小骨假体,虽然他给出了,所述假体本体(20)为往复折弯结构;但是采用杆状结构,在反复弯折过程中,容易产生材料疲劳而断裂,另外杆状结构在进行弯折的时候,需要花费医生较大气力。此外,现有听小骨假体与镫骨头之间的连接松紧度不易控制,如果过紧会导致镫骨头坏死,过松听小骨假体容易脱落。手术要求听小骨与鼓膜间需要垫上软骨,用于鼓膜修复,听小骨放置位置因病人个体差异,角度不同,往往软骨无法很好贴合听小骨假体,影响声波的传导。重建要求鼓膜和镫骨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即要求听小骨假体的长度和患者中耳结构高度适配。另外假体托盘位置需要易于调整以适应软骨垫片与听小骨假体充分贴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听骨链重建的假体,它具有术中结构易调整,且术后不易移位的特点。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听骨链重建的假体,用于人的听小骨链的至少一个元件的替代或桥接,包括
[0005]第一耦接单元1,设置于近端,用于与鼓膜配合并接受声音所带来的震动;
[0006]第二耦接单元2,设置于远端,与镫骨机械连接;以及
[0007]连接件3,连接于第一耦接单元1和第二耦接单元2之间,用于传递震动能量;
[0008]所述连接件3为具有形变能力的材料制成,使得连接件3能够往复弯折调整角度;
[0009]所述第一耦接单元1为螺旋线圈盘。
[0010]其中,所述连接件3为依远近向延伸的螺旋状线圈31。所述螺旋状线圈31的外径从中部向两端递减。
[0011]其中,所述第二耦接单元2为多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弧形杆24,多根弧形杆24共同
构成轮廓呈罩状且开口朝向远端的结构。
[0012]其中,所述第二耦接单元2为多根呈环形阵列的连接条25,所述连接条25的端部设有向远端延伸的抓持片26,多组连接条25和抓持片26共同构成轮廓呈罩状且开口朝向远端的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抓持片26的内侧壁设有防滑纹路。
[0013]较之前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4]1.第一耦接单元为螺旋线圈盘,其螺旋结构易于术中根据需求调整形状,减少本专利技术移位脱出。
[0015]2.连接件采用了具有形变能力的材料制成,术中易于调整,无需额外更换或裁剪假体,减少手术时间并且能够保持持续张力减少假体移位脱出的风险。特别是螺旋状线圈的结构且所述螺旋状线圈31的外径从中部向两端递减;除了可以增大受力大小之外,还可以增加可弯曲角度的范围,并且可以防止应受力过大,导致联接件断裂材料情况发生,另外多次弯折也不易出现材料疲劳的情况,提高了弯折次数。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的正视图;
[0018]图3为螺旋状线圈形变后的状态图;
[0019]图4为实施例1的第一种使用状态参考图;
[0020]图5为实施例1的第一种使用状态参考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2]标号说明:1第一耦接单元、2第二耦接单元、23防滑纹路、24弧形杆、25连接条、26抓持片、3连接件、31螺旋状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说明:
[0024]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远端”、“近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5]实施例1
[0026]如图1

3所示:一种用于听骨链重建的假体,它用于人的听小骨链的至少一个元件的替代或桥接,包括
[0027]第一耦接单元1,设置于近端,用于与鼓膜配合并接受声音所带来的震动;
[0028]第二耦接单元2,设置于远端,与镫骨机械连接;以及
[0029]连接件3,连接于第一耦接单元1和第二耦接单元2之间,用于传递震动能量;
[0030]所述连接件3为具有形变能力的材料制成,使得连接件3能够往复弯折调整角度;
[0031]所述第一耦接单元1为螺旋线圈盘。
[0032]所述连接件3为依远近向延伸的螺旋状线圈31。所述螺旋状线圈31的外径从中部向两端递减。由于所述连接件3为具有形变能力的材料制成,实际使用的时候是可以折叠一
定角度的,如图3中所示,X
°
是连接件3能够折叠的角度,其范围在105
°‑
180
°
。这里采用了螺旋状线圈31,它能够在长度和角度上进行调节以适合解剖结构。
[0033]所述第二耦接单元2为多根呈环形阵列的连接条25,所述连接条25的端部设有向远端延伸的抓持片26,多组连接条25和抓持片26共同构成轮廓呈罩状且开口朝向远端的结构。所述抓持片26的内侧壁设有防滑纹路23。
[0034]本实施例中,第一耦接单元1能够与紧贴鼓膜的锤骨接触(如图4所示)。也可以摘除第一耦接单元1并通过弯折螺旋状线圈31,使其套设于砧骨上(如图5所示)。
[0035]实施例2
[0036]如图6所示:一种用于听骨链重建的假体,它用于人的听小骨链的至少一个元件的替代或桥接,包括
[0037]第一耦接单元1,设置于近端,用于与鼓膜配合并接受声音所带来的震动;
[0038]第二耦接单元2,设置于远端,与镫骨机械连接;以及
[0039]连接件3,连接于第一耦接单元1和第二耦接单元2之间,用于传递震动能量;
[0040]所述连接件3为具有形变能力的材料制成,使得连接件3能够往复弯折调整角度;
[0041]所述第一耦接单元1为螺旋线圈盘。
[0042]所述连接件3为依远近向延伸的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听骨链重建的假体,用于人的听小骨链的至少一个元件的替代或桥接,包括第一耦接单元(1),设置于近端,用于与鼓膜配合并接受声音所带来的震动;第二耦接单元(2),设置于远端,与镫骨机械连接;以及连接件(3),连接于第一耦接单元(1)和第二耦接单元(2)之间,用于传递震动能量;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为具有形变能力的材料制成,使得连接件(3)能够往复弯折调整角度;所述第一耦接单元(1)为螺旋线圈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听骨链重建的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为依远近向延伸的螺旋状线圈(3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听骨链重建的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拥军陈晋伟陈常权刘崇兵
申请(专利权)人:伽俐略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