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预制构件现浇部位吊模结构的变形监测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6874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6 1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平预制构件现浇部位吊模结构的变形监测方法,包括:在现浇部位的现浇模板的下方沿现浇部位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发射器;在现浇部位一侧的叠合板的下方与多个发射器一一对应地设置多个第一接收器;在现浇部位另一侧的叠合板的下方与多个发射器一一对应地设置多个第二接收器;调整每组对应的发射器、第一接收器及第二接收器的发射方向和接收方向呈垂直于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同轴直线;通过控制装置电性数据连接所有发射器、第一接收器及第二接收器。借此,能够及时发现现浇过程中出现的现浇部位支撑过紧造成的上拱或现浇部位支撑较松造成漏浆问题,不会造成现浇构件尺寸增大或减小,漏浆等质量隐患。漏浆等质量隐患。漏浆等质量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平预制构件现浇部位吊模结构的变形监测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是关于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水平预制构件现浇部位吊模结构的变形监测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由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按预制构件的形式和施工方法分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及升板升层建筑等五种类型。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
[0003]装配式建筑构件的优点在于可以在工厂实现产业化生产,运到现场就可以直接进行安装,方便、快捷,缩短了工期;保证了产品质量;周转的材料投入量相对减少,降低了租赁费用;其标准化的生产可以节省材料,减少浪费;产品机械化程度高,降低了人工成本和风险。此外,装配式建筑现场作业量的减少利于环保。我国目前的设计验收等相关规范明显滞后于施工技术,应用领域相当有限;建筑物的预埋件等使用量相对传统技术有很大增加;在生产时会受到设备的限制,其尺寸要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生产工厂距离施工现场太远,会增加运输成本。
[0004]自2015年来,国家针对装配式建筑密集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目前,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均发布文件表示在未来10年来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如税率优惠、用地支持、财政补贴等。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的省市有:上海、北京、山东、浙江、江西、四川等;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15r/>‑
20%以上的省市有:吉林、天津、河北、江苏、安徽等。《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自2022年4月27日实施,明确到2025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55%,基本建成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
[0005]叠合板之间的现浇梁或现浇板带,按照传统做法需要支设模板,在支模完成后进行混凝土浇筑。
[0006]现有技术在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0007]1.施工难度大:采用支撑架体时,无论采用扣件式、轮扣式、碗扣式或盘扣式支撑体系,模架支设均具有较大难度。现浇部位架体需在叠合板吊装完成后进行搭设,操作空间小,不利于施工。
[0008]2.施工质量难以保证:若现浇部位支撑过紧,则会造成上拱;若现浇部位支撑较松,则容易造成漏浆;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0009]梁下标高控制困难,若梁下支撑顶紧,则容易将两端叠合板顶起,造成标高误差;若梁下支撑较松,则叠合板和现浇梁位置接触不严,容易出现漏浆,此种方法梁下支撑方法对操作人员要求极高。(板下同理)
[0010]3.施工成本高:现浇部位采用支撑架体,增加了架体租赁费、人工费等,成本高;且
容易出现施工质量不合格现象,需后期修补,增加人工费、材料费等各项费用。
[0011]4.缺乏现浇部位的变形监测:对于现浇过程中出现的现浇部位支撑过紧造成的上拱或现浇部位支撑较松造成漏浆问题只能通过施工人员的目测完成,无法及时发现,难以保证施工质量。
[0012]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1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平预制构件现浇部位吊模结构的变形监测装置及方法,其能够及时发现现浇过程中出现的现浇部位支撑过紧造成的上拱或现浇部位支撑较松造成漏浆问题,不会造成现浇构件尺寸增大或减小,漏浆等质量隐患。
[001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平预制构件现浇部位吊模结构的变形监测装置,吊模结构包括多根竖向螺杆、多个山型卡、多根次龙骨以及多根横向螺杆;多根竖向螺杆与叠合板垂直且对撑地设置在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两侧,多根竖向螺杆沿现浇部位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每根竖向螺杆的上端通过一个山型卡及一对平行于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钢管与叠合板连接,每根竖向螺杆的下端通过一个山型卡与一对垂直于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钢管连接;多根次龙骨与现浇部位长度方向平行且均匀间隔地设置在现浇部位的现浇模板的底板与一对垂直于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钢管之间;多根横向螺杆与现浇部位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均匀间隔地穿设在现浇部位两侧的现浇模板的侧板上,每根横向螺杆的两端均通过一个山型卡与一对沿现浇部位长度方向延伸的钢管连接;变形监测装置包括多个发射器、多个第一接收器以及多个第二接收器;多个发射器通过固定设备沿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均匀间隔地设置在现浇部位的现浇模板的下方,每个发射器向垂直于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两侧发射水平信号;多个第一接收器通过固定设备沿现浇部位长度方向并与多个发射器一一对应地设置在现浇部位一侧的叠合板的下方;多个第二接收器通过固定设备沿现浇部位长度方向并与多个发射器一一对应地设置在现浇部位另一侧的叠合板的下方;其中第一接收器和第二接收器用以接收发射器发出的水平信号;其中固定设备能够沿竖直方向伸缩以及以竖直方向为轴进行旋转。
[0015]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接收器距发射器的距离大于第二接收器距发射器的距离。
[0016]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水平预制构件现浇部位吊模结构的变形监测装置还包括多根主龙骨、多根辅助支撑以及连接支撑;多根主龙骨与现浇部位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在现浇部位的长度方向上方与多根竖向螺杆间隔设置并抵顶在多根次龙骨的下平面上;多根辅助支撑支撑在每根主龙骨下平面的两端与支撑地面之间,且每根辅助支撑包括伸缩装置;连接支撑与现浇部位的长度方向平行或垂直地连接在多根辅助支撑之间。
[001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水平预制构件现浇部位吊模结构的变形监测装置,吊模结构包括多根竖向螺杆、顶部连接件、多个山型卡以及次龙骨;多根竖向螺杆与叠合板垂直且均匀间隔地设置在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中线处;顶部连接件与现浇部位的长度方向垂直地跨设在现浇部位两侧的叠合板上,且每根竖向螺杆的顶部与顶部连接件的中部连接;每根竖向螺杆的下端通过一个山型卡与一对垂直于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钢管
连接;次龙骨与现浇部位的长度方向平行且对撑地设置在现浇部位的现浇模板的底板与一对垂直于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钢管之间;变形监测装置包括多个发射器、多个第一接收器以及多个第二接收器;多个发射器通过固定设备沿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均匀间隔地设置在现浇部位的现浇模板的下方,每个发射器向垂直于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两侧发射水平信号;多个第一接收器通过固定设备沿现浇部位长度方向并与多个发射器一一对应地设置在现浇部位一侧的叠合板的下方;多个第二接收器通过固定设备沿现浇部位长度方向并与多个发射器一一对应地设置在现浇部位另一侧的叠合板的下方;其中第一接收器和第二接收器用以接收发射器发出的水平信号;其中固定设备能够沿竖直方向伸缩以及以竖直方向为轴进行旋转。
[0018]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平预制构件现浇部位吊模结构的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模结构包括:多根竖向螺杆,其与叠合板垂直且对撑地设置在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多根竖向螺杆沿所述现浇部位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多个山型卡,每根所述竖向螺杆的上端通过一个所述山型卡及一对平行于所述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钢管与所述叠合板连接,每根所述竖向螺杆的下端通过一个所述山型卡与一对垂直于所述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钢管连接;多根次龙骨,其与所述现浇部位长度方向平行且均匀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现浇部位的现浇模板的底板与所述一对垂直于所述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钢管之间;以及多根横向螺杆,其与所述现浇部位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均匀间隔地穿设在所述现浇部位两侧的现浇模板的侧板上,每根所述横向螺杆的两端均通过一个所述山型卡与一对沿所述现浇部位长度方向延伸的钢管连接;所述变形监测装置包括:多个发射器,其通过固定设备沿所述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均匀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现浇部位的现浇模板的下方,每个所述发射器向垂直于所述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两侧发射水平信号;多个第一接收器,其通过固定设备沿所述现浇部位长度方向并与所述多个发射器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现浇部位一侧的叠合板的下方;以及多个第二接收器,其通过固定设备沿所述现浇部位长度方向并与所述多个发射器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现浇部位另一侧的叠合板的下方;其中所述第一接收器和所述第二接收器用以接收所述发射器发出的所述水平信号;其中所述固定设备能够沿竖直方向伸缩以及以竖直方向为轴进行旋转。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预制构件现浇部位吊模结构的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器距所述发射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接收器距所述发射器的距离。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预制构件现浇部位吊模结构的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根主龙骨,其与所述现浇部位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在所述现浇部位的长度方向上方与所述多根竖向螺杆间隔设置并抵顶在所述多根次龙骨的下平面上;多根辅助支撑,其支撑在每根所述主龙骨下平面的两端与支撑地面之间,且每根所述辅助支撑包括伸缩装置;以及连接支撑,其与所述现浇部位的长度方向平行或垂直地连接在所述多根辅助支撑之间。4.一种水平预制构件现浇部位吊模结构的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模结构包括:多根竖向螺杆,其与叠合板垂直且均匀间隔地设置在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中线处;顶部连接件,其与所述现浇部位的长度方向垂直地跨设在所述现浇部位两侧的叠合板上,且每根所述竖向螺杆的顶部与所述顶部连接件的中部连接;多个山型卡,每根所述竖向螺杆的下端通过一个所述山型卡与一对垂直于所述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钢管连接;以及
次龙骨,其与所述现浇部位的长度方向平行且对撑地设置在所述现浇部位的现浇模板的底板与所述一对垂直于所述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钢管之间;所述变形监测装置包括:多个发射器,其通过固定设备沿所述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均匀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现浇部位的现浇模板的下方,每个所述发射器向垂直于所述现浇部位长度方向的两侧发射水平信号;多个第一接收器,其通过固定设备沿所述现浇部位长度方向并与所述多个发射器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现浇部位一侧的叠合板的下方;以及多个第二接收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景祥吴楠王振王振兴王卫新刘飞刘毅夫尹鹏飞张文书朱鹏宇张宇航宋国旺王晋蕾梁圣伟张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北方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