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荆光民专利>正文

腿顶式快速启闭节气燃气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6826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腿顶式快速启闭节气燃气灶,灶心通过大火供气管连接灶具阀,灶具阀的阀体阀腔被中心带孔的隔离圈分割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通过开设在阀体内的主进气通道与进气孔相通,第二腔体通过开设在阀体内的出气通道与出气孔相通;在第一腔体中安装有自锁器,自锁器的自锁器导柱外端连接有密封柱;阀杆上固定有胶碗密封圈,该胶碗密封圈的边缘被固定安装于第二腔体内壁上的挡圈套所固定;在阀杆靠近内端部分轴向开设有导气槽,所述的靠近内端部分位于胶碗密封圈以内且外径与所述的隔离圈中心孔相配合;所述的出气通道位于胶碗密封圈与隔离圈之间。不必借助手的操作,即可自动快速启闭本阀的主气路,操作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气灶具,具体地说,是一种腿顶式快速启 闭节气燃气灶。主要适用于饭店、食堂。(二) 、
技术介绍
现有的燃气灶具的气阀多为手动旋转阀,在启闭时必须 借助手的操作。在饭店、食堂等场所,大师傅工作时一般一手持锅, 一手把勺, 没有空闲的手启闭燃气阀门。当大师傅暂时将锅移离灶膛时任由火焰燃烧,造 成燃气浪费。专利号为200820027453.3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 "一种煤气节气阀"。这种 推拉式气阀的关闭不必以手操作,只要利用腿部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碰触即可实 现阀门关闭,在节气方面效果比较突出。但该专利的技术方案仍存在以下主要 缺点第一、通过碰触阀杆并不能实现阀的开启,即需要开火时仍需要手工拉 动阀杆,使用不够方便。第二、导气用的通腔开设于阀杆中心,由于阀杆直径 比较小,且需要保证阔杆的壁厚,该通腔直径也比较小,导气量受限。另一方 面,设置所述通腔的阀杆加工也比较困难。第三、这种阀被关闭后将气源全部 切断,灶心无法保留微火,再次开火时还需要点火操作,使用比较繁琐。(三) 、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腿顶式快速启闭节气燃 气灶,其具有简单实用的结构和方便简洁的使用性能,能够很好地满足饭店、 食堂对灶具的使用要求,以克服上述已有产品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第一、不必借助手的操作,只要利用腿部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碰触即可实现阀门 的自动快速启闭,从而启闭灶具的大火;第二、通过改变灶阀阀杆的导气机构, 使之导气量更大,加工更简单;第三、可以在关闭主进气通道时保持副进气通道通气,保留灶心微火。第四、灶阀自锁器回位过程始终保持弹性以保证密封 力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腿顶式快速启闭节气燃气灶,包括灶心,灶心通过大火供气管连接灶具 阀,灶具阀通过大火进气管连接主气管;灶具阀包括带有进气孔和出气孔的阀体, 还包括内端位于阀体阀腔内的阀杆,其特征是所述的阀体阀腔被中心带孔的隔 离圈分割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通过开设在阀体内的主进气通道与进 气孔相通,第二腔体通过开设在阔体内的出气通道与出气孔相通;在第一腔体中 安装有自锁器,所述的自锁器的自锁器导柱外端连接有用于启闭所述的隔离圈中 心孔且外径大于所述的隔离圈中心孔的密封柱;所述的阀杆上固定有胶碗密封圈, 该胶碗密封圈的边缘被固定安装于第二腔体内壁上的挡圈套所固定;在阀杆靠近 内端部分轴向开设有一条或者一条以上的导气槽,所述的靠近内端部分位于胶碗 密封圈以内且外径较所述的隔离圈中心孔内径小;所述的出气通道位于胶碗密封 圈与隔离圈之间。所述的自锁器包括互相滑动套接的自锁器导柱和自锁器外套;自锁器导柱和 自锁器外套之间安装有弹簧;安装于自锁器外套内底端的锁挂钩的钩端滑动安 装于锁槽体的槽钩内;所述的锁槽体与自锁器导柱为一体结构。所述的锁槽体的槽钩由四段组成,其中A槽钩的走向自近端至远端,远端与 A槽钩远端相接的B槽钩向近端回折,近端与B槽钩近端相接的C槽钩向远端回 折,远端与C槽钩相接的D槽钩近端与所述的A槽钩中部相接;在A、 B槽钩相 接处附近,B槽钩一侧的深度大于A槽钩一侧,在B、 C槽钩相接处附近,C槽 钩一侧的深度大于B槽钩一侧,在C、 D槽钩相接处附近,D槽钩一侧的深度大 于C槽钩一侧,在D、 A槽钩相接处附近,A槽钩一侧的深度大于D槽钩一侧。灶心可以通过微火气管与主气管连接。还可以在阀体内还开设有副进气通道;副进气通道一端与第二腔体相通,另 一端通过微量气道与进气孔相通。副进气通道与第二微量气道之间安装有用于调节副进气通道进气量的微火 调整杆。在阀杆靠近内端部分轴向开设的导气槽的结构形式是该阀杆靠近内端 部分为呈十字交叉的阀杆筋,阀杆筋之间的空隙为导气槽。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第一、只需用腿部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碰触推盖推 动阀杆,不必借助手的操作,即可自动快速启闭本阀的主气路,操作便捷。第 二、改进了阀杆的导气机构,导气量更大,加工更简单。第三、可以在关闭主 进气通道时保持副进气通道通气,保留灶心微火,再次启用灶具时不必重新点 火。第四、自锁器锁槽体的D槽钩近端与A槽钩中部相接,即A槽钩自该相接 处向近端延伸一定距离,能够保证密封柱对隔离圈中心孔端面的密封力度。(四) 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灶具阀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灶具阀自锁器的锁槽体的结构形状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灶具阀阀杆导气端的其中一种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图4的侧视示意图。(五)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灶心9,灶心9通过大火供气管5连接灶具阀1的出气孔107,灶具阀1的进气孔120通过带有主气阀11的大火进气管10连接 主气管14。灶心9安装于由耐火墙8围成的炉腔底部,炉腔上方为灶台面6, 灶台面6上方是灶圈7。灶心9还通过带有调风阀3的供风管4连接有风机2,为灶具的燃烧提供空气。为本燃气灶提供微火燃气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如图l,灶心9通过 带火种阀13的微火气管12与主气管14连接。这种情况下,灶具阀1不必设置 副进气通道116、微量气道118、微火调整杆114和副阀盖115。第二种方式则 不设置微火气管12,而是在灶具阀1中专门设置一路与进气孔连接的副进气通 道116,具体构造后述。如图2所示,灶具阀1包括带有进气孔120和出气孔107的阀体101,还包 括内端位于阀体101阀腔内,外端带有推盖113的阀杆112,阀体101—侧设置 有固定丝孔117,用于灶具阀l的固定安装。所述的阀体101的阀腔被中心带孔的隔离圈122分割为第一腔体102和第二腔体105;第一腔体102通过开设在阀体101内的主进气通道119与进气孔 120相通,第二腔体105通过开设在阀体101内的出气通道106与出气孔107相 通。在第一腔体102中安装有自锁器,所述的自锁器的自锁器导柱121外端连接 有用于启闭所述的隔离圈中心孔且外径大于所述的隔离圈中心孔的密封柱104。 该密封柱104为具有一定弹性的橡胶材质。所述的阀杆112上固定有胶碗密封圈 110,该胶碗密封圈110的边缘被固定安装于第二腔体105内壁上的挡圈套109 所固定。在阀杆112靠近内端部分轴向开设有一条或者一条以上的导气槽108, 所述的靠近内端部分位于胶碗密封圈110以内且外径较所述的隔离圈中心孔内径 小;所述的出气通道106位于胶碗密封圈IIO与隔离圈122之间。在阀体101内还开设有副进气通道116;副进气通道U6—端与第二腔体105 相通,另一端通过微量气道118与进气孔120相通。副进气通道116与第二微 量气道118之间安装有用于调节副进气通道116进气量的微火调整杆114。所述 的微火调整杆114螺纹连接于副进气通道116与第二微量气道118之间的一个腔体内,微火调整杆114外端伸出阀体101,通过旋转该外端能够调节微火调整杆 114内端与微量气道118之间的间隙,用以调节副进气通道116的进气量,在第 一腔体102和第二腔体105之间被关闭时始终有微量燃气从出气孔107进入灶心, 保证灶心微火长燃。在阔体101的近端面设置有主阀盖111和副阀盖115,分别用于封堵所述 的第二腔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腿顶式快速启闭节气燃气灶,包括灶心(9),灶心(9)通过大火供气管(5)连接灶具阀(1),灶具阀(1)通过大火进气管(10)连接主气管(14),灶具阀(1)包括带有进气孔(120)和出气孔(107)的阀体(101),还包括内端位于阀体(101)阀腔内的阀杆(112),其特征是:所述的阀体(101)阀腔被中心带孔的隔离圈(122)分割为第一腔体(102)和第二腔体(105);第一腔体(102)通过开设在阀体(101)内的主进气通道(119)与进气孔(120)相通,第二腔体(105)通过开设在阀体(101)内的出气通道(106)与出气孔(107)相通;在第一腔体(102)中安装有自锁器,所述的自锁器的自锁器导柱(121)外端连接有用于启闭所述的隔离圈中心孔且外径大于所述的隔离圈中心孔的密封柱(104);所述的阀杆(112)上固定有胶碗密封圈(110),该胶碗密封圈(110)的边缘被固定安装于第二腔体(105)内壁上的挡圈套(109)所固定;在阀杆(112)靠近内端部分轴向开设有一条或者一条以上的导气槽(108),所述的靠近内端部分位于胶碗密封圈(110)以内且外径较所述的隔离圈中心孔内径小;所述的出气通道(106)位于胶碗密封圈(110)与隔离圈(12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荆光民
申请(专利权)人:荆光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