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能源用能自洽系统的分析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能源
,尤其涉及一种多能源用能自洽系统的分析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用能自洽率测算方法多是针对微电网用电总量的供给与需求进行测算,即统计周期内总发电量与总用电需求的比值,未对统计周期内各时段的分时自洽水平进行测算,难以反映用能自洽系统在各时段的自洽能力,除此之外并未考虑与大电网的电力电量交换对自洽系统自洽能力的支撑,过分夸大了自洽系统在孤岛运行状态下的用能自洽率。另一方面,现有用能自洽率测算方法多是针对微电网的电力自洽这一单一能源类型进行测算,没有考虑到综合能源系统内部各种异质性能量转换所产生的能量损耗和多类型能源供需自洽水平。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低碳多能源用能自洽系统的用能种类将持续增多,传统的针对电力的用能自洽率测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型用能自洽系统的测算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能源用能自洽系统的分析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如何更好的进行多能源用能自洽系统的分析的问题。<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能源用能自洽系统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所述多能源用能自洽系统的运行总成本最小化为优化目标,构建基于所述多能源用能自洽系统的运行优化模型;根据所述多能源用能自洽系统的系统信息,结合预设模型求解器对所述运行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所述多能源用能自洽系统中各供能设备和各储能设备的运行结果;其中,所述系统信息包括:所述供能设备的装机容量信息、所述储能设备的储能容量信息、系统内部负载信息、能源转换设备的能量转换效率及能源价格;基于所述运行结果,计算多能源用能自洽系统的用能自洽率测算指标,所述用能自洽率测算指标包括:用能总量自洽率、内部总量自洽率、内部自洽时间占比、内部产能不足率和内部调峰不足率;基于用能自洽率测算指标,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模糊评价因素集,同时结合所述用能自洽率测算指标的自洽水平隶属度函数,建立模糊综合评判矩阵;根据所述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和所述用能自洽率测算指标的权重系数,确定所述多能源用能自洽系统的综合评价结果,其中,所述权重系数是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所述用能自洽率测算指标进行分析后得到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能源用能自洽系统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优化模型,具体为:约束条件:电能功率平衡约束:电力储能平衡约束:E
k,min
≤E
k,t
≤E
k,max
E
k,1
=E
k,T
第m类能源平衡约束:第m类能源储能平衡约束:E
m,k,min
≤E
m,k,t
≤E
m,k,max
E
m,k,1
=E
m,k,T
多能源转换约束:P
m,i,t
=η
m,a
Q
m,i,t
Q
m,j,t
=η
m,b
P
m,j,t
各类型供能设备供能出力约束:0≤P
n,t
≤P
n,max
P
m,i,min
≤P
m,i,t
≤P
m,i,max
Q
m,j,min
≤Q
m,j,t
≤Q
m,j,max
P
k,min
≤P
k,t
≤P
k,max
Q
m,k,min
≤Q
m,k,t
≤Q
m,k,max
其中,分别为t时刻下网电价和上网电价,分别为t时刻第m类能源购买单价和售出单价;E
k,t
为电力储能设备t时刻的剩余电量,η
ec
、η
ed
分别为充电效率和放电效率,E
k,min
、E
k,max
分别为电力储能设备的储存电量下限和上限;E
m,k,t
为第m类能源储能设备t时刻的能源储量,η
mc
、η
md
分别为充能效率和放能效率,E
m,k,min
、E
m,k,max
分别为第m类能源储能设备的储存能量下限和上限;η
m,a
、η
m,b
分别为第m类能源发电与制备的能量转换系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能源用能自洽系统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能总量自洽率的计算方法,具体为:新能源机组t时刻的发电供能功率W
N,t
为:第m类能源转换机组t时刻的供能功率W
m,t
为:多能源储能装置t时刻的供能功率W
B,t
为:系统各类型能量t时刻的总负荷W
L,t
为:用能总量自洽率为η
total:
其中,N为系统内新能源机组集合;P
n,t
为新能源机组n在t时刻的发电功率,E为系统内其他能源发电机组,如燃料电池、燃气机组等;G为系统内其他能源制备装置,如电解水制氢、氢气甲烷化装置等;P
m,i,t
、Q
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光荣,娄素华,柏崇涛,吴新华,付豪,李彬,田孝武,高抗,覃唯杰,刘进,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葛洲坝武汉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